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史記之周本紀第四(中)

(上篇說至武王崩而成王繼位,本片接續至平王東遷。)

周公攝政

閒話史記之周本紀第四(中)

周公

成王繼位時年齡幼小,由於周王朝剛平定天下沒多久,周公旦(武王弟)怕諸侯反叛,就暫時代理政務主持國家大事。當時管叔、蔡叔等兄弟(武王弟)質疑周公篡位,就聯合武庚造反,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命令,平定叛亂,誅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

用微子開代替武庚繼承殷的後嗣,建都於宋地。又收聚了殷朝的大部分遺民,封給武王的小弟弟封,作為衛康叔。晉唐叔得到一種吉祥的禾穀,獻給了成王。成王就把它送給遠在軍營中的周公。周公在東方接受了米穀,頌揚了天子賜禾穀的聖命。

起初,管叔、蔡叔背叛了周朝,周公前去討伐,經過三年時間才徹底平定,所以先寫下了《大誥》,向天下陳述東征討伐叛逆的道理;接著又寫下《微子之命》;後又寫下《歸禾》、《嘉禾》,記述和頌揚天子贈送嘉禾;寫下《康誥》、《酒誥》、《梓材》,下令封康叔於殷,訓誡他戒除嗜酒,教給他為政之道。這些事件的經過記載在《魯周公世家》中。

周公代行國政七年,成王長大成人後,周公把政權交還給成王,自己又回到群臣的行列中去。

周成王

閒話史記之周本紀第四(中)

成王

成王繼位在豐邑,就派召公再次營建洛邑,以完成武王的遺願。周公重新占卜一再視察,終於建成洛邑城,將九鼎安放在城內。他說:"這裡是天下的中央,四方到洛邑進貢時道路里程都比較均勻"因而作《召誥》、《洛誥》。

周公平定武庚叛亂以後,把殷留存的民眾遷往周。周公以王的名義宣告,作《多士》、《無佚》。

召公擔任太保,周公擔任太師,向東討伐淮夷,滅掉奄國,並將他們的國君遷到薄姑。成王從奄國回到周國都,作了《多方》(《尚書》篇名)。

成王已經消滅了殷的殘餘勢力,征伐了淮夷,回到豐都後,又作《周官》。創制訂正禮儀音樂,改革法令制度,人民和睦,頌歌四起。成王征伐東夷之後,息慎前來祝賀,成王使榮伯賜給他誥命,就寫下了《賄息慎之命》。

成王臨終之時,擔心太子釗不能勝任國事,就命令召公、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位。成王死後,召公、畢公就率領諸侯,帶著太子釗前往拜謁先王宗廟,用文王、武王開創周朝王業的艱難反覆告誡太子,要他一定要力行節儉,戒除貪慾,用誠實守信用的態度居於帝王之位,寫下了《顧命》。太子釗於是登位,這就是康王。

周康王

康王即位,通告天下諸侯,向他們宣告文王、武王的業績,反覆加以說明寫下了《康詔》。因此成、康兩王在位時期,天下安寧,民不犯法,刑法四十年擱置不用。

康王任命畢公寫作策書,畢公按善惡貴賤將民眾分別安置地方居處,成定郊區作為京師屏藩,寫下《畢命》,記錄了畢公受命這件事。

周穆王

閒話史記之周本紀第四(中)

周穆王

康王逝世之後,兒子昭王瑕繼位,昭王在位時,王道已有所衰落。昭王到南方巡視,沒能回來,淹死在江中。因為忌諱這件事,所以他死的時候沒有向諸侯報喪。後來昭王的兒子滿即位,這就是穆王。穆王即位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當時王道衰落,穆王悲嘆文王、武王傳下來的為政辦法缺失,於是就任命伯臩為太僕,並反覆告誡他如何治理國家的政事。作了《臩命》。之後天下重新安寧。

穆王想要去征伐犬戎,祭公謀父勸他說:"不能去。我們先王都以德政來服人,而不炫耀武力。軍隊平時蓄積力量,待必要時才能出動,一出動就要發揮威力。如果只是炫耀武力,就會漫不經心,那樣就沒有人畏懼。所以歌頌周公的頌詩說'收起干戈,收起弓箭,我修養美德,推廣至全國,定要用王道保有天下。'"

"先王對於民眾,勉勵端正他們的品德並純厚他們的性情,擴大他們的財富並豐富他們的器物,使他們明白利和害的趨向,用教育來陶冶他們,讓他們致力於利而避免禍害,感戴恩德而懼怕刑罰。所以先王能夠世代保有天下,日益強大。我們的先祖世代擔任農官,為虞舜、夏禹做事。當夏朝衰落的時候,廢棄農官,不務農事,我們的先王不窋因而失掉官職,流落到戎狄地區,但對農事卻不敢鬆懈,時時宣揚棄的德行,持續他的事業,修習他的教化法度,早晚恭謹努力,保持敦厚篤實的態度,奉行忠實誠信。後世繼承這種美德,沒有玷汙前人。"

