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讀《資本論》相對剩餘價值概念的感悟(一)

讀了一百多頁的資本論,也逐漸對資本論的副標題:政治經濟學批判有了相對淺薄的認識。我將以寫讀書筆記為契機談一談讀資本論的感悟不斷提升自己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規律的認識。剛開始的認識應該只是感性的認知,這也是認知符合的客觀規律,只有在不斷地應用於當下的實際生活才能夠將感性的認知上升到理性的認知,進而達到指導個人實踐的目的。

讀相對剩餘價值的概念,馬克思想告訴我們什麼?

馬克思在探討相對剩餘價值概念時,就說明他的假設是在勞動力都是按其十足的價值購買的,因此當我們知道了工人勞動力的價值,也就知道了他的必要勞動時間。

上述這些話也很好理解,用現代的方式來解釋就是:我們每人拿到的工資都能真實反映出我們每個人實際的價值,比如我一天拿300塊錢,這就說明我在一天的必要工作時間裡工作創造的財富就是300塊。假設我是造機器人的,我一天工作10小時能夠造10個機器人,每個機器人價值100塊錢,那麼我們就可以算出我們一天必要的工作時間就是3小時。那我為老闆工作的時間就是7小時。

在這裡我也有一定的疑問:在現代社會分工這麼精細的情況下(不討論金融資本的範疇),我們創造的商品有時不能夠通過價格客觀來表現,那麼員工的工資就不能真實反應員工所創造的價值了,因而也不能算出他必要的工作時間。這種情況也不是人為的壓低價格,而是無法判定真實價格,是不是就和馬克思的前提假設能夠知道勞動力的價值相矛盾呢?

比如當你的工作並不是造出一個實際的商品(如機器人),有時候我們創造出來的產品是一個虛擬的、而且是沒有辦法直觀的判定價格的“商品”,比如一份內部交流文件,但是我做完之後只是交給其他人去使用,而我並不知道我寫出來的這份文件所值的具體價格。假定一個部門創造的是可以確定實際價格的商品,將一個部門創造的商品的價格作為一個整體,把員工價格按權重分配,從而得到某一個員工創造的商品的價格,這樣在現代分工相當細緻的情況下,這樣的權重是怎樣的一個分配情況?個人認為在這裡有兩種情況:

1、 馬克思在資本論後續的章節會提到,我還沒有看到,畢竟在馬克思的那個年代社會分工已經開始精細了,他應該是能夠看得到的。(資本論確實太多了,革命仍需努力)

2、 在一個部門內部員工創造的商品的價格無法客觀的衡量的話,那麼只能是人為的去判定,那擁有這個判定權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支配了員工,在這裡必然就會產生分配不公,也必然會造成一小部分人在享有一定的判定權之下攫取其他人所創造的財富,不管他所用的是什麼藉口,他總會想著去免費獲得別人的財富,又或者是把這種暫時的不攫取當做的個人的恩賜。

這也是我讀資本論相對價值概念所產生的一個疑問,下一次我將從生產力提高的目的這一角度去審視資本家的謊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