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第3卷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剩餘價值和利潤實際上是一個事物的兩種說法,在數量上它們也相等,利潤是剩餘價值的一個轉化形式。剩餘價值是對可變資本而言,而利潤是對全部預付資本而言。

利潤率因生產力的發展而下降,但同時利潤量反而會增加,這個規律也表現為:資本所生產的商品的價格下降,同時商品所包含的並通過商品出售所能夠實現的利潤量卻會相對增加。

資本之所以能表現為商品,是因為利潤被分割為利息和本來意義的利潤的過程,是由供求,從而通過競爭來調節的,這和商品的市場價格的調節情況是完全一樣的。

《資本論》第3卷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所謂的分配關係,是同生產過程所處的一定歷史規定的特殊社會形式,是同人們在他們生活的再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定的生產關係相適應的,並且它也是由這些形式和關係產生的。換句話說,這些分配關係的歷史性質其實就是生產關係的歷史性質,分配關係不過是生產關係的某一方面的反映。資本主義的分配不同於各種其他生產方式下產生的其他分配形式,但是每一種分配形式,都終將同它賴以產生並且與之相適應的那種生產形式一道消失。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

成本價格和利潤 商品出售價格的底線,是由商品的成本價格決定的。如果商品以低於它的成本價格出售,那就不能補償生產資本中已經消耗的組成部分,同時也不能為資本家帶來利潤。

生產商品本身的耗費,包括生產資料的耗費與勞動力的耗費,兩者之和被稱為生產商品的成本價格。在實現生產中也是資本家為生產剩餘價值而預付的那一部分資本。

剩餘價值就是資本的價值增加額,資本是會在商品的生產上耗費掉並且會從商品流通中流回的。生產中消耗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價值,叫做生產商品的資本主義耗費。生產商品本身的實際耗費和資本主義耗費之間的差額,就是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只是觀念上的)的產物,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剩餘價值在形式上就被轉化為利潤。

資本主義生產就是以追求m為目的的。在特殊的市場行情下,商品的出售價格可以降低到與商品的成本價格相等,甚至會降低到低於商品的成本價格的程度。

如果按照商品的價值去出售商品,那麼,利潤就會被實現,這個利潤等於商品生產中形成的全部剩餘價值。然而,即使資本家按照低於商品的價值出售商品,也可以得到利潤。只要商品的出售價格高於商品的成本價格(預付總資本),即使出售價格低於商品的價值,也總會實現商品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從而就會獲得利潤。在商品的價值和它的成本價格之間,可以有無數的出售價格。商品價值中剩餘價值的比重越大,這些中間價格的實際活動餘地也就越大。

>>> 利潤 >>>

在資本主義社會,指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或現象形態。即資本家銷售商品後所得的價格總額超過其預付資本量的餘額。其來源是僱傭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即可變資本的增殖額。

成本價格是資本家經營企業賺錢還是虧本的一個標誌,如果資本家按照商品價值出售商品,就可以得到全部剩餘價值;如果資本家以低於商品價值、高於成本價格出售商品,也能獲得部分利潤。但如果低於商品成本價格出售,資本家就會虧本。商品的銷售廣告至關重要,有時一個好的廣告可以有力地佔領市場,使資本家獲得更高的利潤。利潤率 用可變資本來計算的剩餘價值的比率,叫做剩餘價值率;用總資本(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綜合)來計算的剩餘價值的比率,叫做利潤率。

週轉對利潤率的影響

週轉時間或它的兩個部分(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中的任何一個部分的縮短,都會增加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同時,每一次這樣的縮短,都會提高利潤率。

縮短生產時間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工業進步。

改進交通是縮短流通時間的主要方法。資本週轉速度與利潤率密切相關,提高週轉速度就要加快商品流通速度,主要方法是改進交通。

在資本總量已定的情況下,資本家獲利多少取決於剩餘價值和生產商品時預付的總資本的比率的高低,即利潤率的高低,投資者的生產目的總是將本求利,希望得到儘可能高的利潤率。利潤率會受到不變資本節約程度和商品價格的影響。在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不變資本的節約,會降低總預付資本量,從而導致利潤率的升高。

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節約 產業的向前發展所引起的不變資本的這種節約,具有這樣的特徵:一個產業部門利潤率的提高,是與另一個產業部門勞動生產力的發展相關的。

商品價格的變動會直接影響預付總資本的數量,進而影響商品的利潤率。其中生產商品的原材料價格升高,會使生產成本加大,商品價格也會隨之升高。預付總資本增加了,利潤率就降低了。