"到了文王、武王時,他們都發揚先人美德,又加上慈祥和善,侍奉鬼神,保護民眾,普天之下沒有不高興的。商王帝辛對民眾犯下了大罪,民眾不能忍受,就都喜悅地擁戴武王,因此才在商郊牧野對紂王進行討伐。所以說,先王並不崇尚武力,而是勤勉體恤民眾疾苦,為民除害。當時先王的制度規定:國都近郊五百里是甸服,甸服以外五百里是侯服,侯服至衛服共二千五百里內為賓服,蠻夷地區為要服,戎狄地區為荒服。甸服地區要供給天子祭祀祖父、父親的祭品;侯服地區要供月祀,供給天子祭祀高祖、曾祖的祀品;賓服地區要供時享,供給天子祭祀遠祖的祭品;要服地區要供歲貢,供給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地區要來朝見天子。"

"甸服者參與每日祭祀天子的父祖,侯服者參與按月祭祀天子的高、曾祖,賓服者按四時貢獻祭品,要服者每年納貢,荒服者應終身尊奉周王朝的正統。先王推行以上祭祀制度,如有甸服者不來參與日祭,天子就要自我反省先示誠意。有不供月祀的,就要檢點語言號令。有不供時享的,就要修明政治教化。有不供歲貢的,就要注意尊卑職貢的名分。有不來朝見的,就要加強仁義禮樂等道德。若上述五方面都依次檢查了,仍有不來進獻朝見的,就要動用刑誅。"

"因此就有了懲罰不祭的,攻伐不祀的,征討不享的,譴責不貢的,告諭不來朝見的。也就有懲罰的法律,攻伐的軍隊,征討的裝備,嚴厲譴責的命令,告諭的文辭。如果宣佈了命令,發出了文告,仍有不來進獻朝見的,就要進一步檢查自己的德行,不要輕易地勞累民眾去遠征。如此一來,不論遠近,就沒有不服,沒有不歸順的了。"

"如今自從大畢、伯士死後,犬戎各族按照他們的職責尊奉周王,而您卻說'我要用賓服不享的罪名征伐他,要讓他看到我的軍隊的威力',這豈不是違背先王的教誨,王業陷於危困敗壞嗎?我聽說犬戎提倡敦厚的風俗,遵循祖先傳下的道德,專一奉守終王的制度,他們是有力量和我們對抗的。"

穆王最終還是去征伐了西戎,結果只獲得四只白狼和四隻白鹿。從此以後,荒服地區就不來朝見天子了。

 諸侯國中有些國家不太和睦,甫侯把情況告訴穆王,穆王因而定下各種刑法。穆王說:"喂,都來這裡!凡封有國邑和土地的諸侯們,我來告訴給你們如何慎重地使用刑法。如今你們要安定百姓,選擇什麼,不是執法的人才嗎?尊重什麼,不是刑法嗎?如何自處,不是量刑要適宜嗎?原告和被告都到齊了,士師就要從言辭、表情、呼吸、聽覺反應和目光等五辭來觀察,摸清情況,就可用五刑來定罪。如果犯罪夠不上五刑,就用五罰來定罪。如果犯罪夠不上五罰,被判者不服,就用五過來定罪。如果五過判罰有弊病,做官的利用權勢假公濟私,求情行賄,經審查核實,法官罪行就與犯法人相等。"

"根據五刑定罪有懷疑可以從輕處治,根據五罰定罪有懷疑也可以從輕處治,一定要審察核實。要到眾人中去核實驗證,訊問審理時要有共同辦案的人。沒有核實不能按可疑處治,要共同嚴敬上天的威權。"

"判處墨刑有疑問可從輕處理,罰金一百鍰,要核實罪行。屬於劓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前者的兩倍,要核實罪行。屬於臏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前者的兩倍半,要核實罪行。屬於宮刑而不夠定罪的,罰金五百鍰,要核實罪行。屬於大辟之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千鍰,要核實罪行。"

"屬於墨刑的罰金條文有上千條,屬於劓刑的罰金條文有上千條,屬於臏刑的罰金條文有五百條,屬於宮刑的罰金條文有三百條,屬於大辟之刑的罰金條文有二百條,五種刑罰的有關條文共有三千條。"這套刑法叫做《甫刑》。

召公諫厲王止謗

閒話史記之周本紀第四(中)

穆王之後傳位五代至周厲王,周王室已有所衰敗。厲王貪圖財利,暴虐無道。

當時國都百姓批評厲王,召公聽到後報告厲王說:"百姓已經無法忍受你殘暴的政令了。"厲王聽了非常氣憤,就從衛國找來個巫師,讓他去監視批評自己的人。巫師報告上來的人,全部殺掉。於是國都裡的人都不敢說話,路上相遇也只是用目光示意。

