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為何難封?

是 的名將,善射箭,有勇氣,動作快,有“飛將軍”之美譽。李廣愛兵如子,能與士兵同甘共苦,這是他的優點。他率部與 作戰七十餘次,多次獲勝,匈奴很畏懼他。

“飛將軍”李廣為何難封?

  時,李廣因討伐匈奴有功封散騎常侍,武帝時任北平太守,此後未能晉升封侯。與李廣一起征戰的將士,紛紛因功受封;李广部屬士卒,先後封侯的也很多。為什麼出現“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境況?

  一、治軍不嚴謹

  細節決定成敗。程不識與李廣皆是漢初名將,兩者對比高下立判:程不識治軍有方,在戰場上防備嚴密,管理嚴謹,隨時準備戰鬥;李廣管理稀疏,治軍不嚴,士兵在戰場上沒有統轄、陣列,宿營時自由散漫,沒有處於枕戈待旦的待戰狀態,臨戰往往倉促應戰。 曰:“(李)廣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李廣多次因輕敵而遇險,雖然有時靠幸運躲過劫難,有時也未能倖免。如公元前137年,李廣出雁門與匈奴作戰,結果兵敗被擒,後僥倖逃回。公元前121年李廣再徵匈奴,被匈奴左賢王部包圍,激戰到第二天,幸得曾出使西域 率援軍擊退了匈奴。司馬光告誡人們,打仗應學習程不識,不要學習李廣:“為將者,亦嚴而已矣。然則效程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哉!”

“飛將軍”李廣為何難封?


二、戰略謀劃差

  氣度決定格局。客觀來講,李廣有將才,能帶頭衝鋒陷陣,能打贏戰鬥,但缺少指揮千軍萬馬的戰略謀劃能力,有勇少謀,難以勝任統帥之職。特別是李廣愛逞匹夫之勇,往往陷入絕境。 雲:“(李廣)見敵,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數困辱,及射猛獸,亦數為所傷雲。”公元前129年,李廣以衛尉為將軍,率領上萬騎兵進擊匈奴,最終卻戰敗被俘。 載:“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這些記載,兼具對李廣個人作戰能力的肯定與戰略謀劃能力的否定。

  三、性格內向偏執

  性格決定命運。《漢書》說李廣“訥口少言”,而戰爭與國家的政治、經濟、 、科技、外交等密切相關,李廣與人談論的話題很窄,與人談話三句不離打仗之本行,不善與人溝通、交流,很難得到同僚的鼎力支持。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時, 給 一道密令,說“李廣老,數奇”,不要重用他。實際上體現了李廣不善處理人際關係,君臣對他不信任。公元前119年,李廣最後一次參戰,行軍迷失方向,貽誤戰機,不願受審,自刎而死,死前他說:“廣年六十餘,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矣!”話雖淒涼,也隱隱透露出他瞧不起其他官員之意,結局與 不尊重同僚而敗走麥城類似。

“飛將軍”李廣為何難封?

不敬畏法度

  態度決定一切。李廣不願帶頭遵守軍隊的管理制度,第一點已有所體現。此外,李廣還向相士王朔坦陳,他曾經誘殺降羌八百餘人。更有甚者,李廣心胸狹隘、睚眥必報,冤殺了秉公執法、沒有特別關照他的霸陵尉。從這些不難看出,李廣不僅性格存在問題,德商還存在不小的問題。

  小勝靠力,中勝靠智,大勝靠德。有此四大缺陷,李廣是難以建立不朽功業的,皇帝及群臣對他也難以放心,所以李廣不被重用、重賞就順理成章了。

(本文來源著名作家——長來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