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玉璽代表皇權,傳國玉璽更是稀世玉寶,歷代封建帝王視傳國玉璽為萬世皇位相傳之聖物。更朝換代,強者奪,敗者獻,為獲得傳國玉璽而費盡心機。傳國玉璽歷經滄桑,故歷史記載多有不一致處。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傳國玉璽最早始於秦。《韓非子·和氏》載:春秋時楚人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曾先後獻給厲王和武王,兩次都被認為是一塊石頭,以欺君罪,每次被砍去一足。到文王時,卞和抱璞在荊山痛哭,文王得知,命玉人再次理璞,果得寶玉,定名“和氏璧”。戰國時趙惠文王得楚“和氏璧”,又引出了“完璧歸趙”的典故。秦統一六國後,這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被秦始皇所得,並加工成玉璽,由秦相李斯書鳥蟲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8個字,命玉工孫壽鐫刻。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但據《晉書》所載:始皇取藍田玉治璽,李斯篆書,印文為“受天之命,皇帝壽昌”。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位後又自殺。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當趙高立公子嬰為秦王時曾“令子要齋,當廟見,受玉璽。”然而傳下來的這顆璽,是“和氏璧”,還是“藍田玉”,史書沒有作明確交待。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子嬰為秦王僅46日,漢王劉邦已 兵臨城下,使人約降子嬰。《史記·秦始皇本記》作了這樣的記述:“子要即繫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這是改朝換代中亡國君獻玉璽之始。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始皇璽歸漢以後,就被漢高祖劉邦定為“傳國璽”,“世世傳授”。凡新帝繼位,首先接受此璽,皇位才算合法。自此,傳國璽成為欲王者爭奪的目標。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漢王朝傳至孺子嬰,皇戚王葬篡位(公元8年),建國號新。王葬逼太后交出玉璽。這是強者奪璽之始。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更始元年(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打擊下覆滅。王莽的校尉公孫就得到了玉璽,交與王獻。李松攻入長安斬王獻得裡,又獻給淮陽王劉玄。赤眉義軍殺淮陽王立劉盆子為帝,玉璽為劉盆子持有。後來劉盆子投降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7年),將玉璽奉獻給漢光武帝。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東漢末期,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中起義,天下大亂。董卓於昭寧元年(公元189年)廢少帝,立獻帝,遷都長安。東都洛陽被燒,慌亂中掌玉璽者將玉璽投入井中,被東吳孫堅徵得。後來袁術從孫堅妻子手將玉璽奪走。袁術獲玉璽後於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在壽春(今安徽省壽縣)稱帝。袁術死後,玉璽為荊州刺史徐理所得,徐珍將玉璽獻於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於魏文帝曹丕。玉璽傳給魏文帝。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魏傳至元帝,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公元265年),玉璽又為西晉所有。西晉傳至懷帝,懷帝遇害,玉璽為十六國之漢劉聰奪得。傳到劉粲,又被前趙劉曜所奪,接著又為後趙石勒所得。石勒傳子石弘。石弘被石虎所廢,玉璽歸入石虎手中。石虎與冉閔交戰時玉璽為其部將蔣幹所得,蔣幹將玉璽送東晉徵西將軍謝尚,玉璽始為東晉穆帝所有,時為永和六年(公元350年)。當時百官慶賀,東晉始以正統歸之。在此之前,東晉從元帝(公元317年)至穆帝,其間歷四帝,30餘載,因無傳國璽,被稱為“白板天子”。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原東晉將領劉裕曾多立戰功,被封為宋王。當他收回巴蜀後,回師入關,即代晉稱帝,建國號宋(公元420年),為南北朝之始。宋得東晉玉璽於關中。玉璽歷南北朝之宋、齊、梁、陳四朝,後楊堅崛起滅陳,建隋(公元589年),玉璽為隋所有。隋場帝弒父稱帝后,苛政繁役,民不堪其苦,各地農民起義,隋朝瓦解。煬帝被其將宇文化及縊死。肖後將玉璽帶入突厥。直到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肖後才將玉璽奉獻給唐太宗李世民。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唐朝將玉璽一直傳至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原黃巢起義軍降將朱溫,被封梁王后,已成割據勢力,遂代唐稱帝,建國號梁,史稱後梁。不久,傳國玉璽落入朱溫手中。後唐莊宗(李存易)滅後梁(公元923年),玉璽又歸莊宗所有。後唐傳至末帝李從珂。因後晉石敬瑭入篡(公元936年),珂自焚身亡,玉璽不知所在。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代後周建宋(公元960年)。到哲宗時,咸陽民段義得到玉璽,獻給哲宗。哲宗因改紹聖五年為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並應蔡京請,以五月朔日受寶,其禮儀同大朝會,名之日“受命寶”。哲宗傳徽宗後,因徽宗被金擄去(公元1119年),玉璽俱去。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甲午正月,始得到傳國玉璽。

元末,朱元璋消滅割據勢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后,曾說:“如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掛在心頭。”其中第一件即“少傳國玉璽。”《見草木子餘錄》。後來玉璽找到,歸明所有。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明末農民李自成起義,進入北京建大順朝(公元1644年)。由於明將吳三桂勾結滿族入關,李敗,滿人建立了清朝,玉璽歸於清。清傳到宜統三年(公元1911年)退位。建立民國後,軍閥混戰,皇室被搶奪,玉璽至今下落不明。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由於是否據有傳國玉璽,被視為皇位合法性的大問題,在三國之後,未得到傳國璽的帝王,模擬治餐、愚弄臣民者屢見不鮮。因而傳到清代的那顆傳國璽,是否仍為秦始皇始鐫的那顆璽,已無從查考。史書記載中亦確有諸多矛盾。即使是有史以來的第一顆秦璽,也有“和氏璧”與“藍田玉”兩說。

史家還認為漢獻帝末年,傳國璽就丟失了,孫堅井中得璽不可信。漢以後各朝帝王都說自己有傳國璽,是秦始皇的原印,頗有編造之嫌。南宋李心傳考證說:曹魏刻璽如秦文,但秦讀自右,魏讀自左。好像漢獻帝在讓位時,未曾傳璽。他考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是晉刻。東晉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入關,得於關中的玉璽,歷宋、齊、梁、陳,而後復為隋有者,系後秦姚刻玉璽。

古代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之謎

北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 (公元446年),毀郵中五級佛圖,於泥像腹中得玉璽兩顆,其文皆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旁刻“魏所受漢傳國璽”。兩顆何為真璽,尚無定論。

《通鑑》載:後晉石敬瑭(公元936年)作“受命寶”,其文日“受天明命,維德允昌”。“開運之亂”(公元944年)沒於耶律者,其文日“皇帝景命,有德者昌”,是石敬瑭仿唐太宗文所刻。

就以上所述,尼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在頻仍的改朝換代。戰亂災禍中,奪璽、傳璽、失璽、得璽、治璽之端倪。傳國玉璽之真偽亦屬一個歷史之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