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人民幣叄圓、伍圓、拾圓的發行和回收內幕

自人民幣發行以來,其面額系列都是壹圓、貳圓、伍圓,唯獨在1953年3月發行第二版人民幣時,發行了叄圓券。這是當時敵對鬥爭的需要。當時新中國建立不久,蔣介石在臺灣一直準備反攻大陸,海峽兩岸關係比較緊張,而香港、澳門還在英國和葡萄牙的控制之下。蔣介石在美國的技術幫助下,印製假人民幣,空投或者經港澳走私到大陸,以破壞人民幣的信用。

第二版人民幣叄圓、伍圓、拾圓的發行和回收內幕

群眾是不能區別真假的,銀行也只能用顯微鏡來區別,是不能阻止假票流行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發行的貨幣面值越大,臺灣空投或走私同-一體積與重量的假票金額數目就越大,對我們造成的損失也就越大。為了減少假票的影響與損失,國務院決定在新幣發行時暫不發行伍圓以上的大票。但是,只發行壹圓券又太小,對國內流通造成影響。所以,就決定增加發行參圓券人民幣,用以調節流通領域。

後來,隨著兩岸關係的逐步改善,少量人民幣也可以出境,叄圓券人民幣也就完成了歷史使命。

第二版人民幣叄圓、伍圓、拾圓的發行和回收內幕

1964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曾經發出了《關於限期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告〉,限期收同的三種人民幣都是1953年版的,黑色工農圖景的拾圓券:絳紫色各民族大團結圖景的伍圓券:深綠色井岡山圖景的叄圓券。收回1953年版的叄圓、伍圓和拾圓券人民幣,其實是為了防止人民幣的信用遭到意外的破壞。解放初期,中蘇兩國的關係是很好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 蜜月時期"。那時候,蘇聯是熱情支持和援助我國的建設的。在準備印製新人民幣的時候,為了使新幣印製精美,防止假票和維護人民幣信用,中央決定壹圓及其以下的輔幣在國內印製,伍圓、拾圓、伍拾圓和壹佰圓票券委託蘇聯代為印製。伍拾圓和壹佰圓的票券從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後來撤銷了。這樣,在蘇聯印製的只有叄圓、伍圓和拾圓票券。這三種票券的票版和印刷資料也就留在了蘇聯。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兩國關係惡化,也就無法收回這些票版和印刷資料了。為了防止意外,維護人民幣的信用,國務院斷然決定,把由蘇聯代印的這三種票券收回。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當初國務院對這三種票券採取果斷決定是正確的!

第二版人民幣叄圓、伍圓、拾圓的發行和回收內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