>> 利潤率 >>>

在資本主義社會,指剩餘價值量同預付總資本量的比率。是剩餘價值率的轉化形式,表示資本增殖即資本家贏利的程度。資本家以一定量的價值額投入週轉,獲得更大的價值額。這個增殖額是僱傭工人的無償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但是,對資本家來說,預付資本的各個組成部分對於剩餘價值的生產是同等重要的,不管剩餘價值從何而來,它總歸是超過成本價格以上的餘額,從而也是超過全部預付總資本的餘額。這個餘額同預付總資本保持一個比率,即利潤率。

生產力的發展對不變資本節約的影響 生產力的這種發展,從根本上說總是來源於勞動的社會性質,來源於社會內部的分工,來源於智力勞動的發展。

在商品是按它的價值出售的前提下,不同的生產部門由於資本的有機構成不同,它們所推動的活勞動量也就不同,它們所佔有的剩餘價值也就不同。等量資本投在不同的生產部門,所得的利潤率也就不同。等量資本的投入,因為食品工業其固定資本投入少,推動勞動力的資本相對增多,導致食品工業成為利潤率較高的行業。

資本有機構成的比例、資本週轉速度都會使等量的資本獲得不同的利潤,這就必然導致不同部門之間的競爭。即資本在不同部門間的轉移。這種轉移包括資本增量投向高利部門與資本存量由不利部門抽出投向高利部門。

利潤率的不等有兩個源泉:資本的有機構成不同和不同生產部門資本的週轉時間不同,現在我們就仔細地分析這第二個源泉。我們在前面已經說到,在其他條件也相同,也有相同的資本構成時,利潤率和週轉時間成反比;我們還知道,如果同一個可變資本有不同的週轉時間,它就會生產出不等的年剩餘價值量。所以,在相等的一段時間內,週轉時間的不同,是等量資本在不同生產部門生產出不等量利潤的又一原因,因而也是這些不同生產部門利潤率不等的又一原因。

行業分配

等量資本要求獲得等量報酬,這是資本的必然要求。如果資本有機構成高、資本週轉速度慢的企業只能獲得較低的利潤率,那麼,資本所有者就不會經營此類企業;如果資本有機構成低、資本週轉快的企業可以獲得較高的利潤率,那麼,資本所有者就會把資本投入這些企業,這樣就會造成激烈的競爭。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利潤率的平均化。這一矛盾決定了利潤率必須平均化。

資本轉移引起資本在各部門分配比例的變化,從而使各部門生產比例發生變化。生產比例的變化導致各部門商品在商場上供求關係的變化,於是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化。價格變化導致利潤率的變化,直到各部門的利潤率趨於平均,部門競爭才趨於停止。商品不同的價格不僅與自身價值有關,同時也受市場供需要求的左右。

商品的生產價格,等於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平均利潤,也等於成本價格乘以一般利潤率。平均利潤率不是各部門不同利潤率的簡單平均,而同社會總資本在不同部門中所佔比重大小有關係。社會資本投入到有機構成低的部門比重越大,平均利潤率越高。反之越低。

商品價格的一個部分即成本價格,因為是用來補償生產商品所用掉的資本價值,所以完全是由各生產部門的支出決定的;而商品價格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即加在這個成本價格上的利潤,卻不是這個資本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利潤量決定的,而是由每個所使用的資本作為總生產所使用的社會總資本的一定部分在一定時間內平均得到的利潤量決定的。

一般利潤率取決於下面兩個因素:

1.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的有機構成,從而在各個部門之間產生了不同的利潤率;

2.社會總資本在這些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即投在每個特殊部門因而有特殊利潤率的資本的相對量。

商品的成本價格是一個不以資本家的生產為轉移的前提,而一個包含剩餘價值的商品是資本家生產的結果。價值是生產價格的基礎,生產價格的變動,歸根結底取決於商品價值即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變動。

商品的價格包含兩個部分,生產成本和平均利潤。一般來說,平均利潤是一個常數。資本家主要是控制來自成本價格的變動,這種變動或是由生產要素部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或是由本部門技術結構發生變化所引起。資本家關心的是一個包含超過商品成本價格的價值餘額。

從社會總資本來看,它所生產的商品的價值大於其成本價格,或者在這裡從所生產的商品總量來看,和這個價值相一致的生產價格大於其成本價格。商品價值,是涉及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總量;生產價格,是涉及有酬勞動加上不以特殊生產部門本身為轉移的一定量無酬勞動之和;而其成本價格,只是涉及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勞動的量。

