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天險要塞瀘定橋

2015年9月28日我們駕車從瀘定縣穿過。這一段路程不長,大部分行走在大渡河谷中。瀘定縣的海螺溝風景區,緊挨著號稱“蜀山之王”的貢嘎雪山。從地圖上看,瀘定縣90%的區域都劃到海螺溝風景區名下。只可惜,我們那一次只是路過,正好避開那一片區域。

下午3點45分,我們到達瀘定橋東側,橋頭區域人多車多。人行道上擠滿小攤小販,非常常熱鬧。讓我不解的是,很多攤點沿街售賣火龍果。在廣州生活的人,對這種從仙人掌上生長出來的水果一點也不陌生。難道瀘定人特別喜歡吃火龍果?

茶馬古道上的天險要塞瀘定橋

上圖:紅色為我們的行車路線

1940年顧彼得經過瓦斯溝時,“大渡河亂石嶙峋的岸邊長著許多巨大的仙人掌科植物。一些村童賣給我們一些紅色的刺梨,這種刺梨多汁味甜……”

後來,我又聽說大渡河谷屬熱帶乾熱河谷氣候,特別適合仙人掌生長。1940年有人在這裡發現了野生的仙人掌。於是,我以為刺梨就是火龍果,甚至寫進一本遊記裡,一位網友曾經指出過我的錯誤。可是,遊記已經於2017年出版,一個常識性的錯誤白紙黑字寫在書上,改不了。

邵師兄將車開進一個地下停車場。瀘定橋東頭,人多,熱鬧。出行幾天來,我們四個人第一次真正地在風景點觀光。瀘定橋,昔日連接川藏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經失去其原來的意義,退休了,變成供人遊覽、弔古懷今的風景。要想上橋,得購買10元的門票。


茶馬古道上的天險要塞瀘定橋

上圖:瀘定橋東


這一段大渡河河道狹窄,水流渾濁湍急,由北往南奔流,一直流到樂山縣樂山大佛那裡,併入岷江,最後在宜賓境內注入長江。

河對面是西側,山不高卻很陡峻,長滿低矮的灌木叢。眼前的瀘定橋由13根粗壯的鐵鏈東西拉伸,橫跨湍急的大渡河水。其中9根鐵鏈在下面,排成一個平面,鋪上木板即是橋面;4根鐵鏈左右各二充當扶手欄杆。兩側橋頭,各有一紅牆黛瓦的門樓牌坊。屋頂上,兩條飛龍爭珠,兩條鳳凰屈身欲飛。

東側的大門上,用繁體字書寫著“瀘定橋”三個鎦金大字。兩側一幅對聯寫道:飛身可奪天塹,健步定攀高峰。我們幾個跟周圍的遊人一樣,都舉起手機或相機,要拍鐵索橋。下面河邊有個觀景臺,站在那裡,可以與瀘定橋合影。邵師兄拿出單反相機,拍照的姿勢看起來很專業。不知道照片是否拍得專業。

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甘孜瀘定縣瀘定城西的大渡河上。清代康熙在平定三藩之後,為鞏固邊疆,加強內地與西藏的聯繫,特御批建造的一座懸索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動工,第二年(1706年)完成。1706年之後,這條川藏驛道成為清代三條進藏通路中最重要的一條。


茶馬古道上的天險要塞瀘定橋

上圖:瀘定橋


也是在1706年,瀘定橋還沒有修好,道路坎坷,不通車騎,西藏拉藏汗派人押送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前往北京,不得不取道青海。1709年康熙御筆親寫“瀘定橋”三個大字作為橋名。

也是在瀘定橋修通之後,茶馬古道的東支才興盛起來。這一支東起成都,經四川省的雅安縣、石棉縣、瀘定縣、康定市、理塘縣、巴塘縣、芒康縣、西藏八宿縣邦達鎮、昌都縣、洛隆縣、林芝市,最後抵達拉薩。可以說,沒有這座橋,就沒有康定的鍋莊以及那輝煌的商業史。

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2003年兩名英國記者重走長征路,來到瀘定橋實地考察,說如果當年橋東頭有人拿機槍封鎖,鐵索上的木板被抽走,楊得志派出的先遣隊的22勇士根本不可能從光溜溜的鐵索上強攻過河。他們的推測可能是對的,但也可能是錯的。有可能黑燈瞎火的,東岸守橋的人貪生怕死,躲在工事裡隨便亂放槍,根本傷不到偷爬鐵索的人;有可能守橋的人被打死一、兩個,其他的人害怕,放一把火就跑了;有可能守橋人粗心大意,讓先遣隊取了巧等等一大堆可能性。退一萬步講,就算有些誇大,那又如何呢?


茶馬古道上的天險要塞瀘定橋

上圖:茶馬古道


直覺不一定對。我在地圖上測量安順場到瀘定橋之間直線距離是80公里,很多文章中說安順場到瀘定橋的實際路程是120公里。兩名英國人親自測量的,也是120公里左右。山路彎彎,上坡下坎的,比直線多出一半的距離,不也違反直覺判斷嗎?

橋西側也有一幅對聯: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渡鏡中梯,不知道是誰寫的。有人說雲南霽雲橋上也有這麼一句。沒有找到霽雲橋的資料。倒是浙江嘉興西塘古鎮的一座小石拱橋洞兩邊,寫著: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度水中天。還有人寫道,船從碧玉環中過,往來人度水中天。如果用這一句來描寫半圓形的拱橋的倒影,恐怕最為形象生動。

2017年,我到河南南陽社旗縣,發現該縣有“萬里茶道”之稱,甚至還催生出一個號稱“華中第一鏢局”的賒店廣盛鏢局,以及一系列相關行業也曾受惠於茶馬古道的貿易活動。茶馬古道的輻射範圍,恐怕要超出人們的想象。

而這一切,得歸功於這一座古老的鐵索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