厲王很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制止他們的議論了,他們連話都不敢說了。"

召公說:"這是堵百姓的嘴巴啊!堵塞百姓的嘴巴後果比堵塞河道更為嚴重。河道堵塞,導致河堤潰決,受傷害的人一定很多,堵塞人的嘴巴也是如此。所以治理河道的人,就一定要疏通河道,治理百姓的人,就一定要開導他們,讓他們發表議論。所以天子處理政事,要讓公卿大臣及各級官員進獻諷諫的詩篇,樂官進獻反映民意的曲調,史官獻上可資借鑑的古書,百官勸諫,平民百姓則把意見轉達至朝廷,身邊大臣進獻規勸的話,父母兄弟負責彌補過失,糾察是非,太師太史進行教誨,朝中元老再進行補充,最後才由天子斟酌施行,如此之後就會政令通行而不違背情理。"

"人民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河流,財富就從這裡出來;又好像大地有平原沼澤,衣食資源就從這裡產生。百姓的嘴巴發表議論,政令的好壞就從這裡反映出來。推行好的、防範壞的,那就是用來增加衣食財用的方法。老百姓在心底裡考慮,而通過嘴巴宣洩出來,這是考慮成熟後的自然流露。假如要堵塞他們的嘴巴,又能維持多久呢?"

厲王不聽勸諫,當事國度的人沒有誰敢講話。三年之後,百姓一起造反,攻擊厲王,厲王逃到了彘(地)。

厲王的太子靜藏在召公家中,國人知道後,就把召公家包圍起來。召公說:"先前我多次勸諫君王,君王不聽,才有這樣的災難。如果現在把太子殺了,君王將會以為是我對他記仇而洩恨吧?待奉國君的人,即使遇到危險也不該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該發怒,更何況待奉天子呢?"於是用自己的兒子代替了王太子,王太子終於免遭殺害。

幽王烽火戲諸侯

閒話史記之周本紀第四(中)

烽火戲諸侯

幽王為厲王之孫,幽王二年,西周都城和附近涇水、渭水、洛水三條河的地區都發生了地震,三川枯竭,岐山崩塌。

從前當夏后氏衰敗,有兩條神龍降落在夏帝的庭院而開口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君主。"夏帝占卜無論是殺掉、趕走還是留下它,都不吉利。卜問是否可以把龍的涎沫收藏起來,才得到吉兆。於是陳設布帛,書於簡策,向神龍禱告,龍走後留下涎沫,被盛在匣中收藏起來。夏滅亡,此器被傳於商。商亡,此器又傳於周。接連三個朝代,都沒有人敢打開它。到厲王末年,才打開觀看。涎沫流於庭院,無法去除。厲王讓女人赤身裸體而大聲呼叫。涎沫變化成黑色的蜥蜴,鑽進了後宮。後宮有個童女剛滿七歲碰上它,到十五歲行過笄禮後究懷了孕,沒有丈夫就生下孩子,感到害怕而把該子扔掉。宣王時有童女唱歌謠說:"見到山桑做成的弓和箕木做成的箭囊,周國將要滅亡。"當時宣王聽到了,正好碰上有夫婦倆賣這兩佯東西,宣王叫人把他們抓起來殺掉。他們逃跑走在路上,看見先前後宮童女扔在路邊的孩子,聽到孩子在夜裡啼哭,出於憐憫而收養了她。夫婦倆逃亡到褒國。褒國人犯了罪,請求獻上童女扔掉的女兒給王以求赦免。這個被扔掉的女孩就是褒姒。

當幽王三年時,幽王寵愛褒似。褒似生下兒子伯服,幽王想廢黜太子。太子的母親王后是申侯之女。幽王打算廢黜申後,併除去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王后,伯服為太子。周的太史伯陽讀歷史記錄說:"周將要亡國了。大禍已經鑄成,無可奈何了。"

褒姒不喜歡笑。幽王想盡一切辦法逗她笑,她卻偏不笑。幽王設有烽燧和大鼓,有敵人來襲就點燃烽火。有一次,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來之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才大笑。幽王喜歡這個辦法,為褒姒笑而多次點燃烽火。之後諸侯不信任幽王,漸漸也就不再來了。

幽王任用虢石父為卿士,主持國政,國都中的人都很有怨氣。虢石父為人能說會道,喜歡阿諛奉承、貪圖財利,幽王卻重用他。再加上廢黜申後和廢除太子。申侯發怒,聯合繒和西夷犬戎攻打幽王。幽王點燃烽火徵發諸侯的軍隊,但諸侯都不再來。因此申侯把幽王殺死在驪山下,擄走褒姒,將周人的財物搶掠一空而去。當時諸侯都到申侯這裡來共立幽王的太子宜臼,以保持周朝的祀統。

宜臼即位,也就是周平王。平王遷都洛邑,以躲避犬戎的侵擾。後世稱為東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