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史記之周本紀第四(下)

(由於東周部分很多內容都是年代事件一筆帶過,故不再細說。)

平王東遷雒邑之後,周王室益加衰敗,各諸侯國各自為政,相互侵伐,弱國往往為強國所吞併,當時的諸侯國中齊、楚秦、晉逐漸強大,而政令往往由諸侯中的首領所把持。平王在位五十一年而崩,由於太子早死,由平王的孫子林即位,也就是桓王。

桓王在位第三年,鄭莊公前來朝見天子,桓王沒有以禮相待。於是兩年後鄭國私自與魯國交換了天子祭祀泰山的邑田。桓王十三年,周討伐鄭國,桓王被箭射傷,敗退而回。(由此可見周王室已衰微至何地步。)

桓王在位二十三年,他死後十八年,當時是桓王孫子釐王在位,齊桓公開始稱霸,召集諸侯會盟。(完全不把周王室看在眼裡。)

閒話史記之周本紀第四(下)

春秋時局

子頹之亂

釐王在位五年而崩,他的兒子惠王閬即位。

周惠王時期,王室貴族內部矛盾尖銳。惠王繼位後,奪取了大臣的園圃作為自己的獵場,引起不滿。所以周大夫邊伯等五人造反,策劃召集燕國、衛國的軍隊,討伐惠王。惠王逃奔到溫邑,不久又轉移到鄭國的櫟。

五大夫擁立釐王的弟弟頹為王,演奏了六代之樂。鄭國、虢國兩國國君非常憤怒。惠王四年,鄭厲公和虢公林父率兵討伐頹及五大夫,殺了王頹和五大夫,重新迎立惠王。

為表酬謝,周惠王賜鄭厲公以虎牢以東之地。子頹之亂歷時三年,方告結束。

王室內亂

惠王死之後,周王室內部接連發生動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繼續坐大,甚至於出現了晉文公召見周天子,而各路諸侯同來朝見的現象,史書美其名曰:天王巡狩。當時各諸侯國亦是征伐不斷,因此孟子有句話說"春秋無義戰"。

閒話史記之周本紀第四(下)

戰國七雄

三家分晉之後,進入戰國時期。周王室更是出現為爭奪王位而手足相殘,以弟弒兄的事情,後果就是周王室越來越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符號,各路諸侯先後稱王,而周王室的作用只剩下"賜胙"(賜下祭祀用的肉給諸侯,表示對諸侯的特殊禮遇)。

閒話史記之周本紀第四(下)

秦滅六國

至於後來東西周分治,周王朝已經沒有任何高於諸侯的尊貴之處,各路諸侯相互征伐可以無視周王室的存在,甚至於周王室要奉迎諸侯王才能得以生存。直至後來秦遷周室,周朝的祭祀從此斷絕。周王朝歷經三十七王,享國八百餘年,至此滅國。

閒話史記之周本紀第四(下)

秦疆域

周滅亡之思

按《史記》的說法,周王朝自武王伐紂至秦遷二週,延續八百年,但自春秋中後期之後,周王室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而不同於夏、商的是,周王朝的覆滅並非因為無道昏君,更大的原因應該是諸侯國的強大,王權旁落,導致了周王朝對於天下已經基本沒有了掌控力。因此才有了秦始皇后來的郡縣制來代替分封制,來加強中央集權。但即便這樣,後世朝代仍然出現了藩王造反奪位的情況。

分封制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拱衛王室,以維護和擴大王室的統治,但這種作用只限於王室力量強大,有能力管制各諸侯國的時候。當諸侯國力量逐漸強大,與王室力量發生反轉,那麼諸侯想要推翻王室統治就只是一個樂不樂意的問題了。

在夏、商時代及周王朝前期,德是考察一個君王是否合格的最重要標準。德行高尚,民眾自然願意追隨。但若德不配位,天下人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加以討伐,因此才有了商湯滅桀、武王伐紂,甚至於周厲王由於暴虐而被流放,幽王無道所以滅國。而新君繼位,首要的事情是祭祀天神,藉以表明自己的正統地位。

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王室衰落,諸侯勢大,德的重要性也已經退居在實力之下。我有實力我就能打敗你,甚至於滅你的國。於是各路諸侯相互兼併,直至秦滅六國而一統天下。此後才開始完全意義上的家天下,中國迎來兩千年的封建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