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延遲滿足”害了多少孩子?聰明的家長會這樣做!

許多家長是“延遲滿足”的忠實擁護者,並且將之應用到了生活的各方各面。

孩子想要吃奶必須哭夠2分鐘,想要一個玩具必須推遲好幾天,想吃零食必須哭鬧2分鐘。

這些孩子長大後表現出了極強的自控力,這讓這些家長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所有的舉措都是正確的。

但是你知道嗎?這些嚴格自律的背後,你的孩子正在走向極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深淵。

他真的快樂嗎?

濫用“延遲滿足”害了多少孩子?聰明的家長會這樣做!

延遲滿足實驗

美國斯坦福大學曾經設計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延遲滿足”實驗,實驗的研究對象是一群幼兒園的孩子。

他們找來十來名3-4歲的兒童,每個人單獨待在一個房間裡,同時在桌子上給他們每人準備了一顆糖果,並告訴他們:

“你們可以立刻吃掉糖果,也可以等研究人員回來後再吃,但是等我們回來後再吃的孩子將會另外得到一顆糖作為獎勵,大概需要等待15分鐘左右。每個人桌子上都有一個鈴鐺,如果忍不住了可以按響鈴鐺,我們會立刻回來。”

結果,有些孩子等工作人員離開後,甚至沒有按鈴就立即吃掉了糖果,另一些孩子堅持了大概半分鐘按響了鈴鐺,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的慾望,並得到了相應的獎賞。

後來研究人員追蹤發現,那些能夠等待的孩子比那些立刻吃掉糖果的孩子的學習成績要好一些。又過了幾十年,那些能夠等待的孩子生活也更加成功。

於是得出結論:

“延遲滿足”能力越強,越容易取得成功。越自律,越成功。


濫用“延遲滿足”害了多少孩子?聰明的家長會這樣做!

錯誤的延遲滿足會有什麼影響?

我們先說那位任何事都給孩子“延遲滿足”的家長,他的孩子在家長的面前永遠是聽話懂事的乖寶寶,但是在家長看不到的地方,控制不住的胡吃海塞不被允許吃的零食和糖果。

回想一下,當你的孩子提出一個要求,而你卻總是採用“延遲滿足”的方式時,他是不是因為得不到確定的回應,而不停的追問你?

“媽媽,給我買那個小汽車好嗎?”兒子問,

“現在不行!”媽媽回答,

“為什麼不行?”兒子問,

“就是不行!”媽媽回答,

“那什麼時候可以?”兒子追問,

“大概下星期吧,看你表現。”媽媽答,

“下個星期真的可以嗎?”兒子又問,

“大概吧。”媽媽答。

於是你的孩子會因為沒有得到確定的回應,或者不確定自己的表現是否符合你的標準。每天問你一次,或者更有甚者一天問好幾遍:

“媽媽,下個星期給我買小汽車嗎?”

“媽媽,下星期真的會給我買小汽車嗎?”

如果你被問煩了,不耐煩的回答:“買買買,給你買,行了吧?”你的孩子會因為你回答時不耐煩的語氣,而加重自己的猜測:“媽媽真的會給我買嗎?”

這時,你在孩子心目中的信任度已經下降了一大格。同時,孩子正被極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不足所困擾。


濫用“延遲滿足”害了多少孩子?聰明的家長會這樣做!


你知道“延遲滿足”實驗的前提條件嗎?

“延遲滿足”這個實驗,其實是有三個明確的前提的。

1. 非必需需求。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等級為: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當底層的需求得到滿足才可以上升到更高等級。如果生理的基礎需求不能滿足很可能會影響孩子身心發育。

2. 一個明確的時間點。

你必須明確告訴孩子你需要等待多長時間,不然孩子很可能會以為這個要求永遠都不可以實現,自己的需求是錯誤的。

3. 延遲後的獎賞必須大於預期。

如果獎賞小於預期或者等於預期,那麼孩子的等待毫無意義,下一次很可能會拒絕等待。


濫用“延遲滿足”害了多少孩子?聰明的家長會這樣做!

聰明的家長會這樣做

作為家長,對待你的孩子時,所有問題的大前提都是:愛與信任

你必須讓你的孩子感受到你愛他,並且你信任他,這樣所做的一切才有意義。

“延遲滿足”的積極意義無可厚非,但是如何善用才是關鍵!

人在追求自己的喜好時,會表現出4個明顯的特徵:貪婪、急迫、浮躁、缺乏耐心。

如果只是一昧的延遲,那麼孩子對自己的控制將毫無意義。但是,你給出明確的時間點了,孩子還是顯現出過於急迫的心理時,怎麼幫助他控制自己,達到延遲滿足的目的呢?

1. 制定階段性任務

無法控制自己多表現在孩子身上,因為孩子一般對於時間沒有明確的概念。當你第一次告訴他15分鐘,可能他等待了1分鐘之後就覺得:“已經好久了。”

制定階段性任務的目的在於及時的給予獎賞,保障孩子的動力。

當他想要買一個小汽車玩具時,我們制定的“延遲滿足”時間是七天。

那麼我們將會在每一天結束之後,給予他一個小小的獎賞,比如說一朵獎勵的小花或者是父母製作的寫著鼓勵話語的小卡片。

這些實物的獎勵,可以更直觀的讓孩子明白等待的意義。

2. 獎賞大於預期

經過等待後的獎賞必須大於預期,可以在給予既定獎賞的基礎上,增加給孩子一個肯定的擁抱,或者一頓大餐,或者一個小玩具。

讓孩子明白經過等待和努力後取得的成功是加成的,將會得到更大的幸福。

3. 違背原則時明確說“不”

對違背原則的要求明確說“不”!不要等孩子哭鬧了兩分鐘以後才對他說“不”,這樣會使他對以後自己的努力產生質疑。

一次讓他明白,即使哭鬧也不能滿足這樣的要求,那麼他下一次便不會為了這樣的要求而做無用功。

當然了,如果家長認為可以滿足的要求就要給出肯定的答覆,不要模稜兩可,加重孩子的猜疑。

並且這個方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他明白什麼樣的要求是可以的,什麼樣的要求是不可以的。

4. 對於3歲以前的孩子,建議給予充分的滿足和情感上的回應。

這個階段是孩子認識情緒並學會如何平復情緒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給孩子打好根基,在孩子和家長之間建立一條強而有力的紐帶。

這個聯繫越緊密,日後你對孩子的教導將越有利,並且偶爾的限制不會對孩子形成過分的傷害。

濫用“延遲滿足”害了多少孩子?聰明的家長會這樣做!

結束語:

“延遲滿足”實驗只是證明了,如果一個孩子擁有比其他孩子更強的自控能力,他將會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但是實驗的結論並沒有說,孩子必須有意識的訓練這種自控力。

沒有人的需求能夠百分之百的滿足,這個世界有這個世界規則,每個人都要遵循這樣那樣的規則。

而父母也不是萬能的,受限於某些條件,孩子的要求是不可能給予百分百滿足的。這時候,請把你的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個體來看待,給他講明其中的一些無可奈何。

父母的陪伴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孩子更快的冷靜下來,並幫助孩子逐漸學會自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