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勝蹟)神禾塬蛤蟆灘:柳青完成《創業史》的地方

(三秦勝蹟)神禾塬蛤蟆灘:柳青完成《創業史》的地方

著名作家柳青《創業史》中的蛤蟆灘,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王曲街道皇甫村。

1951年柳青從北京到陝西省長安縣任副書記,在皇甫羅家灣村一住十四載,寫就如史詩般的《創業史》,70後往上的人們應該都記得中學語文課本里的一篇《梁生寶買稻種》,即節選自創業史。梁生寶的生活原型王家斌,也生活在皇甫村蛤蟆灘。

(三秦勝蹟)神禾塬蛤蟆灘:柳青完成《創業史》的地方

這孔窯洞被命名為柳青創作室

(三秦勝蹟)神禾塬蛤蟆灘:柳青完成《創業史》的地方

柳青泥塑像

 

(三秦勝蹟)神禾塬蛤蟆灘:柳青完成《創業史》的地方

柳青在《創業史》中第一句話就說:“我這是在寫小說嗎?不是。我是在寫歷史。我想要寫出來的就是中國的農民在進入社會主義那一瞬間時的生活感受” 。

 1951年5月,《中國青年報》創辦者之一,編委、副刊主編劉蘊華(柳青)突然離開了首都北京,自己帶著簡單的行李,踏著最後一場瀟瀟春雨中的泥濘路,來到陝西長安的皇甫鄉安家落戶。這位曾經的“團中央高級幹部”( 據說他當時的級別是9級,是非常高的幹部)在鎬河畔神禾塬上的古廟裡,像一個農民一樣住了14年。柳青的《創業史》當時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時候,據說稿費就是十萬元,柳青把這些錢全部捐獻給了農村,為農村買化肥、農業機具,安裝電線等,總之,他是一個徹底忘我的文學家。

 著名的“梁生寶買稻種”的故事其實就來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費和積蓄換來了日本良種稻――矮杆粳稻,在小範圍種植試驗成功之後,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寶的原型)勝利合作社的1千多畝水稻獲得了平均畝產710斤的大豐收,創造了陝西地區歷史上最高的糧食生產紀錄。1960年,長篇小說《創業史》第一部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個月,柳青就將所有的稿費一萬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給勝利人民公社,作為公社的工業基建費用,公社用這筆“鉅款”修了一座農業機械廠,後來又建了王曲衛生院。為給村裡拉電線,柳青更預支了小說第二部的部分稿費(《創業史》原計劃寫四部),於是柳青的後半生幾乎就是在債務中渡過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樣,這個當代中國“發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時一貧如洗。

 當時,“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紅一史在中國文壇上可以說是獨佔鰲頭,都是極具影響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說不僅在讀者當中贏得了好評,而且在文學界也是一片叫好聲。《創業史》所創造的梁生寶、徐改霞、梁三老漢等藝術形象成為文學界議論的對象。

 柳青寫《創業史》其實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謂三面紅旗的影響,儘管他對農民和農村傾注了大量真誠的感情,但是,他也無法擺脫當時社會主流理論上對社會進程的某種解釋,梁生寶這個人物當時也是存在爭議的,很多人認為這個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現在看來,這個說法還是恰如其分的。

不過這是歷史的侷限,誰也不可能脫離歷史自己去獨立發展。其實,從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歷史觀念上受政治因素影響恰恰是文學研究必須要接觸的內容。(盧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