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恨此花飞尽,而恨西园、落红难缀”如何理解?

用户7321610366008


此句"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出自苏轼的作品《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全文如下: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如要知道一首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思,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很有必要。这首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章质夫即章楶(jie),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原词曰:“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轼的这一首是次其韵之作。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有人认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时苏轼与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为准。

苏轼词本以豪放著称,但他写起婉约来也毫不含糊。这首词就极尽缠绵悱恻,极尽婉约,极尽空灵、飘忽和想象。这首词的意思是: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全诗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其实,我的理解,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谪黄州后,作者看似借杨花的无根飘泊,表达思妇的哀怨缠绵,实则是借思妇之念表达自己宦海沉浮,颠沛流离,像杨花一样,梦随风万里,飘泊不定的哀叹。



难安居士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仔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相关部门的相关人物


这已经是一个很遥远的梦了。梦中的古

朴小院已随着梦的余韵袅袅地逝去了,只留

下一些残缺的画面时时伴着我的悠悠情思。

记忆中的小院很美,然而这么多年,常

在我梦中徘徊的只有那简陋的竹篱笆。竹篱

笆早已褪去绿色,但那天然的质朴却更加纯

粹了。一些绿色的攀援植物紧紧地贴在篱笆

上,仿佛一道绿色的屏障。赶到花开的时

候,那些红的、白的、紫各色的花朵

点缀在绿色的叶子中间,更显出一种别样的

情趣。竹篱笆的对面是一座石桥。那桥的年

龄已算不清了,它默默地陪着那道青青的竹

篱笆,守着那缕带走了我的童年的汨汩溪

水。记忆中童年的故事哟,也和它们一样和

谐、美好,甜得渗出了汁!

那会儿,我们这些小孩子常在院子里、

竹林里疯玩,在那篱笆里钻来钻去,因为这

也没少挨大人的喝斥。大人们喜欢在一起拉

着家常。尤其是在星月交辉的夏夜,在小院

竹篱笆下放张草席,便可以舒舒坦坦地睡下

了。草丛里,虫子们在歌唱;天空中,星儿

眨着眼。点点星光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起

初,我们还饶有兴趣地听着大人们天南地北

地聊着,渐渐地,便有了自己的鼾声。甜梦

中,还有那片缀满花儿的竹篱笆呢!

离开这甜美如梦的故乡,我一走便是三

年。儿时的伙伴早已长大,而那片曾一度住

在我的梦境里的竹篱笆,也在人们的遗忘中

倒下,凄凉地堆在小溪的岸边,任凭风吹雨

淋。

我以为我已经彻底忘了它,但每当捧着

书绕过操场时,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萦绕

在心底。原来,小院那片缀满花儿的竹篱笆

从未倒下,也从未凄凉地堆在小溪的岸边,

而是在我心底已根深蒂固。

我不喜欢学校白得发惨的高高的围墙,

尽管墙外是一片令人心醉的美;那造型优美

的铁栅栏也让我觉得自己像一只笼中的小

鸟。我好想找一处田园,重温那万家灯火的

灿烂!但那温馨与慰藉,全被铁栅栏挡在了

外面,留下的是满心的寂寞、无助和无可名

状的愁绪啊,故乡那缀满花的竹篱笆!

告别了金色的童年,我们开始步入了梦想

中的天堂—青春。青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线,等待着我们去观赏;青春是一首动人的

旋律,等待着我们去聆听;青春是一篇文质

兼美的散文诗,等待着我们去品悟在我

们刚刚步入青春大门之际,且让我们去凝眸

他人留下的青春轨迹吧!

她,美貌动人,才华横溢,凭借着国色

天香的容颜走进了皇宫,开始了皇宫深院里

的生活。她本可以像无数个嫔妃一样奢华度

日,也可以像历代皇后一样母仪天下,但

是,历史却将她一步步从后宫推向前殿,直

至坐上了以往只有男性才能坐的龙椅。女子

称帝,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她是第一

个,也是最后一个,她做到了,并且做得不

亚于任何一个男性帝王。岁月沧桑,然而她

的生命之花,在滚滚的历史浪潮中,却依然

是那样的绚丽夺目。

他,青春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坎坷,

无情的病魔夺去了他最宝贵的双眼,生活的

艰辛将他压到了苦难的最底层,但他没有屈

服于命运,依然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在无

数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在若干个风雨交加的

白昼,他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渴

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都融入了他的音乐之

中。

于是,在无锡的大街小巷,在惠山的二

泉旁边,人们常会见到一位盲人手拿一把二

胡,演奏着或悲怆或欢快的乐曲。这位瞎眼

艺人用二胡传达着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鼓舞着无数和他一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民。直到今天,他的曲子仍在人间广为流

传,他的生命也在他的乐曲中获得了永久的

青春。

他们,工作在人世间最平凡、最伟大的

岗位上,履行着天地间最庄严、最神圣的职

责。他们把自己化作蜡烛、变成春蚕,将自

己的青春点燃,用心血指引着求知的莘莘学

子。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没有稚嫩,没有

衰老,有的只是跨越年龄界限的奉献,于是

在他们的人生辞典中,每一页都书写着火红

的“青春”二字,于是,人们赋予他们新的称

号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青春就像一支神笔,有人用它写就一首

首优美的诗歌,有人用它谱成一篇篇动人的

乐章,还有人用它描绘出人生最灿烂的画

卷,于是,青春便在那一刻成了永恒。是

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短短的人生旅途

中,青春更是像花儿一样稍纵即逝。如何才

能让自己的青春之花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呢?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点评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青春,但每个人用

青春书写的人生却并不一样。小作者站在历

史的平台上,高瞻远瞩,调动历史素材,唱

响了一曲不朽的生命之歌,给读者以深刻的

启示。





广东闪耀新星


这句词意涵非常丰富,并不是一句单纯的写景。《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现在一般认为写作于公元1081年,而就在两年前的1079年,苏轼遭遇了“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当时身为“旧党”,不赞同激进改革的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感谢皇帝把他调到湖州。然而,新党政敌们利用这份上书里的一些文字,编织罪名,大肆攻击,差点把苏轼给害死。

尽管最终逃得性命,但苏轼还是消沉了一段时间。这一句“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正是苏轼对他在京师汴梁的生活的怀念。然而,由于风吹雨打,在汴京西园那些美好的生活、那些吟诗作对的日子、那些志同道合的友人,都纷纷飘零四方,命运难料。正因如此,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才顺理成章,情景交融,一气呵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