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们为何不把篆隶楷行草等都融为一体?

kbnol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在这里,我要反问一句:书法家为什么要把篆隶楷行草融为一体呢?书法五体是古人创造的,已经过历史检验和人们的认可,把五种书体融为一体到底有什么意义呢?真正懂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的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的。与其有功夫提这样的问题,还不如把这些功夫用在临帖习字上呢!

上图为秦篆

在书法创作中,隶书作品中的字可以带篆意;草书作品中的字可以带篆意和隶意;楷书作品中的字可以带篆意和隶意;草书作品中的字可以带篆意和隶意。但是,请各位书友一定要记住:篆书和隶书中是不能带楷意的。这就是书法创作的规矩。那么,这个规矩从何而来?回答是:这个规矩从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而来!每一个书法家,每一个书法爱好者,在书法创作时都要严格遵守这个规矩!关于这个规矩,真正的“方家”都懂得!

上图为汉《张迁碑》局部

王羲之被尊为书圣,篆隶楷行草五体皆精,他的创造力是无人可与之比肩的,仅研究“永字八法”就投入了25年的精力。那么,王羲之为什么不把篆隶楷行草五体融为一体呢?因为汉字五体的书写规律任何人违背不得!

规律就是规律!

学书法,还是继承传统的好!还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好!异想天开不好!当代人若想把书法学好,就必须继承传统,必须师法古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书法的路走好,走远……

上图为唐代人写的楷书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我是中州耕牛堂主。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


中州耕牛堂主


最近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书法家不会把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融为一体,创立一种比较怪异的书写风格呢?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但是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5种书体在本质上就存在着不同,所以要融合他们是比较困难的,最有可能的就是两个或三种书体融合在一起,最多3个,4个的话就非常勉强了。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说行书和草书。因为这两种书体在书写风格上是比较相近的,所以他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行草书,或者说草行书。草书和行书的相似之处,就体现在他们的风格在以及它们的笔画安排上,他们都是书写速度较快,而且较为简一种书写形态,所以他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比较特殊的书法样式。

而楷书和行书之间的结合也是这样,因为楷书和行书之间是有相似性的,它们的相似性就体现在他们的间架结构上,因为是基本一致的,行书的结构和楷书的结构基本上是一致,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帮助我们将行书的游丝引带更好的安排在楷书上面,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特殊的书体。

从上面我们所说的楷书和行书的结合,行书和草书的结合来看,他们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两种书体的相似之处,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后,就可以在共同拥有的特质上进行书法艺术的创作,然后就比较容易形成一种比较好的书法风格,或者说书体类型了,但是如果这两种书体甚至这三种书体都找不到一个共同的相似之处,那么它们就比较难结合在一起。

所以这5种书体其实是很难结合在一起的,而且结合在一起会显得不伦不类,因为他们对于同一个书体和同一个笔画会有不同的安排,隶书和篆书、草书就很难结合在一起。

就比如说篆书和草书吧,篆书他的书写形态是典雅端庄而又华丽的,那么它的笔画一般来说都是比较的软绵和富有圆转转流美的特性。而且篆书的笔画相当的繁复,展现的相当细腻,每一个笔画表现的都非常到位,而草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减省。有可能一个小点就代表了一个长横,一个小撇就可能就代表了一个捺笔或一个点笔,这样的话,他们两者之间是冲突,然后也就无法将他们的书体融合在一起了。

所以这5种书体如果能够融合成一种书体的话,那么他的融合也是比较怪异的,是不符合文艺发展和文字发展规律的,所以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发生。


松风阁书法日讲


看似新鲜的问题,其实书法五体融合一直存在。我的研究观点可能非常另类。

草书就是五体融合的典范。但你很难看出,好比是:金元宝化成了液体态黄金你就不认为那是黄金了,因为固定思维阻碍了我们的认知,书法大家的本事就是融合、让他的书写进入化境!

看2幅草书,一幅篆书进行分析

所有的线条都来自篆书,取其绵长使转之意,点划都来自楷书,隶书表现在某些字结尾收笔处。如:耳的最后一笔。

所有的草书都具有五体融合特征,只是书法家让它化为无形,各种笔法和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

最后一张图是:赵之谦的篆书,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隶书、魏碑、楷书点划的明显痕迹。

中国书法和国画是基因型进化的,继承比发展更为明显,每一个新的书法绘画形式都包含了之前的所有文化特征,

而且我们的审美观不接受基因突变式的进化,比如西洋油画无论如何都无法融合到国画中,真要搞这种画第一眼就无法接受。不是守旧,我们的文化过于强大,几乎排他性第一。






国画大叔


书法家们为何不把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融合为一体?

