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過去 社會組織邀請他們進入農場工作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豔 通訊員 何康怡)3月29日,清遠市清新區西尾村的一個家庭農場。藍建波和李利同走進田埂翻土,終於結束在廣州多年的流浪生涯。2天前,他們仍於廣州市區的大德路和人民橋一帶流浪。在多方聯動下,關懷街友公益服務中心聯合廣州啟智社工中心、西尾村長星農場共同打造“佳友農場”項目,邀街頭朋友住進農場,一同養雞種菜銷售,以此作為告別流浪生涯的第一份事業。

疫情影響露宿者痛定思痛

要結束流浪生活

2016年,一場意外讓李利同受到巨大刺激,一氣之下選擇辭職,過上了流浪的露宿社會。據悉,露宿者有不同的流向,有人會尋得零工日賺百元;有的靠每天不同愛心團體派發的物資度日;還有的進入到救助站尋求幫助。

“再怎麼樣也要靠自己雙手賺錢,這是最起碼的尊嚴。”李利同選擇了大多數露宿者的謀生方式——撿拾廢品。然而,他身邊不乏上了年紀的露宿者,日曬雨淋這麼多年,大多病痛纏身,幹不了這艱辛的活了,他也想找一份工作結束露宿生活。在流浪生活中,李利同遇上了在廣州流浪20多年的藍建波,兩人都想謀一份工作,但心裡清楚,“很少人願意招我們這些人,覺得我們都是懶懶散散的。”李利同說,自己曾面試過好幾份工作,都無疾而終。

2020年,一場更大的挑戰襲來了。原本貨車滿路,推車如流水的大德路變得寂靜起來。廣州的街頭上,廢品一天比一天少,廢品回收站停了,後來連可以撿拾廢品的社區也嚴禁外人出入,志願者團體勸導他們返鄉或進入救助站的工作人員越來越多。李利同和藍建波都不願進救助站,希望在街頭捕捉到見工的希望,痛定思痛要脫離流浪的日子。

志願者幫其搵工

農場願意接納他們

幸運的是,李利同的一群志願者老朋友正發起一場守護行動。關懷街友公益服務中心、啟智關懷露宿者分隊的骨幹志願者每晚派發口罩、進行疫情防控宣傳的同時,也在四處奔走,為露宿者尋找就業過渡期。

“改變並非一時半刻的事情,工作是露宿者不再露宿的出路,但這需要街頭的朋友自己願意走出來,也需要社會接納。”關懷街友公益服務中心、啟智關懷露宿者分隊負責人史曉佳告訴記者,他們從一開始便關注疫情下露宿者的尋工問題。

一方面,他們要尋找適合的工作機會提供給街頭的朋友們。史曉佳找到了距離廣州市區88公里的清遠西尾村家庭農場——長星農場。這裡是廣東省社會工作協會鄉村振興首個試點基地,在過去一年與啟智志願服務總隊一同打造共享農場,來自廣州的志願者們每週末在這裡一同務農。農場主蘇再明說,廣州志願者不僅一起建設了農場,還帶動了部分銷售。他對此頗為感謝,得知露宿者的現狀後,義不容辭讓街友到農場幫忙養雞、養鵝、種菜,解決街友的吃住問題,並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

“我是自小務農,中間19歲時應徵當兵,退役後又是繼續紮根農田,種蔬果和養殖不能大富大貴,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生活下去。”蘇再朋說,邀請街友來參與農場建設,也是希望讓他們感受到工作的價值以及努力的意義,走出露宿流浪的循環。

“佳友農場”項目

擬解決露宿人員融入社會問題

蘇再朋的邀請,也在通過志願者們傳給了88公里外的藍建波和李利同。在志願者走訪諮詢就業意向的那個晚上,藍建波則顯得有點不好意思卻又有所期待。他對志願者說,“我右手這樣,還可以過去嗎?”說罷,伸出斷了手掌的右手給志願者看。藍建波衣服袖子略長,很少露出。志願者只問了一句,“藍伯,你可以用左手幹活嗎?能否提得了重的東西”。他連忙說:“可以,幾十斤沒問題。”也是那幾天,藍建波和李利同在志願者平哥協助下辦了健康證,在3月28日去到了清遠。“農場特意在原有房間基礎上做了一間住宿間,還配備了一些農場和生活用品。”那一天,他們終於睡上疫情以來的一個好覺。農場主蘇再明也正在向兩名露宿者傳授務農技巧,“我會好好適應的,這個機會來之不易!”李利同說。

據瞭解,啟智社工中心、關懷街友公益服務中心和長星農場共同打造為“佳友農場”項目,希望解決新冠疫情後流浪露宿人員復工復產問題而開展以街友脫離露宿、融入社會。項目依託有著十多年流浪救助服務經驗的社會組織對街友進行招募、面試、評估、體檢、崗前培訓,並將街友鏈接到長星農場,由農場對街友進行專業的技術培訓和管理。街友則協助長星農場餵養流浪雞、鵝、魚等相關工作,並推出“流浪雞”品牌。農場農務相對自由不受限制,因此也適合街友作為融入社會嘗試的第一份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