>>> 平均利潤率 >>>

指社會總資本的年利潤率。亦稱一般利潤率。資本家階級每年生產的剩餘價值同社會範圍內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它體現了職能資本家之間分配剩餘價值的關係。平均利潤率是由全社會各個產業部門不同的個別利潤率,在競爭規律作用下,趨向平均化而形成的。各個產業部門不同的利潤率的形成取決於三個主要因素:剩餘價值率;資本有機構成;資本週轉速度。

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或接近於它們的價值進行的交換,比那種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所要求的發展階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則需要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

供給對市場價值的影響 因此,如果市場價格受到供求的調節,或者確切地說,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的偏離受到供求的調節,那麼另一方面,也可以說供求關係受到市場價值調節,而不是顛倒過來。或者說,一箇中心受到市場價值的調節,供求的變動使市場價格圍繞著這個中心發生波動。社會需要(在這裡總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商品(賣者)代表使用價值,貨幣(買者)代表交換價值。商品要有使用價值,因而要滿足社會需要,這是賣的一個前提。另一個前提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量要代表社會必要的勞動,因而,商品的出售價格要同它的社會價值相一致。

供給和需求兩股力量在市場上發生作用,相互競爭,在競爭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有:需求超過供給,市場價格就會超過市場價值;供給超過需求,市場價格就會在市場價值以下。銷售產品的商家總會利用各種促銷手段,吸引消費者,強佔更多的市場份額。其中最直接有效的促銷手段莫過於價格上的優惠。

>> 價格 >>>

價格是商品經濟最常用的範疇,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轉化為貨幣,是產生價格的最一般的條件。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分工的發展,出現了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由於商品交換的擴大與頻繁,大體在原始公社制度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作為表現商品價值的等價形式逐步演變為貨幣形式以後,即貨幣商品從商品世界中獨立出來,成為專門的一般等價物以後,商品的價值取得了比較完整的獨立的表現,商品的價值才表現、轉化為價格。

價格調整 只有在供給與需求平衡時,商品才按規定的價值出售。如果商品供大於求,價格下降;供不應求,則價格上漲。

如果商品供給大於或小於社會需求,價格就會偏離市場價值。

這三種情況發生的變化的關係是:(“市場不可預知” 供求偽命題 情緒波動 動物精神 )生產量本身發生了變化,變得過小或過大了;供給不變,但需求發生了變化;供給和需求都發生了變化,但變化的程度不同。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來出售是理所當然的,或商品的市場價格圍繞其市場價值上下波動,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規律。

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來交換或出售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規律。一個部門的商品市場價值總量,是由社會為滿足對它的需要而投入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的。這本身就是說以社會勞動按比例分配為前提的。供求不平衡引起價格波動,但價格的波動最後也會導致供求平衡。

因此,供求關係一方面只是對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的偏離進行說明,另一方面是對抵消這種偏離的趨勢進行說明,也就是對抵消供求關係的影響的趨勢進行了說明(那種沒有價值卻有價格的商品只是一種例外,在這裡不需要考察)。供求有許多極不相同的形式來消除供求不平衡產生的各種影響。

如果市場價格由供求決定,那麼另一方面,市場價格,並且可以進一步說就是市場價值,又反過來決定供求。

>>> 貨幣需求 >>>

社會公眾對作為交易媒介與貯藏手段的一般等價物的需求。貨幣需求是一個商業經濟的範疇,發端於商品交換,隨商品經濟及信用化的發展而發展。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需求強度(貨幣發揮自身職能作用的程度,貨幣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程度,以及社會公眾對持有貨幣的要求程度)較高。個人購買商品和勞務,企業支付生產和流通費用,財政上繳下撥,銀行開展信用活動,社會進行各種方式的積累,政府調節經濟,都需要貨幣這一既特殊又一般的價值及價值量工具。

生產價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條件,即資本和勞動的自由流動。市場體系的建立,信用制度的發展,這些均為資本和勞動力在不同部門間的流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是資本的一種社會權力,是剩餘價值在不同部門資本家之間的重新分配。

規律本身 利潤率因生產力的發展而下降,但同時利潤率會增加,這個規律也表現為:資本所生產的商品價格下降,商品通過出售所能實現的利潤量卻會相對增加。

平均利潤率下降的原因是社會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平均利潤率下降,並不排斥資本家獲得的利潤總量的增加。利潤只是按社會資本計算的剩餘價值,因而就社會範圍來說,利潤的絕對量,還是要同剩餘價值的絕對量相等。

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

機器的使用和巨大的固定資本的投入,並沒有有效地提高資本的利潤率,那麼必然存在某些反作用的影響在發揮作用,以此阻撓和抵消一般規律的發生。它的絕對的實現會被起反作用的各種情況所阻礙、延緩和減弱。

