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仙洞“清天觀”三個字的背後,隱藏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

從鳳臺縣城出發,跨過淮河,再步行3公里,登上雙峰山,即可見到矗立在半山峭壁處的青天觀,道觀的下方則是日夜流淌的淮河。在安徽省,青天觀是道教的三大宮觀之一。我每年春天都會和幾個朋友登山踏青,進觀遊覽。

一次,在走出道觀之際,我無意間回頭,看著刻寫在大門上的“青天觀”三個字,突然發現其散發著別樣的美感。

這三個字,有魏碑的筋骨、隸書的方正、行書的柔美,骨架蒼勁,筆勢流轉,筆鋒敏銳,整體乾淨利落,似有千鈞之力,亦顯柔美和諧。在藍天下、山水間,整個牌匾於安靜之中又有流動之美,揉進了我的心靈。


茅仙洞“清天觀”三個字的背後,隱藏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

這是誰的手筆,竟有如此的書寫功力?“青天觀”的匾額雖然也有落款,但是字跡小,又有些斑駁,難以辨識。近日,再到青天觀的時候,我偶遇道觀的住持石信陽和風景區管理處的好友童克震,便試著諮詢了二位。

石主持首先是讚美,認為,“青天觀”三個字,神韻端莊、遒勁有力、質樸渾厚、清新秀麗,然後告訴我,“青天觀”三個字是著名民主人士——安徽壽縣的汪以道先生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應當時的茅仙洞道觀住持蘇理純的要求而書寫的。

汪以道,出生於1873年,幼年好學,青壯年時期為民主革命事業奔波,武昌起義後任安徽都督府秘書。在討袁失敗後,他輾轉北平、天津、南京等地從事教育20餘年,晚年迴歸故里——壽縣城關。有人推斷,“清天觀”牌匾,極有可能是在汪以道先生迴歸故里期間題寫的。

在“清天觀”的牌匾上有一行小注,“民國二十三年秋月住持道蘇理純監修。”由此可以推斷,汪以道題寫“清天觀”的牌匾,至遲也是在1934年。此時,汪先生已經61歲了。


茅仙洞“清天觀”三個字的背後,隱藏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

1938年,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壽縣淪陷,城內居民紛紛逃難,而汪以道先生堅持不走。他慨然說道:“衰朽殘年,不能荷戈殺敵,負國已甚,若猶奔避,不亦恥乎?”,後來,汪以道先生還嚴詞拒絕出任當地的維持會長一職,於當年6月被侵略者“亂刀刺死”。

站在茅仙洞青天觀的大門前,我久久凝望這三個方正有力的大字,汪以道先生的這段經歷在我的腦海裡翻騰,一箇中國國民,中國老老人,如汪以道先生,所固有的民族氣節,在我的心頭油然而生,久久不能平靜,“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斯人已逝,大字猶在,精神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