栓娃家的油煿粉

作者丨曹建民

谚语有云:“美味来自民间”。

在咱们底层百姓的眼窝里,能够食到味道纯正又接地气而且能够吃出童年记忆的饭食美物,基本都出自“民间厨艺大师”们的手中,概莫能外。

油煿粉(即炒凉粉)是老太平县(现汾城一带)众多民间美食中的典型代表之一。陶富海先生有诗云《油炒粉》:

煎铛熅火炒凉粉,

里嫩皮黄别样熏,

一道蒜汁泼上去,

馋涎顿觉上焦唇。

栓娃家的油煿粉

当我在微信群里看到了老乡发的陶富海先生《油炒粉》的诗,我脑海里瞬间想到的是景栓、栓娃,我的同学、发小。

为啥?因为,他勾起了我吃的欲望,勾起了我想吃炒凉粉的食欲,因为他爸当年就是卖油煿粉的。西圪瘩村庞氏油煿粉那是远近闻名。

汾城街上,每当农历一、四、七逢集时,远远地就能闻到油煿粉和油酥火烧的香味,景栓爸的油煿粉摊总是挤满等着吃凉粉的顾客,那绝对是汾城集市上很亮丽的一道风景。

说到太平县的凉粉,主要吃法就两种:

其一,是用生鲜芥末、小米醋、油泼辣子等调料凉拌着吃;

其二,就是油煿粉即炒着热乎乎地吃。

栓娃家的油煿粉

当年到省城太原,居家时说要炒凉粉,遭到周边非晋南人士的一阵嘲笑:凉粉可以炒着吃吗?

再到南方,说起我老家凉粉要炒着吃,又是遭到诸多白眼……两广、两湖、两江、云贵高原诸省没有看到凉粉是炒着吃的,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

凉粉的主料是粉面(南方叫生粉),做粉面的原料有红薯、土豆、绿豆、豌豆、山芋、葛根等多种。

凉拌凉粉(也有叫生拌粉的)在全国比较普遍,但太平县凉拌凉粉的芥末之鲜辣之麻辣与平遥、浑源的凉粉有着一比;

拌料之米醋的酸、油泼辣子的辣与四川的川北凉粉麻辣有一拼。

但在拌料之丰富上略显单薄不足,特色不是很明显。

太平本地凉粉是用绿豆淀粉加水调成糊状,通过漏盆落入沸水锅煮熟,再经冷却成型,凉粉色泽洁白,晶莹剔透,嫩滑爽口。

有诗称赞:

冰镇刮条漏鱼穿,

晶莹沁齿有余寒。

味调浓淡随君意,

只管凉来不管酸。

太平故地自古以来称膏腴之地,农耕发达,生产各类豆黍。尤其是本地绿豆种植历史悠久,以产量高、品质优、外观好、营养丰富而著称。

以绿豆为原料打粉做凉粉,吃凉粉的历史已经无从追溯和考证了,只是祖辈相传,似乎已经超过千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凉粉是这边最具特色的小吃之一了。

人们喜爱吃,不仅味美,而且可以消暑,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其他营养,是一种低热能高膳食纤维的健康食品。

根据《中药大辞典》载:绿豆凉粉有“清热解毒,治痛疽疮肿初起,烫伤,跌外伤,并解热药及酒食诸毒。”

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于立夏之日御驾北征至北岳恒山脚下,饥渴难耐,乏困至极,随军大将薛仁贵将军速命火头军将薛家府秘制的凉粉奉上。并赋诗一首《护驾翠屏峡》:

恒山风来立夏寒,

斩尽胡鞑腹肌宽。

幸有御膳粉宴餐,

太宗将士皆得欢 。

历史事实真是与否,不得而知,但这里至少可以佐证:

一是吃凉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距今一千多年了;

二是薛仁贵为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人,绛州龙门与同属河东道德太平县相距不超过百里,农植物种植以及生活习俗大致相同。可见,唐朝河东一带吃凉粉是比较普遍的,而且做法比较多。