規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

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一方面擔負著發展生產力的歷史任務,另一方面又成了自身的這個歷史任務與其所要適應的社會生產關係間的一種經常的矛盾。

在生產領域中,資本家為了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在利潤率下降的過程中,必然努力積累資本,擴大生產規模,獲取超額利潤。而在分配領域中,由於資本積累的增長,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工人階級在社會新創造的價值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小,從而社會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減少,剩餘價值的實現面臨困難。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商人資本)

商人預付的貨幣資本的流通速度主要取決於:生產過程更新的速度和不同生產過程之間相互銜接的速度;工人和資本家對商品消費的速度。

資本流通 商業資本屬於流通資本,專門從事商品買賣業務,商業利潤是從商品流通中即商業資本家從經營商品的買賣中獲得的。

商人的活動只是為了把生產者的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所必須完成的活動,只是對商品資本在流通過程和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起到一種中介作用。(“資產配置職能”)

>> 財政赤字 >>>

年度國家財政支出大於收入的差額。由於這種差額在簿記處理上習慣於用紅字表示,故名赤字。財政赤字可能出現在預算安排上,也可能出現在預算執行結果上。通常對預算上安排的赤字稱為赤字財政或赤字預算,而把預算執行結果出現的赤字稱為財政赤字或預算赤字。各國財政赤字的口徑有所不同。主要有兩種:一種不包括國債的財政收支差額;另一種是將國債收入和還本付息支出列入正常收支相抵後出現的赤字,有人把它稱為“硬赤字”。前一種通常為西方國家所採用,中國採用後一種。

產業資本在其循環過程中,產業資本運動包括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連續的階段,依次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執行著三種不同的資本增殖與價值實現的職能。商業資本家必須預付一定數量的貨幣。專門進行商品的買賣,並通過經營商品而實現增殖,獲得商業利潤,如果只有流通當事人而沒有他們獨立的投資及其增殖,則活動在流通領域始終是產業資本的職能形態,而不是獨立的商業資本。

獨立運作的商業資本可以促進整個社會資本的週轉,商人可以同時為一個產業部門中的很多資本服務,也可以同時為不同產業的資本服務。商業資本的週轉可以不受某一產業資本週轉的限制,可以在產業資本週轉一次的時間裡,完成多次週轉,從而推動社會資本的週轉。 商人資本既不創造價值,也不創造剩餘價值。但是,既然它對流通時間的縮短有幫助,那它就能間接地有助於產業資本家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的增加。

>>> 國家信用 >>>

政府作為債務人的信用。有時將政府作為債權人的信用也稱為國家信用。政府作為債務人的信用,是由於入不敷出,出現財政赤字時發生的。所以國家信用是政府彌補財政赤字的一種手段。國家財政赤字產生的原因很多,一般有:戰爭,財政開支劇增;政府腐敗,不注意發展經濟,官吏貪佔國家資財,奢侈浪費無度;脫離國力發展經濟,財政超前支出。在現代和平環境下,這類情況居多。

商業利潤 商人只能從他所出售的商品的價格中獲取他的利潤,他出售商品時賺取的這個利潤,必然等於出售價格和他從生產者手裡對該產品的購買價格的差額。商業資本是流通領域的資本,它並不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所以禮品商店利潤的來源是禮品製作的產業資本家所剝削獲得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是產業資本家轉讓給了商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利潤。現在的這個平均利潤是按照另外的方法決定的。它是由總生產資本所生產的總利潤來決定的;但不是按這個單一的總生產資本來計算的,而是按總生產資本+商業資本來計算的。

商業資本家在從事商品銷售時,先預付一筆資本向產業資本家購買商品,產業資本家以低於生產價格的價格把商品賣給商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按商品生產價格再把商品賣給消費者,從購銷價格的差額中實現商業利潤。

商人資本雖然並不參加剩餘價值的生產,但卻參加剩餘價值到平均利潤的平均化過程。因此,此時的一般利潤率已經意味著從剩餘價值中扣除了屬於商人資本的部分,也就是說,其實是對產業資本的利潤作了一種扣除。

由商品(產品)到貨幣和由貨幣到商品(生產資料)的這兩種轉化,都是產業資本的必要職能,因而也是資本家——他事實上只是人格化的——具有自己的意識和意志的資本的一種必要活動。