其实,我们现在的文字,就融合了所有的基因。简化字的形成,就是这样的书体。

仓颉造字,为文字之祖。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变革,是周宣王时期的史籀,他所创的大篆,(石鼓文,钟鼎文之类)是第一代。大篆就是儿子。秦代李斯创造的小篆,为孙子。秦代还产生了隶书,隶书就是重孙,而汉代的楷书,行书,草书,就是曾孙……

我们把一个字从始至终的所有字体放在一起,你就可以清晰的看到简化字中基因,就是你所说的五种字体的融合。比如:“乐”字,这是从草书中来的。“长”字,也是从草书中简化来的。没有简化的字,草书,也包含了你所提的要求。

每一种字体,都不是凭空创造的。就是最早的仓颉,他创造的文字,是以物象而创造,象形文字是字根,在此基础上又有会意,谐声,指事,假借,转注等造字方法,使文字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每一种文字的产生,都是在前一代的基础上,为了提高书写效率而简化生成的。这种融合,就如同人类的进化一样,形体变了,但基因永远存在。







子衿书法


以下列举在古代把篆隶楷行草融为一体的例子。你看看是否是心中所想的样子

比如下图272年的碑是早期隶楷转变



在北朝末期复古现象的复兴,融合的非常明显。又比如隋朝前期的曹植碑,还有颜真卿裴将军诗帖。也是互相融合的典型代表。




历史上把五体融合的人,还是挺多的,但是遗留下来闻名于世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五体它有很稳定的一个系统,生硬的嫁接,违背了艺术性,书法的艺术高度。就比如炒菜的时候,你把你喜欢吃的菜全部放到锅里面炒,那么炒出来的菜你不一定喜欢。五体的融合它是无意而为之,是自然的过程。

历史上还有哪些把5体融合做得相对好一些的呢?

比如林散之(下图)把隶书行书草书融合成一块,风格不是不好,但是艺术成就并不够高。


要从一个书法现有的高度去融合其他东西并不单单是从表面进行融合。


怀素(下图)草篆的融合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给人以禅意,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所以总结起来,融合它是无意而为之,当你有意的去融合的时候,你会发现很难呈现出艺术的高度。反而给人一种平庸感。


关注久甘书院,每天免费学习书法,加入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吧。


久甘书院


论中华书法艺术文化之创作审美观

中华书法艺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书法艺术蕴含着中国文化之精邃的一朵奇葩,享有着“了解中国文化,先读懂书法艺术。”的美誉,是中华文化界名副其实的一大瑰宝。那么,书法到底是怎样创作的,又是如何给书法作品一个准确的定义呢?

1,由楷书入法,这是起码的入门功课,倘若基本的汉字笔序都拿捏不准,显然就谈不上书法,充其量不过是写汉字罢了,有的人倒是自个提升快速,不写楷,直接行草绰绰,长年累月如此,结果却含糊其辞,表里不一,连自己都不知个所以然,这意味什么?不脚踏实地,眼高手低,“抵毁”的不仅仅自身手艺,名誉也在无形中受损。

2,遵循法古,精益求精。万变不离其踪,归于自然方可返璞归真,这是书法的一种境界。近年来发现网传所谓书法大师这种大张旗鼓式挥毫泼墨竟大言不惭谓其名曰书法创新,简直荒谬之极!说了有的人还不爽,难道这不算书法?诶,别不服,问问这些人对中华书法到底了解多少,根基不稳,何谈法度?不信,让他们写楷书自然庐山真面目了;其次,前面提到遵循法古并不代表一定要按步就班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段,基本练好了自然轻车熟路。艺术的东西就这么奇妙,真到了境界,恐怕自己都不敢相信作品是出于自身的笔下;再者,和多数书法爱好者一样,我并不认同书法这种近乎“五体合一”的创作方式,与其千辛万苦寻找有背法体所谓模棱两可的书法秘诀,不如一步一个脚印锤炼扎实根基,这才是我们入门书法读懂中华书法艺术文化之正道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学习不可少的心态,我从来不相信世间任何一件美好的事物,都能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就可以得到的,书法艺术更不例外。实质上,书法作品,并不拘泥于形体的结构,而重在于意境的体现。不少朋友因工作或时间等原因耽搁了书体的临写,这都是次要的,关键仍在于持之以恒的耐心,要有跌倒七次,站起八回的勇气,不是么?譬如说,许多时候,临摹学习,写一二遍不好不要紧,不妨多写几遍,哪怕十遍百遍甚至千遍,功夫至深处自然水到渠成,什么叫炉火纯青?想必这大家看到了。

莫须有不强求,夙愿随缘素位。最后,请好友们一起探讨点评,提供宝贵意见,谢谢!



