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膩了各種公文技巧,再看曾國藩這些話會有新收穫(道里有道)!

晚清名臣曾國藩以立德、立功、立言之集大成,成為古代文人之楷模,以至於毛澤東都發出:

“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感喟。近日,筆者靜心研讀了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國藩》一書,感到曾國藩於讀書作文的心得,很是值得我輩學習借鑑,尤其是從事寫作的朋友如能學之一二,定會受益無窮。


今天,筆者就對其與兒子曾紀澤、身邊幕僚談讀書作文的心得片斷作以解析探討,以期對大家提高寫作能力有所啟迪。


1.廣泛看


曾國藩對兒子講授讀書方法時談到:“依我之見,讀書的訣竅在看、讀、寫、作四字緊密配合,每日不可缺一。”“看,指的是默觀,如你去年看《史記》《韓文》《近思錄》《周易折中》,今年看《漢書》。”在曾國藩這裡,“看”是列在第一位的。


古人讀書強調要廣泛看,我們今天練習文筆更要重視看。日常與一些筆友交流,發現很多人或者不重視這一點,或者不知道怎麼看,沒有把該看的文章看到、浪費了汲取源泉活水的機會。在我看來,要寫好文章,首先須得廣泛看,通過看來了解材料情況。比如,有的文章為何立意高遠、文采飛揚?有的文章為何啟人深思、蘊含哲理?有的文章為何一針見血、直抵時弊?如果不去看,不去了解,剛入門的朋友就難以知道這種情況。不知道的情況下,何談去寫出類似的文章呢?


當然,互聯網時代,資料浩如煙海,如果不加選擇地盲目看,既耽誤時間,又浪費精力,難以淘到真寶。比如,曾國藩教兒子要看《史記》《韓文》《近思錄》《周易折中》《漢書》等,列舉的都是經典之作、大家之言。對寫材料的朋友而言,廣泛看須有個標準,可以從權威渠道獲取範文,黨報黨刊的文章不可不看,還可以藉助知名公眾號來拓展視野。比如,“老筆頭”公眾號經常推送一些精品佳作解析,給大家講解這篇文章好在哪裡?有什麼寫作技巧?帶來的啟發是什麼?這些文章多看細品絕對益處多多。另外,還可以看一些質量一般的文章。所謂見世面,就是既見過最好的也看過最差的。

看好的文章,可以知道哪些是高標準,它究竟好在了哪裡;看質量一般的文章,就能知道它差在哪兒,問題是什麼。正所謂,有比較才有鑑別。只有兩相比較,才能不斷看出心得、看出門道。


2.高聲讀


曾國藩講的第二個訣竅就是讀,“指的是高聲朗誦,如《四書》《詩》《書》《左傳》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這段話不僅說了怎樣讀?讀什麼?而且也道出了讀的功效。


細細想想,確實如此。有的文章為何看後感覺印象不深、觸動不大,看一眼與讀一遍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好的文章,既講究結構嚴謹、思想深刻,也注重遣詞造句、平仄韻律,那些流傳千古的佳作大都琅琅上口、久經傳誦。

把文章讀一遍,質量好壞、層次高下就很容易判斷出來。另外,通過閱讀,還可以增強語感,這是評判材料很重要的一個依據。記得以往領導帶著研究材料,都會專門挑人讀一遍,遇到琢磨不準的地方,甚至會反覆讀上幾遍,看看通不通順、恰不恰當、合不合適,往往收效也很明顯。


讀什麼、怎麼讀,也有講究。依我的經驗,適合讀的文章,質量要高、篇幅宜短,如果遇到文章篇幅很長、質量又確實很好,也可以截取其中部分片斷來讀。什麼時候讀?可以在早上或晚上,選個安靜的地方,大聲誦讀。持續時間不宜過久,半小時到一小時為宜,關鍵要持續不間斷。如果真能堅持這個習慣,相信一段時間後,對文章的感覺會大不一樣。


看膩了各種公文技巧,再看曾國藩這些話會有新收穫(道里有道)!


3.精選寫


寫,作為第三個訣竅,是指抄寫。“對於好的文、句和章節,不但看、讀,還要寫,將它抄一遍,記得就更牢了。”這也是俗話說的“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的道理。雖然這裡暗含著古人對練字的獨特要求,但就練習寫作而言,抄寫無論何時,雖然是個笨辦法卻最管用。


看一遍不如讀一遍,讀一遍不如寫一遍。從這三個動作動用的人體器官來講,看只涉及眼力、腦力,讀要增加口力,而寫的話還要加上手力,過程一複雜,記憶就越深刻。有點歲月沉澱的老筆桿經常會講,以前辦公室電腦不普及的時候,積累文章資料很費事,往往都是抄錄學習,哪像現在簡單粘貼複製就完事。通過抄錄這種原始手段積累資料,雖然麻煩但學得深刻、吸收很好;現在雖然技術發達了,不少人電腦裡資料看似不少,但真正過腦的又有多少,好一點的可能還會分類梳理,否則有跟沒有區別不大。


就目前來講,寫的話也有幾個層次:第一,可以抄錄。這種方法有不少朋友還在用,許多老筆頭得道會員、小班學員在聽課的時候往往都把提綱要點記在本子上,自己整理的複習消化也方便。第二,藉助電腦。從本質來講,寫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在紙上抄與在電腦上打字其實都是消化吸收,而且後者效率更高,同時注意建檔分類梳理,真正把從報紙上、網上看到的資料變成自己的、可以用的文字。