商品週轉的時間長短會對利潤率產生直接的影響。即使總資本相同,資本週轉時間不同,利潤也會不同。資本週轉時間的縮短意味可變資本部分提高了效率。配備先進的生產資料,改進工作流程都會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縮短商品週轉的時間。

商業資本只是由於它具備實現價值的這種職能,才在再生產過程中去作為資本來執行職能,因而作為執行這種職能的資本,才能夠從總資本所生產的剩餘價值中取得屬於自己的份額。

資本家為他的勞動支出的費用,和他帶給資本家的利潤,可以是不同的量。他給資本家帶來利潤,並不是因為他直接生產出了剩餘價值,而是因為在他完成一部分無酬勞動的時候,幫助資本家減少了實現剩餘價值所需的費用。對商業資本來說,投在這種流通費用上的支出,其實就是一種生產投資。所以,對它來說,它所購買的商業勞動,也就成了一種直接的生產勞動。商人資本的週轉及價格 一定量的商品資本週轉一次能夠獲得的利潤,同購買這個商品資本所需的貨幣資本的週轉次數成反比,利潤越小週轉也就越快。商業資本運動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潤。商業資本的運動從墊支一定量貨幣開始,以增殖的貨幣結束,商品買賣只表現為商業資本獲利的媒介和手段。

商業資本活動的獨立性,使它完全不可能超過社會購買力而盲目購進商品,但有時商業資本會發出虛假的需求信號,促使產業資本擴大生產,導致生產過剩,從而誘發經濟危機。儘管我們認為商人資本的運動已經獨立化了,但它始終都只是產業資本在流通領域內的運動。不過,由於商人資本的這種獨立化,在一定界限內,它的運動就不受再生產過程的限制,因此,甚至還會促使再生產過程突破它的各種限制。內部的依賴性和外部的獨立性都能夠使商人資本達到這樣一點,不過這時,內部聯繫要通過暴力即通過一次危機來恢復。

商業資本的週轉速度不影響商品資本所有的利潤總量,但商業資本的週轉速度對商業加價有影響。對於圖中的零售商來說,加快週轉速度可使商品價格下降,銷售出更多的商品,獲得超額的利潤。

不言而喻,對商人資本而言,平均利潤率其實是一個已定的量。商人資本並沒有直接參與創造利潤或剩餘價值;它只是按照自己在總資本中所佔的比例,從產業資本所生產的利潤量中取得自己應得的那一部分,也只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才算是參加決定一般利潤率。

總而言之,對於商人資本來說,利潤率就是一個已定的量,它一方面由產業資本所生產的利潤量決定,另一方面又同時由總商業資本的相對量決定,即由總商業資本以及在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預付的資本總額之間的數量關係決定的。很顯然,商業資本的週轉次數,會對它和總資本之間的比率,對流通所必要的商人資本的相對數量起決定作用,因為很清楚,必要的商人資本的絕對量和它自身的週轉速度成反比;如果其他一切條件不變,它的相對量,即它在總資本中所佔的份額,就由它的絕對量決定。

商人的利潤,並不是由通過他而週轉的那些商品資本的量決定的,而是由他為了對這種週轉產生中介作用而預付的貨幣資本的量決定的。

>>> 批發商業 >>>

一種專門從事批發貿易而插在生產者和生產者之間、生產者和零售商之間的中間商業。其職能在於通過買賣,把商品從生產者手中收購進來,然後再將其轉賣給其他生產者或零售商。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了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以後,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商品購銷量逐漸增大,流通範圍不斷擴展,生產者和生產者之間、生產者和零售商之間常常難以進行直接的商品交換,或者他們之間直接進行買賣不如由中間商業來做媒介對他們更為有利,由此而產生了批發商業。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

貨幣資本家在借出期內出讓給產業資本家貸出資本的使用價值,產業資本家經過生產獲得利潤後,把資本歸還給貨幣資本家,同時把利潤的一部分作為資本的利息交予貨幣資本家。 資本,不論是作為產業資本投在生產領域內,還是作為商業資本投入到流通領域內,它都會按照它的數量比例,得到相同的年平均利潤。

貨幣被看做一個價值額的獨立表現,而不管這個價值額實際上以貨幣形式還是以商品形式存在,它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都能轉化為資本,並且通過這種轉化,它會由一個固定的價值變為一個自行增殖、自行增加的價值。也就是說,它會生產利潤,也就是使資本家能夠從工人那裡榨出一定量的無酬勞動,即剩餘產品和剩餘價值,並將其據為己有。這樣,貨幣除了作為貨幣本身而具有某種使用價值以外,同時又取得了一種追加的使用價值,即作為資本來執行職能的使用價值。在這裡,它的使用價值正在於它能夠轉化為資本而生產的利潤。就它作為一種可能的資本,從而作為生產利潤的手段的這種屬性來說,它變成了商品,不過它是一種特別的商品。或者,我們可以換一種說法:資本作為資本,變成了商品。