时评人谢御宏


我也杂了草行楷。






慢慢来


篆隶楷行草作为中国书法体系内的五大基本书体,虽然有着各自的用笔方法和书写规则,但它们之间又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取法,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互借鉴引申出的篆隶、行草、行楷等“混血儿”就是融合的产物。还有我们在鉴赏古代大家的作品时,透过笔墨发现,颜真卿原是用篆书的笔法在写楷书,张旭用篆书的笔法在写大草等,这种楷面篆质的作品还有很多。更有甚者如颜真卿的《裴将军诗帖》楷行草混杂,书法界称为“破体”,郑板桥的篆楷隶行杂糅在一起,后人称之“乱石铺街”等等,都是古人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和尝试。艺术贵在创新和突破,所以篆隶楷行草融为一体,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古人早在试验了,现代的书法家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创造出符合这个时代特质的,博采众长的优秀书法作品。




书法内参


书法家们为什么不把篆隶楷形草都融为一体?

还没有这样的集诸体为一的大书家。但是细分析,已经有书家尝试糅杂为一体,而今的隶书参进了行书,古代的楷书都带有隶的笔意,欧阳询的楷书,竖弯钩依然是隶书笔意。颜真卿的晚期楷书参入了篆籀味道。近代于右任草书参入章草。


何绍基,赵之谦,其行书参入篆隶笔意。郑板桥亦乃参入篆隶之大成者。

近代书家比如王镛行书入篆隶,孙伯翔魏碑入行书。很对现代书家都是将古意糅杂行草。

楷书的规整贯穿整个书体,每一种书体都有楷书笔意,八法的楷书,是各种书体法度的体现。比如草书的尽情发挥必有楷体的绳墨规范,否则成为信天游。因而对待糅杂并非是状貌而显现,实际是书法的精髓体现其里。启功书体看不出那家笔意,实际是南北朝碑学的书法精神,而加之自己的状貌。形成的启功独特的书体。现在的不被人理解的宝爨体的笔意而出现的各自发展的形体,总有怀疑其出处在哪里。皆因不知道其来源,才有的“丑”的质疑。



时兴的隶变或形体糅杂隶意而出现的幽幽古意。别有风姿。也是不被众人理解。

总之尝试的糅杂,是技巧笔墨转化,理应参入其神,对于古体状貌不理解,照抄照搬,则有刻痕与造作,不是糅杂,不是参进,而是夹生套路,往往弄巧反拙。真正丑书。不伦不类。


尤是现在的变体,创制其状貌与古有别视为创新,大错特错,应该是继承各种书体神,而糅杂与自己的瑧熟的笔意中,自然而然的参进,有机和谐的糅杂,一如现在学众家笔意,成自己的笔法,才是真正的继承与创新。

由此可见,几种书体杂糅,需要驾驭笔墨的臻格能力。才有完成糅杂的完备。

如此浅见。


狂喜淡墨a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从最早的象形文字发展至今,有了极大的变化。中国书法史上主要有五书体,以历史先后划分如下:

篆书体(含大篆、小篆),隶书体(含古隶、今隶),楷书(含魏碑、正楷),行书(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将此五种书体合为一体的想法其实有人已经付诸实践,那就是“丑书”。

在书法术语里,评价书法一般用雅、俗或者格调的高低来评价,或者直接从技法的角度去评价。很少有直接说丑,就把书法简单的分成两个部分。但是有一种书法,你根本无法用雅和俗去形容,它超出了我们的评价范围,主要是指的现代书法,是那种故意夸张、做作纯粹为了表现的书法。他们以西方理论作为指导,完全脱离汉字的结构,纯粹的表现用笔或者用墨。

这种丑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流行书风和现代书法,这两种书风把书法引向表现主义,故意破坏汉字造型,超出了让人忍受的程度,俗不可耐、丑不可耐。

但是随着大家逐渐清醒,传统的书法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丑书也将会被抛弃。

书法简单的说,按照一定规则法则写字。本质是写字,只不过有限制。因为有限制,就有了每个不同书体的特点和各自的风貌,正因为他们有各自的风貌和特点才能有自己的名字。

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