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選曹丕繼位,為何不選曹植?這是否是魏國滅亡的“伏筆”?

世界的李寧中國造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至於為什麼選曹丕,不選曹植,我認為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就是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還是實行嫡長子繼承製,雖然曹丕和曹植都是嫡子(卞皇后所生),但是曹丕居長所以按繼承製度應該是曹丕繼位,其二是能力上,曹丕和曹植雖然都是建安七子,文采斐然,甚至曹植更加出眾,但是曹丕更懂得籠絡人心,帝王手段,曹植書生氣太重,並且理想化,是不適合做一國之主的,其三,身邊的謀士,曹丕有司馬懿的輔佐加持,而曹植身邊的都是自己的文人墨客,無論如何是對付不了諸葛亮和陸遜的。從這三方面就不難看出選曹丕的必要性,另外魏國滅國主要是司馬氏攬權,曹丕曹睿短命,如果是曹植繼位,說不定還沒有現在時間長呢。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曹操


曹操


曹丕


曹丕


曹植


曹植


鼎玉軒轅


曹植是一個只會舞文弄墨,缺乏治國才能的浮誇子弟,曹操將大權傳給精通權謀的曹丕,是一次十分正確的選擇。假如曹操將大權交給曹植來掌管,曹魏能否順利建國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畢竟曹操去世的時候漢獻帝還活著,曹魏的很多大將都手握重兵,非要有一個像曹丕這樣擅長權謀的人才能夠駕馭。

曹植的優缺點

曹植是一個很有文采的人,也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史書記載曹植很小的時候就在詩詞歌賦方面展現出了超人的天賦,他的詩詞讓曹操都感到驚訝。如果讓曹植和曹丕一起去參加“期末考試”,曹植的考試成績肯定要比曹丕強得多。

然而治理國家不僅要懂得舞文弄墨,還要懂得駕馭人才,曹植的身邊只有一幫吟詩作賦的士人,缺乏有手段有權謀的人輔佐。而且曹植本身就不是治國的材料,曹操讓曹植鎮守後方,曹植就違背曹操的命令出入禁門,曹操讓曹植統兵征戰,曹植卻喝的大醉忘記出征。

曹丕的優缺點

曹丕的缺點是文采不如曹植,因為曹操是一個很好的詩人,所以曹操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將詩詞歌賦當成了一個很重要的選項。在曹植和曹丕的前期鬥爭中,善於寫詩作文的曹植贏得了曹操的喜愛,經常被授予重任。

曹丕的優點也非常明顯,曹丕的性格更加的沉著冷靜,更加擅長處理跟大臣的關係,他的身邊都是賈詡和司馬懿這類人物。曹丕辦事向來一絲不苟,曹操交給曹丕的任務,曹丕總是能夠出色的完成。後來曹操逐漸發現了曹植的缺點,便不再重用曹植,將曹丕立做了繼承人。

假如是曹植繼位,歷史會怎樣發展

前面一段我們已經說過,曹植是一個辦事糊里糊塗,還喜歡喝酒的人,假如曹植做了魏國的皇帝肯定會是一個昏君。實際上在曹操去世之後,曹丕用了很大的力氣才穩住手握重兵的大將,並且拉攏到了士族的支持。

試想一下,如果曹操去世之後,繼承大權的人是曹植,那麼曹植憑什麼去收復那些鎮守邊關的大將,憑什麼去拉攏士族的支持呢?如果曹植繼續飲酒作樂不務正業,那麼曹操拼死拼活打下來的江山肯定會落到別人的手上,曹魏能否建立也要打上一個大問號。

總結

曹操選擇曹丕做繼承人,主要就是考慮到了曹丕的能力更加出色,能夠獲得更多人的支持。如果曹操選擇曹植做了繼承人,曹魏能否建立都要打上一個大問號,更不要說曹魏是否會提前滅亡了。當然曹植比曹丕也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曹植活的年齡更大,他的兒子也非常長壽,司馬懿根本不可能熬過曹植的兒子。


史海泛舟擺渡人


把魏國的毀滅和曹丕硬生生扯上關係,確實非常的牽強。要知道曹丕之後,魏國可是經歷了四代帝王。後代子孫的不作為,把鍋甩給先輩,這種說法不論如何都非常的牽強。所謂的曹丕給魏國滅亡埋下伏筆,無外乎就是曹丕重用了司馬懿罷了。後來司馬懿又一手傀儡了魏國皇室嘛。但這並不能被認定為曹丕的過錯。曹丕重用司馬懿本身就沒有錯,有能力自然就該被重用。不管是曹操時期,還是曹丕時期,司馬懿都沒有任何不臣的跡象。