三是凉拌粉是伏天解暑之食物。民国元年(1912年),湖北随州举人李兆麟在山西省某县任县长三年期间,曾多次品尝凉粉,写诗赞之:

三伏闷热头晕眩,

坐立不宁汗不干。

忽闻一声卖凉粉,

食过顿觉心神安。

把绿豆浸泡后,经过打浆、发酵、撇浆、提取淀粉后熬制而成的绿豆凉粉,比红薯凉粉稍硬,略微带点浆的酸味。

炒的凉粉不烂块儿,吃着酸柔上口;旋的凉粉不断条儿,吃着清爽利口。

正宗凉拌粉在凉拌的时候并不用刀切凉粉,而是用一个特制的圆形的象浅勺般上面布满圆孔的的铁皮——旋子(也叫挠子、锼子、刮子),一圈圈在凉粉上盘旋,粉条就从那一个个圆孔中出来了,然后装在陶瓷碗里,加上红红的的辣椒油、绿绿的的芥末、小米醋、细盐、蒜汁、葱花等调料。

栓娃家的油煿粉

炒凉粉多见华北和西北诸省份的个别地域,但粉面原料多为红薯粉、土豆粉、豌豆粉等,且炒法技艺、所用炊具各不相同。

太平县的油煿粉与其他地域的炒凉粉不同主要在于,一是绿豆粉,绝对必须是绿豆粉,红薯粉做不出那个味道来,要的就是那个味道;

二是用铁鏊子炒粉,说是炒,实际上是用鏊子熅煿(即温火煎炒)凉粉煿至焦黄色,焦而不糊,外焦里嫩;

三是出锅前用预先伴好的酱油醋蒜汁喷洒,煿出蒜香;

四是如果喜辣者,把油泼辣子伴进炒粉里吃,那绝对美死你啦。

河南陕西等地也喜欢吃炒凉粉,炒凉粉大都是用豆瓣酱或者加菜苗或者加馍馍饼子等等一起炒,影响到了粉的香味。

但是,太平炒凉粉绝对是炒凉粉的祖宗,除了佐料主料凉粉外,不加其他成分,热腾腾,香喷喷,焦黄绵软,粉的够味儿,香气四溢,让人垂涎,那才绝了。

栓娃家的油煿粉

景栓的父亲祖上应该是河北邯郸魏县,他家一口的河北邯郸口音就如同现在的傻根一样,一听就不是本地人。

汾城本地当年从河北河南等地逃难还是逃荒而来山西的外路家,一般都是居住在村子外周边的沟里,1947年本地土改后才住到村子里。这些外路家初来此地,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为养家糊口,普遍能吃苦,肯学技艺。

油煿粉做的好不好,外可是有说法的。说到景栓家的油煿粉,是不是祖传,不得而知。不管怎样,景栓爸的油煿粉技艺是一绝。

传统的油煿粉技艺首先要会打粉,把精选的上好绿豆浸泡,用石磨磨成粉浆,过滤,去渣,沉淀,做出绿豆淀粉;

其次要用绿豆淀粉做成绿豆凉粉,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搅拌无疙瘩、颗粒,均匀至粘稠状,不可糊锅,制作出有筋道口感的透明的凉粉;

再次,油煿粉的粉块不可太小,火不可太旺,凉粉要熅煿至黄焦糊状;第四要出调好酱醋蒜汁等料,出锅是喷洒均匀。

栓娃家的油煿粉

前些年回去在街上还可以看到油煿粉的摊摊,一问才知道现在卖油煿粉的是景栓的侄儿,技艺的传承已经到了下一辈了。

也许,你们到太平古镇旅游说不定还可以吃到他家的油煿粉呢?

栓娃家的油煿粉

交由老家山西V平台原创首发的作品,可以接受“打赏”了~

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