職能資本在循環過程中,經常會遊離出大量的暫時閒置的貨幣資本,資本家就把這些資本以償還和付息為條件借貸出去,供急需貨幣的企業使用,轉化為生息資本。

生息資本家把貨幣資本貸給職能資本家時,實際上是把貨幣資本當作資本商品轉讓的。生息資本在投入流通時就作為資本,成為資本商品。與普通商品相比,生息資本不是商品所有權的買賣關係,而是貨幣作為資本的使用權出讓的借貸關係。

生息資本的使用,使資本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一方面是所有權資本,另一方面是職能資本。生息資本家擁有貨幣的所有權,可以憑藉這種所有權獲得利息。而貨幣到了職能資本家手中,就變成了實際執行資本職能的增殖手段,能生產剩餘價值。

生息資本的貸放行為不是一種等價交換行為,它有特殊的轉讓方式,貸款、償還和付息構成生息資本運動的三要素。

在資本的現實運動中,迴流實際上是流通過程的一個要素。貨幣先是轉化為生產資料;通過生產過程它被轉化為商品;通過商品的出售,它又轉化為貨幣,並以貨幣的形式流回到那個最初以貨幣形式預付資本的資本家手中。不過,就生息資本而言,迴流和放出其實是一樣的,都只是資本所有者和另一個人之間從法律角度進行交易的結果。我們看見的就只有放出和償還了,中間發生的一切都消失不見了。

>>> 合同價格 >>>

買賣雙方在合同中規定的價格。又稱合同標定價格。價款是經濟合同的重要條款。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中,合同中的價款一般由合同雙方共同議定。在我國的現階段中,交易對象是屬於國家定價的商品,買賣雙方必須執行國家規定的價格;屬於國家指導價的商品,買賣雙方可以在國家規定的範圍內協商議定具體價格;屬於市場調節價的商品,買賣雙方可以自行協商定價。協議雙方必須遵守合同價格。如果一方要求廢止合同,提出廢止合同的一方要承擔經濟責任,按合同規定賠償對方損失。

利息的迴流

貸出者把他的貨幣作為資本放出去;因為他讓渡給另一個人的價值額是資本,所以,這個價值額自然會流回到他那裡。但單是流回到他那裡,在這裡不是作為資本貸出的價值額的迴流,而僅僅是一個貸出的價值額的迴流。預付的價值額如果要作為資本流回,就必須在運動中不僅要保存自己,而且要增殖自己,使自己的價值量增大,也就是一定帶著一個剩餘價值,即作為G+△G流回。在這裡,這個△G是利息,即平均利潤中並沒有留在執行職能的資本家手中,而是最後落到貨幣資本家手中的部分。

貨幣資本家事實上讓渡出去了一種使用價值,因此,他所讓出的東西(貨幣),就是作為商品讓出的。貸出的貨幣的使用價值就是:能夠被當作資本執行職能,並且能夠作為資本在中等條件下生產平均利潤。

千萬不要忘記,在這裡,資本是商品,是作為資本的商品,或者說,這裡我們所說的商品是資本。(身體、頭腦、貨幣)貸與借(不是賣與買)的區別,在這裡是通過商品——資本——所具有的某種獨特的性質產生的。同樣也不要忘記,這裡支付的,是利息,而不是商品價格。資本之所以能表現為商品,是因為利潤被分割為利息和本來意義的利潤的過程,是由供求,從而通過競爭來調節的,這和商品的市場價格的調節情況是完全一樣的。一般把自然利息率理解為由自由競爭決定的比率,利息率本身並沒有“自然”界限。

>> 合資銀行 >>>

幾家銀行共同出資合辦的銀行。又稱合辦銀行、合營銀行。組織形式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銀行出資在另一個國家設立的銀行;本國銀行與他國銀行共同出資,在本國設立的銀行;國內數家銀行共同出資設立的銀行。出資的各方一般要簽訂合資協議,確定合資資本金總額及各方比例,成立董事會及各種管理與經營機構,制定經營方針及領導人員產生的程序等。日本和西歐各國都積極採取這種方式,東歐和阿拉伯國家的銀行也在國外建立合資銀行。

利潤的分割 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利息率總是由一般利潤率決定,而不是由某個特殊產業部門內佔統治地位的特殊利潤率決定,更不可能由在特殊營業部門獲得的額外利潤來決定。利息由一般利潤率調節