所謂的狼顧鷹視也是曹操察覺到了司馬懿並不是甘為他人之下的人。但曹操的懷疑被沒有事實依據。雖然曹操殺人並不需要依據。但自從司馬懿被曹操任命為曹丕的老師後,司馬懿幫助曹丕良多。曹丕看待司馬懿不僅僅是一個臣子,而且還是他的良師益友。司馬懿甚至幫助了曹丕擊敗曹植當上了曹操的繼承人。正因為如此,所以曹丕感覺自己離不開司馬懿。而曹操想要殺司馬懿也必須要考慮到曹丕的感受,畢竟當時的司馬懿已經算是曹丕的手下。而曹丕則正式成為了曹操的繼任者。當然了,曹操也沒有明確表示要殺司馬懿,而是提醒他注意司馬懿。

事實上,曹丕時期司馬懿非常的聽話,而且努力辦事。給曹丕分擔了不少的壓力。正因為司馬懿展現出了他的才華,所以曹丕才會重用司馬懿,並且還託孤於司馬懿。但不要忘了,託孤大臣中也有曹氏子弟。哪怕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也有曹爽這個權臣壓著司馬懿一頭。但關鍵時刻由於曹爽的懦弱,導致司馬懿成功。這才導致了曹氏大權落入了司馬氏之手。所以要怪的話只能怪曹爽。根本和曹丕扯不上任何關係。

曹操選擇曹丕為繼承人,而沒有選擇曹植為繼承人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曹植是一個典型的文人。而曹丕則是一個純粹的政客。文人有著文人固有的臭毛病,那就是恃才傲物,放蕩不羈。顯然這種性格的人不適合成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曹丕則不同,我甚至認為曹丕比曹操更像是一個純粹的領導者。他陰險,狡猾,狠毒。這都是一個政客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從這一點上,曹丕幾乎是完勝曹植。

當然了,曹操也不會光憑性格來選擇繼承人,他也會試探他們的能力。但曹植除了行事放蕩不羈之外,還是一個醉鬼。常常喝的爛醉如泥,讓曹操生氣。但真正讓曹操把他從繼承者名單剔除還是因為另一件事。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關羽圍困,曹操命令曹植領軍前去救援曹仁。但命令發佈後,曹植卻因為醉酒無法領命,所以曹操只能派于禁前去。因此曹操徹底開始對曹植失望了。曹植的胡作非為就更加顯得沉穩的曹丕可擔大任,再加上曹丕身邊眾臣的扶持。最終立儲之爭才以曹丕獲勝而告終。這毫無運氣可言,曹丕完全是憑實力爭取到了儲位。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回答這個問題要看曹魏當時需要什麼樣的接班人,才能保持的住曹魏的興盛。當時曹魏雖然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還有孫權據江東,劉備跨荊益二州,這個時候的曹魏需要的是一個外能抵禦強敵,內能整修國政的接班人,需求的是文韜武略個方面都很齊備的全才。

在曹操的嫡子中,曹彰因為醉心於武力,好為將,天然地被曹操排除出了接班人的行列。而曹植才高八斗,深得曹操寵愛,為何卻在奪嫡之爭中敗北,成為了曹丕上位的陪跑者。主要是有以下幾點的原因:

第一、從宗法制度上來說,有立嫡立長的傳統。自從曹昂亡於宛城之後,曹丕就是事實上的嫡長子,天然有著優勢。曹操曾私底下徵求大臣們的意見,不管是尚書崔琰“《春秋》之義,立子以長”,還是尚書僕射毛玠“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抑或是東曹掾邢顒”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等大臣都建議是從立嫡立長的角度,建議是選曹丕繼位;而賈詡更是”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第二、曹丕本人是個文韜武略都不錯的全才。曹丕從十歲起跟隨曹操征戰天下,有著不錯的軍事能力;又從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就擔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在政事上頗有自己的見解,有治國之才。而且曹丕”御之以術,矯情自飾”,深得曹操權謀之術的真傳,城府極深,揚長避短,致使“宮人左右,併為之說”,贏得的曹操手下大部分文臣武將的支持。

第三、曹丕御人有術,深諳用人之道。身邊有才智堪比諸葛亮的司馬懿、算無遺策的賈詡(暗中站隊)、提出”“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等;而在軍中有宗親二代的佼佼者曹真、曹休等支持。反觀曹植身邊,能拿的出手的也就是一個恃才傲物不知收斂、最終招來殺身之禍的楊修。

第四、曹植任性的行為使得其失去了接班的可能性。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給曹操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植藉著酒興“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這是逾矩的行為,曹操大怒之下“公車令坐死”,同時也“重諸侯科禁”,而曹植也日漸失寵。再就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植以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讓其帶兵解救被關羽圍困的曹仁,曹植再次喝酒誤事,酩酊大醉不能受命出征,致使曹操是“悔而罷之”,失去了其東山再起的最後機會。所以說,曹植的失敗,很大原因是因為自己。

