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

是 的名将,善射箭,有勇气,动作快,有“飞将军”之美誉。李广爱兵如子,能与士兵同甘共苦,这是他的优点。他率部与 作战七十余次,多次获胜,匈奴很畏惧他。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

  时,李广因讨伐匈奴有功封散骑常侍,武帝时任北平太守,此后未能晋升封侯。与李广一起征战的将士,纷纷因功受封;李广部属士卒,先后封侯的也很多。为什么出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境况?

  一、治军不严谨

  细节决定成败。程不识与李广皆是汉初名将,两者对比高下立判:程不识治军有方,在战场上防备严密,管理严谨,随时准备战斗;李广管理稀疏,治军不严,士兵在战场上没有统辖、阵列,宿营时自由散漫,没有处于枕戈待旦的待战状态,临战往往仓促应战。 曰:“(李)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李广多次因轻敌而遇险,虽然有时靠幸运躲过劫难,有时也未能幸免。如公元前137年,李广出雁门与匈奴作战,结果兵败被擒,后侥幸逃回。公元前121年李广再征匈奴,被匈奴左贤王部包围,激战到第二天,幸得曾出使西域 率援军击退了匈奴。司马光告诫人们,打仗应学习程不识,不要学习李广:“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


二、战略谋划差

  气度决定格局。客观来讲,李广有将才,能带头冲锋陷阵,能打赢战斗,但缺少指挥千军万马的战略谋划能力,有勇少谋,难以胜任统帅之职。特别是李广爱逞匹夫之勇,往往陷入绝境。 云:“(李广)见敌,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数困辱,及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公元前129年,李广以卫尉为将军,率领上万骑兵进击匈奴,最终却战败被俘。 载:“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些记载,兼具对李广个人作战能力的肯定与战略谋划能力的否定。

  三、性格内向偏执

  性格决定命运。《汉书》说李广“讷口少言”,而战争与国家的政治、经济、 、科技、外交等密切相关,李广与人谈论的话题很窄,与人谈话三句不离打仗之本行,不善与人沟通、交流,很难得到同僚的鼎力支持。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时, 给 一道密令,说“李广老,数奇”,不要重用他。实际上体现了李广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君臣对他不信任。公元前119年,李广最后一次参战,行军迷失方向,贻误战机,不愿受审,自刎而死,死前他说:“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矣!”话虽凄凉,也隐隐透露出他瞧不起其他官员之意,结局与 不尊重同僚而败走麦城类似。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

不敬畏法度

  态度决定一切。李广不愿带头遵守军队的管理制度,第一点已有所体现。此外,李广还向相士王朔坦陈,他曾经诱杀降羌八百余人。更有甚者,李广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冤杀了秉公执法、没有特别关照他的霸陵尉。从这些不难看出,李广不仅性格存在问题,德商还存在不小的问题。

  小胜靠力,中胜靠智,大胜靠德。有此四大缺陷,李广是难以建立不朽功业的,皇帝及群臣对他也难以放心,所以李广不被重用、重赏就顺理成章了。

(本文来源著名作家——长来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