平均利潤的大小決定著利息的高低,如果出現一定的平均利潤率水平和生息資本供求平衡時,利息率通常由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法律傳統來決定。

如果我們考察一下在這個運動過程中,現代工業的週轉週期,逐漸活躍、繁榮、生產過剩、崩潰、停滯、沉寂狀態等等,但對這種週期要作的進一步分析,則不屬於我們的考察範圍,我們就會發現,低利息率的情況大多與繁榮時期或有額外利潤的時期相適應,而且利息的提高與從繁榮到週期的下一階段的過渡相適應,而已經到達高利貸極限程度的最高利息則與危機相適應。

產業資本家從貨幣資本家那裡借貸資本而產生了借貸利息之後,資本對剩餘價值的分配就不單是各職能資本之間的分配,而是由產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和貨幣資本家三方共同瓜分。

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利潤的一部分表現為一種規定上的資本獲得的果實,即表現為利息;另一部分則表現為相反規定上的特有果實,即表現為企業主收入。即使是用自有的資本從事經營的資本家,同使用借入的資本從事經營的資本家一樣,他們也要把他的總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利息應該歸他自己所有,因為他是資本的所有者,是把資本貸給自己的貸出者,企業主收入當然也歸他所有,因為他自己本身又是能動的、在執行職能的資本家。因此,對於這種質的分割而言,資本家實際上是不是應該和另一個資本家共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資本的使用者,即使是用自有的資本在從事經營,他也會具有雙重身份,即資本的單純擁有者和資本的真正使用者;就其提供的利潤範疇來說,他的資本本身,也被分成資本所有權,即處在生產過程以外的、本身可以提供利息的資本,和處在生產過程以內的、由於在過程中活動而能夠為企業主提供收入的資本。

生息資本利息是產業資本家因取得了貸款而付給貨幣資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潤。由於利潤本身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所以利息的本質是剩餘價值的特殊形式。

信用和虛擬資本

銀行家把借貸貨幣資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致於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相對立的,不是單個的貸出者,而是作為所有貸出者代表的資本家。作為商業信用手段的商品票據,是一種有一定支付期限的債券。在諸多債券中,國家發行的債券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有的國家債券還附有息票,持券人可按期領取利息。債券有時也在國外以外幣幣種發行,政府在國外發行的外幣債券與國外一般借款一起,共同構成一個國家的外債。

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的作用

信用制度是資本主義的私人企業逐漸轉化為資本主義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礎,同樣,它又是按或大或小的國家規模逐漸擴大合作的手段。股份公司對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形成,促使了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更加集中,大大推動了資本集中,使生產規模驚人地擴大。公司股票的發行,也可以使資本家在短期內集中大量資本,實行規模經營,有利於獲取較高的利潤,在市場競爭中取勝。

資本主義信用一方面加速了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加深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資本家可以依靠信用,拿社會的財產來進行冒險,加劇了生產各部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促成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比例嚴重失調,引起信用膨脹和通貨膨脹,從而加大金融風險並加速了經濟危機的爆發。

既然作為紙製複本,這些證券就只不過是幻想的,它們所具有的價值額的漲落,和它們有權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的改變完全無關,儘管它們能夠作為商品來買賣,因而能夠作為資本價值來流通。在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發達的情況下,貨幣資本的積累實際上就是銀行家手中的財富的積累。銀行家作為私人資本家和各種借貸之間的中介人,社會的“全部信用,都被他們當作自己的私有資本來利用”。由於銀行資本大部分是虛擬資本,所以也並不反映現實資本的積累。 這種想象的貨幣財產,不僅構成了私人貨幣財產的非常大的部分,並且跟我們講過的一樣,也構成銀行家資本的非常大的部分。

>>> 股票發行 >>>

股份公司把經主管部門核准的具備法定要式的憑證出售給投資者的行為。發行目的為設立新公司籌措資金。設立新公司一般有發起設立和招股設立兩種方式。其中採取發起設立方式,公司發起人必須認購第一次發行的全部股票,無須向社會籌資,從而每個發起人都是公司的原始股東,發起人在認購股份後,可以一次繳足認購股款,也可以分期繳付。認購股款可以用現金支付,也可按事先協議,用房屋、設備等實物資產作價抵繳。公司經主管機構註冊登記,領取登記書,在法律上取得獨立的法人資格後,才准予向社會上發行股票。

信用將會收縮的原因是:第一,因為這種固定資本閒置不用,也就是這種資本停滯在它的再生產的一個階段上,因為它的形態變化不能完成;第二,因為再生產過程不斷進行下去的信念已經遭到破壞;第三,因為對這種商業信用的需求會隨之減少。

