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 九首其六》唐 杜甫

前出塞 九首其六

唐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正文】

前出塞(9-6)

杜甫寫的《出塞》是一系列軍事題材的詩歌,分《前出塞九首》和《後出塞五首》共十四首詩,這是《前出塞》中的第六首,比較有名。

挽弓當挽強,

拉弓要拉最堅硬的,

挽:拉。

用箭當用長。

射箭要射最長的。

長:指長箭。

射人先射馬,

射人先要射馬,

擒賊先擒王。

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

前四句極像謠諺,可能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馬目標大易射,馬倒則人非死即傷,故先射馬,蛇無頭而不行,王擒則賊自潰散,故先擒王。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這一句的。

殺人亦有限,

殺人要有限制,

亦有限:也有個限度。(正承上句意)

列國自有疆。

各個國家都有邊界。

列國:指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泛指各國並存的某一時期或各個國家。又說“立國”。

自有疆:總歸有個疆界。疆:邊界。

苟能制侵陵,

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

苟:如果。

制:制止。

侵陵:,又作“侵凌”,侵犯的意思。

豈在多殺傷。

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豈:難道。

最後兩句是說如果能抵制外來侵略的話,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殺人呢?在這裡我們相當明顯的看到杜甫的政治觀點。

【格式】五言律詩

【名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基調】諷刺

【年齡】杜甫41歲,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寶十一載)

【創作背景】

杜甫寫的《出塞》是一系列軍事題材的詩歌,分《前出塞》和《後出塞》共十四首詩。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杜甫41歲)。這個時期還是唐朝的生長期,從唐太宗開始,唐朝的邊境形式是外強而我弱;隨著唐代國力的逐漸強大,到唐玄宗的時候,邊境形式是外弱而我強,是唐朝在軍事上的擴張期。朝廷大多支持擴張政策,杜甫卻對唐玄宗的軍事路線不太認同。《前出塞》是寫唐玄宗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

【考點】

考點1:這首詩反映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答案:反對戰爭,關心百姓疾苦。

【賞析】

《前出塞》是寫唐玄宗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

此詩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講如何用兵,後四句卻寫規勸統治者節制武功,力避殺伐,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前四句,很象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兩個“當”,兩個“先”,使詩文明快和諧,通俗易懂,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並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鬥經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襯筆。

後四句,才道出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樣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天下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