4.堅持作


曾國藩為兒子講解讀書訣竅的最後一點就是作文。他談到,“至於作,是指的作詩文,作四書文,作試帖詩,作律賦,作古今體詩,作古文,作駢體文,這些都要一一講求,一一試為之,作詩文宜在二三十歲前立定規模,過三十則難長進。少年不可怕醜,須有狂者進取之趣。這時不試為之,則此後年紀大了,愈發不肯為了。”

可謂言辭懇切、語重心長。


要提高寫作能力,僅停留於看、讀、抄不行,最終得靠作文來檢驗。可以說,前三者是積累,後者是轉化。人常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這個作文,就是“溜溜”。事非經過不知難。有時候看著容易,好像無非就是幾句話、沒啥大不了的,但你一旦坐下來、靜下來,才發現可能什麼也寫不出來。所以,有人吐槽把寫材料叫作“憋”材料。這是一個從構思、到搭綱、到造句、到成型的過程,一字一字都要去琢磨、一句一句都要去排列,投入的工作量和耗費的精力並不少。


關於作文,建議大家遵循從簡單到複雜的程序,先從豆腐塊寫起,兩三天至少有一篇。刀越磨越快,腦越用越靈。筆頭是練出來的,就像“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一樣,得反覆練、練反覆,才會越來越有感覺。所謂文思泉湧,是練到極致的結果,不去練,啥都來不了。


5.重立意


第二則對話發生在江寧郊外靈谷寺內,曾國藩與身邊幕僚談古論今,傳授古文秘訣。這第一點,就是對文章立意的闡釋,“作文當以意為主,辭副其意,氣舉其辭。廉卿這篇遊記,好就好在通過登山越嶺的記敘,闡述了天下遼遠之境的獲得,只屬於不以倦而惑且懼而止者”。


立意,就是解決為文幹什麼的問題。通俗點說,就是通過這篇文章你想表達什麼意思,要跳出個體性、事務性的內容,把文章主旨進行昇華,給人以規律性的啟示。立意如何,決定了文章的層次高度。為什麼有的文章改一百篇,層次感覺還是不夠,根子就在立意低了。為什麼有的文章看著氣勢恢宏、大開大闔、意境高遠,就是立意上下了功夫,使得起步落筆就是“掛三檔”,成效肯定不一樣。


在立意上下功夫,寫文章前要多謀多思,未下筆前“胸中有全文”,僅看到表面的東西不能落筆,要往深裡看、往細裡想,等你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想到一般人想不到的,這時候才可以行文落筆。總之急不得,想好再寫。


看膩了各種公文技巧,再看曾國藩這些話會有新收穫(道里有道)!


6.講佈局


“謀篇佈局是作文一段最大功夫。《書經》《左傳》,每一篇空處較多,實處較少,旁面較多,正面較少。譬如精神注於眉宇目光,不可週身皆眉,四處皆目。文中線索如同蛛絲馬跡,絲不可過粗,跡不可太密。”這段論述也比較精彩,認真反覆品悟,對理解文章的佈局大有好處。


文章佈局的過程,某種程度上像蓋房子設計圖紙,講究錯落有致、勻稱適當。有的文章,一眼掃過去,從佈局上就能看出高下,有的段落肥瘦不一、偏差太大,有的虎頭蛇尾、前重後輕,有的尾大不掉、開頭不行,等等。好的文章必須是各部分篇幅適當、結構勻稱、重點突出,借用宋玉的名句“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練習文章謀篇佈局的能力,關鍵是要把提綱搭好。整體寫幾部分、每部分寫幾段、每段寫幾層意思,要心中有數。有的朋友可能覺得過於拘束,其實剛開始刻板一點沒壞處,就像做產品似的,用模具才能提高標準,先把套路學好學會了,再跳出套路來寫。所以,網上一些有風格有特點的文章,不建議初學者參考,容易誤導,走都不會,你就想跑?


7.善煉字


“無論古今大家,其下筆造句,總以珠圓玉潤四字為主”“還有遣字的準確傳神。古人十分講究煉字,有許多一字師的故事。”這兩句說明了遣詞造句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煉字?文章開始寫出來時,只是表達了大概的意思,僅僅把框架搭出來、內容填進去,只能算個初稿,還得用心打磨,就像蓋房子過程中的毛坯房,入住前還需精裝修。

同樣的道理,稿子要定型也需要反覆精修,具體到句子、字詞就得推敲、拿捏、琢磨,特別是公文材料,負有對工作指導的責任,非常講究措辭內容的準確性,每個提法要有出處,不能想當然、憑感覺。實際也證明,修改幾次後,語句的通順程度、文章的文采水平都會有新的提高。


文章煉字,首先要有耐心,有精益求精的態度,有不滿意不出手的決心,這是前提;其次,要有方法,從標題修飾到語句整飭、再到字詞推敲,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切實把準確的改生動、不準確的改準確、多餘的去掉;再次,要有標準,不能改一次就完了,以效果為標準直到滿意為止。古人那種為了改一個字“捻斷數根鬚”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