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全國的“名師工程”能培養出真正的“名師”嗎?答案是:否


風靡全國的“名師工程”能培養出真正的“名師”嗎?答案是:否

眼下,在教育界颳起了一股強勁的“浮誇風”:名師工程。這股風從幼兒園刮到大學,從普通老師刮到各級教育領導,從教育主管部門刮到各級各類學校!實事求是地說,颳起這股風的初衷是好的,教育主管部門想通過這股風給每個教師樹起一個業務的“標杆”,立起一個奮鬥的目標;同時,給那些在教育教學上確有一定成績的老師給予一定程度的獎勵。

但是,正像任何事情都不能極端化一樣,一走極端,極容易導致形式主義。“名師工程”同樣是如此。從目前眾多基層老師和社會反響來看,我們的“名師工程”已經走上了極端化的道路,已經在基層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一種情況呢?筆者以為,原因有四:

1. 從“名師”的成長規律來看,真正的“名師”無法通過“名師工程”這類“人造名師的工程”來造就。無數事實證明,真正的“名師”都是靠自己持之以恆的在教學第一線勤奮努力打磨而成的,都是靠自己幾十年如一日鑽研教材教法、鑽研教育教學理論打拼出來的。在這個方面,我們不妨看看當今在中學語文界很有名氣的幾位老師:於漪老師、錢夢龍老師、魏書生老師、黃厚江老師、程翔老師、程紅兵老師等。試問:這裡列舉的這幾位老師,哪一個是通過“名師工程”培養出來的?哪一個是通過“名師工程”評出來的?

凡是知道他們的老師都清楚,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名師”,都是通過自己對教育教學的一腔熱血,通過自己對教育教學的不懈探索,通過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千錘百煉,最終自然而然地被廣大教師推上了“名師”的寶座!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名師!


風靡全國的“名師工程”能培養出真正的“名師”嗎?答案是:否

2. 從實踐過程看,許多地方的“名師工程”在實施過程中走了樣、變了味。就筆者看到的情況而言,許多學校評出的所謂“名師”,基本上都以學校領導為主。筆者在一所省重點高中任教,“名師工程”在我校實施以來,我校評出的“名師”共有四位:一個正校長、一個書記、兩個副校長,其中,校長、書記均不上課。四個“名師”各設一個“名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的成員主要由兩類人組成:一類是剛畢業不久的青年教師,一類是領導充分信任的、參加工作10年左右的教師或學校的中層幹部。這就是“名師工程”在我校實施的結果。

事實上,就筆者所知,我校有幾位50歲左右的普通教師,他們不論是教學成績,還是科研成績,在學校、在本地區、在他們所從事的學科教學界均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或許就因為他們是普通教師,“名師工程”與他們無緣!

3. 從實際效果上看,所謂的“名師工程”把一部分教師引向了追名逐利的泥淖。眾所周知,通過“名師工程”一旦被評上“名師”,這位“名師”就會享受相應的待遇,這類待遇往往包括:名師津貼、相關獎勵,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優惠條件等等。正因為評上“名師”有如此這般的許多現實好處,所以,惹得部分略有些條件的教師就加緊向這個方面謀劃,已經評上“名師”的就想方設法讓自己“名師”的頭銜更“名”、更響亮。前一段時間曝出的深圳“名師”胡紅梅弄虛作假的事件可說是這個方面的典型案例。由此可見,“名師工程”把本來高尚的育人事業變成了單純的追名逐利的事業!這可以說是那些當初炮製“名師工程”的人始料未及的後果!


風靡全國的“名師工程”能培養出真正的“名師”嗎?答案是:否

4.從教育的性質和教育的目的看,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不是追名逐利的職業。大家知道,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本質,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作為體現這個本質,實現這個目的的基本憑藉——教師,他的使命自然是為國樹才,為國立人,不是為自己謀利,為自己逐名。因此,所謂的“名師工程”從這個意義上看,純粹背離了教育的初衷,教育的本質,將教育變成了徹頭徹尾的追名逐利的“爛尾工程”!因此,筆者建議,有關部門必須趕快叫停這一違背了教育規律的糊塗做法。

記得於漪老師說過:“要使自己從事的語文教學勃勃有生氣,使學生深受其益,就必須認真地抓自身思想、道德、文化、業務的建設,學而不厭,鍥而不捨。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深刻地指出:‘教育者和教師必須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強烈的刺激……把自我教育作為他終身的任務……’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上做到日有長進,月有長進,年有長進,當然要著力找到那‘最強烈的刺激’即堅持自我教育。”從於漪老師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要成為“名師”,就得“堅持自我教育”,只有這樣煉成的“名師”,才是學生所需要、家長所需要、國家所需要的真正的“名師”!


風靡全國的“名師工程”能培養出真正的“名師”嗎?答案是: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