綜上所述,從治國大計上考慮,曹植確實不如曹丕。事實也證明曹操的選擇是正確的,曹丕稱帝之後,繼承了曹操統一山河的志向,堅持大權獨攬,製法削藩,全力整肅朝綱,禁外戚宦官干政,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又與民生修養生息,政傾惠民並復興儒學,促進了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說曹丕繼位,為曹魏滅亡的打下了“伏筆”,這是無稽之談。曹丕、曹睿父子皆是一代明君,只可惜的是命都不長久,如果活得久一些,哪有司馬懿的機會。


巴陵人說歷史


曹操的選擇是對的,曹丕行事乖巧,處理政務果斷,是個當皇帝的人才。曹植就像李煜一樣,吟詩還行,在政務的處理上,為人處事上,比曹丕差遠了。如果交權給曹植,曹家早就被滅門了,根本輪不到魏國的建立。

畢竟曹操去世的時候漢獻帝還活著,曹魏的大將都手握重兵,非要有一個像曹丕這樣擅長權謀的人,才能夠駕馭。

曹植是一個很有文采的人,也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曹植很小的時候就在詩詞歌賦方面展現出了超人的天賦,他的詩詞讓曹操都感到驚訝。如果讓曹植和曹丕一起去參加“期末考試”,曹植的考試成績肯定要比曹丕強得多。

然而治理國家不需要懂得舞文弄墨,而是懂得駕馭人才,曹植的身邊只有一幫吟詩作賦的士人,缺乏有手段有權謀的人輔佐。而且曹植本身就不是治國的材料。

曹丕的缺點是文采不如曹植,因為曹操是一個很好的詩人,所以曹操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將詩詞歌賦當成了一個很重要的選項。在曹植和曹丕的前期鬥爭中,善於寫詩作文的曹植贏得了曹操的喜愛,經常被授予重任。

曹丕的優點也非常明顯,曹丕的性格更加的沉著冷靜,更加擅長處理跟大臣的關係,他的身邊都是賈詡和司馬懿這類人物。曹丕辦事向來一絲不苟,曹操交給曹丕的任務,曹丕總是能夠出色的完成。後來曹操逐漸發現了曹植的缺點,便不再重用曹植,將曹丕立做了繼承人。

假如曹植做了魏國的皇帝,肯定會是一個昏君。實際上在曹操去世之後,曹丕用了很大的力氣才穩住手握重兵的大將,並且拉攏到了士族的支持。

當然曹植比曹丕也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曹植活的年齡更大,他的兒子也非常長壽,司馬懿根本不可能熬過曹植的兒子。

另外,曹丕還有四佔優勢。

第一、從宗法制度上來說,有立嫡立長的傳統。自從曹昂亡於宛城之後,曹丕就是事實上的嫡長子,天然有著優勢。

第二、曹丕本人是個文韜武略都不錯的全才。

第三、曹丕御人有術,深諳用人之道。身邊有才智超群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算無遺策的賈詡、提出”“九品中正制”的陳群等;而在軍中有宗親二代的佼佼者曹真、曹休等支持。反觀曹植身邊,能拿的出手的也就是一個恃才傲物不知收斂、最終招來殺身之禍的楊修。

第四、曹植行為任性荒唐。

綜上所述,從治國大計上考慮,曹植確實不如曹丕。事實也證明曹操的選擇是正確的,曹丕稱帝之後,繼承了曹操統一山河的志向,堅持大權獨攬,製法削藩,全力整肅朝綱,禁外戚宦官干政,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與民修養生息,政傾惠民並復興儒學,促進了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說曹丕繼位,為曹魏滅亡的打下了“伏筆”,純屬無稽之談。曹丕、曹睿父子皆是一代明君,只可惜的是命都不長久,如果活得久一些,哪有司馬懿的機會。



當代曹植


曹操的選擇是對的,曹丕行事乖巧,處理政務果斷,是個當皇帝的人才。曹植就像李煜一樣,吟詩做對還行,在政務的處理上,為人處事上,比曹丕差遠了。如果交權給曹植,曹家早就被滅門了。輪不到魏國的建立。


吳學華講歷史


曹植文才勝過曹壞,可是曹植有個壞皮氣過度貪杯,老酒如命。有一次曹操派他來天帶兵岀徵,曹壞藉此機會約他晚上喝酒,被曹坯有意勸醉,來天到了點兵派將的時侯,曹植隔夜酒還未醒。曹操火了,孺子不可委以大事。所以曹操對他辦事不放心。只要有了酒,一切都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