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现代的文青向往诗和远方,古代的文青们也大都喜欢旅游,其中最有群众基础的,除了李白、杜甫,就要当属苏东坡了。余光中先生说,如果他要出去旅行,不会找李白一起,李白不负责任。也不会找杜甫,杜甫太苦。他会找苏东坡,他会是一个好朋友,也是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那苏东坡到底有多么有趣?古代文人一起出游聚会,茶酒、书画、美食等都是重要项目,苏东坡吟诗作对是强项不用多说了,下面我们就对苏东坡的其他各项“有趣指数”来个综合评定。

苏东坡与茶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苏轼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苏东坡与酒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苏东坡不仅喜欢喝酒,还懂得怎么酿酒。苏东坡曾经写过一篇三百七十七字的《酒经》,里面详细地描述了酿酒的全过程,现代人如果照此方法酿酒,一定就是古法酿造的“东坡酒”了。

苏东坡与书画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苏东坡书法在有宋一代“宋四家”中被公认为四家之首,他的《寒食帖》更是现在的无价之宝,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是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苏东坡的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2018年,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在拍卖中创下了4.636亿港元的天价,这是后人对苏东坡绘画艺术的巨大肯定。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苏东坡与美食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美食杰作之一

说到吃,苏东坡要是认第二,没有人敢认第一,他在美食界的发明已经近乎“丧心病狂”。猪肉,当时是一种没人喜欢吃的食物,因为猪肉有一种怪味,人们都不会做,而在苏东坡的手里,被人嫌弃的猪肉摇身一变,成了后世津津乐道的“东坡肉”“东坡肘子”;在海南儋州发明了“玉糁羹”:“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在惠州发明了“烤羊脊”,就是我们现在熟悉又爱吃的羊蝎子;在黄州发明了嫩滑爽口的东坡豆腐。

苏东坡的达观洒脱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苏东坡与禅》一文中说:“苏东坡最伟大的地方,是他使禅心落实于生活。”别人被迫害、贬谪,往往是痛不欲生,垂头丧气,而苏东坡则化失意为禅意,洒脱自在,令人拜服。建个楼台取名字很是与众不同,“超然台”“凌虚台”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修个亭子就叫“雪亭”“喜雨亭”则又非常接地气;夜里“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见到月光就要出去找朋友玩耍,而他的好基友张怀民也是同道中人,于是,两个大男人就在月色下晃悠起来。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综上来看,苏东坡的有趣指数满满的全五星,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还有谁!”,和这样一个人做朋友,一起去旅游,想想都很刺激!下面知行摄旅行再给感兴趣的朋友展开详细说说苏东坡的事吧。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唐寅《苏东坡小像》

豁达乐观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中说:“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就是‘道’反抗‘势’,又被‘势’排斥的悲剧。”如果从这个视角去看,苏东坡的一生绝对是个悲剧,他孤独、寂寞,遭受小人排挤,在各种势力的挤压下寻求精神的“突围”。

不过,苏东坡应该是一个拒绝“被悲剧”的人。一生三次遭贬,三起三落,越贬越远,直到海南,却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

进京应试,名动京师

科举考试是他父亲带他去的,他本可以拿到第一名。但是北宋科举采用的是糊名制,欧阳修以为这么好的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给这篇文章一个第二名。

拆开糊名的纸,欧阳修才发现是苏轼写的。欧阳修说,三十年后,没人知道我欧阳修,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果不其然,苏轼二十岁中进士,三十岁就成了举世闻名的大文豪。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有才华的人,未必能在官场走得顺。王安石变法太过着急,党派内部分成两派,但是王安石却获得了皇帝的支持。

欧阳修辞官,司马光隐居洛阳,苏东坡虽然仗义执言,但是于事无补。只能从地方政绩为国效力,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杀蝗虫,在徐州当太守时,率领军民,站在治理洪水第一线。

苏东坡吐槽王安石新法,非常毒舌:老百姓进城办事手续繁琐,一年有半年都不得不待在城里,孩子连城里口音都学会了。

他想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却被朝廷中小人指责“讥讽朝政”。从他诗集中找出一句“世间惟有蛰龙知”,检举揭发他诬陷皇上。

乌台诗案,他在被关押一百三十天之后,贬官黄州。之前他的人生顺风顺水。到黄州之后,历经坎坷,才识尽人情冷暖。

在黄州,没有故人给他写信,写信也没有人回。挂名官员没有薪水,生活窘迫,只能省吃俭用,躬耕荒地。

他追着农夫,商贩,渔夫,樵夫,谈天说地,努力用人间的温暖,排解心中的苦闷。

在黄州,他实现了自我突破。心境发生了极大的扭转,在痛苦挫折中,领悟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境。

