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 九首其六》唐 杜甫

前出塞 九首其六

唐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正文】

前出塞(9-6)

杜甫写的《出塞》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分《前出塞九首》和《后出塞五首》共十四首诗,这是《前出塞》中的第六首,比较有名。

挽弓当挽强,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

挽:拉。

用箭当用长。

射箭要射最长的。

长:指长箭。

射人先射马,

射人先要射马,

擒贼先擒王。

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前四句极像谣谚,可能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马目标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这一句的。

杀人亦有限,

杀人要有限制,

亦有限:也有个限度。(正承上句意)

列国自有疆。

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列国:指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泛指各国并存的某一时期或各个国家。又说“立国”。

自有疆:总归有个疆界。疆:边界。

苟能制侵陵,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

苟:如果。

制:制止。

侵陵:,又作“侵凌”,侵犯的意思。

岂在多杀伤。

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岂:难道。

最后两句是说如果能抵制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杀人呢?在这里我们相当明显的看到杜甫的政治观点。

【格式】五言律诗

【名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基调】讽刺

【年龄】杜甫41岁,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载)

【创作背景】

杜甫写的《出塞》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分《前出塞》和《后出塞》共十四首诗。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杜甫41岁)。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从唐太宗开始,唐朝的边境形式是外强而我弱;随着唐代国力的逐渐强大,到唐玄宗的时候,边境形式是外弱而我强,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大多支持扩张政策,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前出塞》是写唐玄宗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

【考点】

考点1: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反对战争,关心百姓疾苦。

【赏析】

《前出塞》是写唐玄宗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此诗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讲如何用兵,后四句却写规劝统治者节制武功,力避杀伐,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两个“当”,两个“先”,使诗文明快和谐,通俗易懂,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样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