因此,一旦再生產過程的這種擴大受到破壞,或者哪怕只不過是再生產過程的那種正常的緊張狀態受到破壞,信用就會減少。那麼通過信用來獲得商品就比較困難。各種支付要求使用現金,小心謹慎地對待賒售,是產業週期中在崩潰之後不久的那個階段所特有的現象。在危機中,因為每個人的商品都想賣而賣不出去,但是為了購買東西,又必須要賣出去,所以,正是在這個信用極度缺乏(並且對於銀行家的信用來說,貼現率也最高)的時刻,閒置的尋找出路的資本的數量並不是最大,數量最大的是滯留在自身的再生產過程內的資本。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然而資本主義生產卻無視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像生產力發展的界限就只有社會的絕對消費能力。蕭條——表現為借貸資本的過剩與產業資本的收縮結合在一起。生產過剩造成的商品價值得不到實現,有價證券貶值。在危機時期,這些虛擬的貨幣資本的實際價值大大減少,從而它的所有者依靠它在市場上獲得貨幣的力量也隨之大大減少。這些有價證券在行情表上的用貨幣表示的價格的減少,雖然和它們所代表的現實資本並沒有關係,但是和它們的所有者的支付能力有極大的關係。

資本化的地租就形成了土地的購買價格或價值,但是很明顯,和勞動的價格完全一樣,它也是一個不合理的範疇,因為土地從來都不是勞動的產品,從而也就沒有任何價值。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講,在這個不合理的形式的背後,卻隱藏著一種很現實的生產關係。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利潤率會有下降的趨勢,而且,從利息率由利潤率決定這一角度來說,利息率也就會有下降的趨勢;此外,撇開利潤率不說,由於借貸貨幣資本的不斷增大,從而也會引起利息率有下降的趨勢,所以就能夠得出以下結論:土地價格,即使在和地租的變動以及土地產品價格(地租構成它的一個部分)的變動無關的情況下,也有不斷上漲的趨勢。

>>> 地租率 >>>

轉化為地租的那部分剩餘價值同生產土地產品的預付資本之間的比率。它表明單位投資所能提供的地租水平,反映土地所有者與資本家共同剝削僱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資本主義關係。地租率的高低受地租額和所投資本的數量及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的影響。

一個國家的工廠絕大多數是用靠機器推動的,很少數是靠自然力來推動的,因此用自然力為動力的工廠的產品成本就相應地減小,市場價格的作用讓他們能獲得更多的利潤。自然力產生超額利潤。土地生產資料不同於工業生產資料,土地數量有限,尤其是優等土地數量有限,不能隨意增加,而好地一旦被某些農業資本家租種,就能穩定地得到一個超額利潤。這就是所謂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地租不僅存在於農業,而且也存在於一些直接以土地為經營對象的生產部門中,如建造房屋、開採礦藏,只要存在著土地所有權,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須支付地租。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資本,土地,勞動!資本本身並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於一定歷史社會形態上的生產關係,它通常會體現在一個物上,並賦予其特有的社會性質。資本——利潤(等於企業主收入加上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以上三個公式就是把社會生產過程的所有秘密都包括在內的三位一體的公式。

分配關係和生產關係 分配關係是一種自然的關係,是同生產所處的特殊社會形式、同人們在他們生活的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生產關係相適應的,是生產關係某一方面的反映。生產關係決定分配關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這種生產條件一定的社會形式為前提,那麼,它就會不斷地把這種形式再生產出來。它不僅能夠生產出物質的產品,而且還能夠不斷地再生產出產品在其中生產出來的那種生產關係,因而也就不斷地再生產出與之相應的分配關係。

>> 套匯 >>>

利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貨幣在匯率和利率上的差異進行賤買貴賣,減少或避免匯率風險,或從中牟利的一種外匯交易。主要有地點套匯、時間套匯和套利三種形式。投資者利用兩個國家短期投資利率的差異,將資金從利率低的國家調往利率高的國家,以賺取利息收入。

資本家作為資本的人格化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取得的某種權威,以及他作為生產的指揮者和統治者時執行的社會職能。(分配與保管)事實上,就勞動過程只是人和自然之間的單純過程這一角度來說,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對於這個過程的所有社會發展形式來說都是共同的。隱含著對現代工業文明深刻的憂思,在找尋失落的同時,又對人類社會不可預知的未來飽含著無限的憧憬。(人與自然和諧)

《資本論》第3卷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