也是在黄州,他写出了著名的《寒食帖》。字随着感情的起伏变换,不粉饰,不卖弄。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东山再起,建筑苏堤

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被重新启用,但是他不喜朝中党派纷争,申请调往杭州。

在杭州,他最重要的政绩就是治理西湖。西湖底的淤泥无处安放,他便下令用淤泥建造苏堤。要除去枯枝败叶,便允许百姓在部分区域种植菱角。既能清理西湖,又能扶植经济。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贬至惠州,流落儋州

但是宋哲宗继位,打击旧党,苏轼被贬谪惠州,又再次被贬谪海南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苏轼《致季常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可以说是尝尽人间冷暖,但是难得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能够有所建树,这就源于他豁达乐观的性格,上面这首《定风波》就是最好的写照。

机智有趣

苏东坡能够平静地面对人生的种种磨难,得益于他机智幽默的性格,令他可以苦中作乐,笑对生活。

好友书法家黄庭坚黑苏东坡的字说:“你的字,胖乎乎的,扁扁的,就像石头压着的蛤蟆。”

苏轼也不客气地黑回去:“你的字就像树梢上挂着的蛇,有时候拉长拉得不好,像一条死的蛇。”

他还曾经写了一句“八风吹不动”,自以为超脱了,八方的风(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共八件事),都动摇不了他的意念。他差书童把这句诗送给好友佛印。

佛印说:“放屁!放屁!”

东坡知道后大怒,过江去找佛印理论。没想到佛印已经在江边等他了。

佛印笑他:“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秒懂,佛印原来在套路自己。他也因此知道自己其实并没有自己诗里写得那么超脱自如,还是会被动摇。

在惠州贬谪的穷苦生涯,他发明了火烧羊蝎子。买不起羊肉,就买来羊蝎子,用火烤,说有螃蟹的味道。

他还开玩笑说:“用这种方式吃羊蝎子,会让那些等着吃骨头的狗很不高兴。”

东坡肉,东坡饼,火烧羊蝎子,以他命名或者由他发明的美食,可以摆上一桌,就算被贬谪海南,还有胃口日啖荔枝三百颗。

在海南,他已经习惯了人生的起伏。在给朋友写信的时候,经常用“呵呵”二字。据统计,“呵呵”总共出现四十多次。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有情有义

苏东坡一生先后有三位深爱着的妻妾。

第一任妻子王弗,也许她的名字你并不广为人知,但是提起那首苏东坡悼念她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恐怕无人不知。

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是苏轼的姨家表妹,生于书香门第,也知书达理。最重要的是,王弗对苏轼的仕途帮助很大。虽然苏轼才华横溢,但是他对于官场、对于人心都不是很在行。而王弗却有着“敏而静”的性格(苏轼评语),在人情世故上给予了苏轼很大的帮助。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殂谢了。东坡失去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下面的这首词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悼亡词《江城子》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从小就非常崇拜自己的姐夫苏轼。苏轼和王弗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当时也是苏轼刚刚迈入仕途的早期;王闰之和苏轼共同生活了二十五年,在这二十五年里,苏轼历经了宦海的浮沉。先后遭遇了乌台诗案、黄州被贬等仕途上的打击。在此期间,王闰之对丈夫不离不弃、同甘共苦。在最困苦的时期,王闰之还陪着苏轼一起挖过野菜果腹,赤脚下地耕过田。

公元1093年王闰之去世,苏轼悲痛得肝肠寸断,为其写得祭文也令人读之泪流: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

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

已矣奈何!泪尽目乾。

旅殡国门,我少实恩。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呜呼哀哉!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死后,其弟苏辙为其料理后事,将他与王闰之合葬,也算实现了苏轼祭文里“惟有同穴”的愿望。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杭州人。当年苏轼在杭州任职,买下了时年十二岁的艺姬王朝云给王闰之做贴身丫鬟。据说王朝云生得非常漂亮,苏轼可谓是对她一见倾心。在王朝云十八岁时,苏轼正式将其收为侍妾。

王朝云可以说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为其写得诗词作品也是最多的。比如那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据说写得就是王朝云。苏轼的弟子秦观也曾称赞王朝云“美如春园,目似晨曦”。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的侍妾应该有不少,但是真正陪他到最后的却就只有王朝云。在王闰之死后,苏轼又被贬谪到了岭南惠州,当时唯一与他随行的就是王朝云。后来王朝云在惠州感染瘟疫病逝。悲痛的苏轼为她建造六如亭,又为她写下了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看来苏轼不仅是一个才子,也是一个情种啊。不幸的是苏轼一生所爱的三位女子都先他而去,估计也是很痛苦的。

总之,苏轼是一个性情中人,有才,有品,有趣,有情,难怪余光中都想交一个这样的朋友。

同样游遍大江南北,余光中为何说苏东坡比李白杜甫更适合做旅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