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對“網癮少年”的誤會如此深

美國最大的健康集團CRC判斷孩子屬於“網癮少年”的指標如下:

  • 失眠
  • 廢寢忘食
  • 上課睡覺
  • 不交作業
  • 成績下滑
  • 脫離社會群體
  • 眼睛乾澀、視覺模糊
  • 頭部、背部和頸部疼痛
  • 用大多數時間上網或者玩遊戲
  • 隱瞞有關上網或者玩遊戲的事實
  • 不上網或者玩遊戲就會變得焦躁
  • 為了上網和玩遊戲而不注意個人衛生
  • 因為過度使用鍵盤引發腕管綜合徵
  • 寧願上網或者玩遊戲,也不願與朋友相聚


你的孩子屬於“網癮少年”嗎?


研究發現,“網癮少年”在21歲前用來玩遊戲的時間大約是10000小時。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寫道,無論什麼領域,一般來說投入10000小時刻意練習就可以讓人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很遺憾的是很多青少年將這麼多時間用於網絡遊戲,並且僅為遊戲而遊戲,沒有經濟回報和知識增長,還導致疾病。

中國科學家通過對那些每週花6天、每天花6個小時玩網絡遊戲的大學生跟蹤研究發現,這些大學生腦中負責語言、記憶、運動控制、情緒控制、目標設定以及衝動、抑制不當行為的灰質區全都發生了變化

。這些大學生玩遊戲的時間越多,他們的灰質就變得越少,有些人的灰質竟然減少了20%。

此外,科學家還發現他們的白質也產生了異常,其中右海馬旁回的白質增厚最明顯,這會導致人的短時記憶存儲出現問題,記憶力下降。其他區域白質減少,則會損傷人的決策能力,令人毫無自控力。

由此看來,那些玩遊戲喪志的人容易自暴自棄、情緒激動、肥胖邋遢,習慣性對一切認慫、自嘲,並確認自己是廢柴似乎挺合理的。


原來,我們對“網癮少年”的誤會如此深

作為行為成癮的一種類型,網癮和抽菸、酗酒成癮一樣,是由人容易喜歡上並最終受控於獎賞中樞受刺激而產生的歡愉感造成的。網癮和藥物成癮同樣難以戒除就在於它們的腦回路是一樣的。

對有網癮的人來說,要戒掉網癮非常難。首先,短期內修復腦部創傷,他們會反覆陷入遊戲,導致戰線越拉越長,改變遙遙無期。其次,長期沉溺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脫節,當面對現實時撲面而來的挫敗感會驅使他們繼續躲進虛擬世界。最後,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是伴隨疾病的娛樂方式,沒有對待藥物成癮般的恐懼,會不假思索擁抱網絡糖衣炮彈。

不過不管問題多麼嚴重,我堅決反對父母把孩子送到粗暴冷酷的網癮矯正機構。凡果必有因,我更傾向於父母幫助孩子找到網絡成癮的原因,設法戒掉網癮。


原來,我們對“網癮少年”的誤會如此深

從大環境來說,自上世紀末,人類大規模進入互聯網時代,網絡對人們生產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終端,如手機幾乎成為人的器官,人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現在的孩子生下來就是網絡原住民,要求他們完全拋棄網絡幾乎不可能,大人要拋棄互聯網更不可能。所以,人只能與大環境共生。

另外,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工作節奏快,很多父母在工作中耗費很多時間,沒有足夠多的時間陪伴和引導孩子,當孩子孤獨、無聊時就會選擇利用網絡打發時間、尋找樂趣、結交朋友……網絡成癮水到渠成。

從個人而言,我們經常聽到“網癮少年”,卻沒聽說過“網癮中年”、“網癮老年”,相對於中年人和老年人,青少年的學習能力更強,學習速度更快,只要接觸到讓他們不斷產生愉悅感的事物,非常容易上癮。


原來,我們對“網癮少年”的誤會如此深


基於對“網癮少年”上癮成因的分析,父母至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幫助孩子。

未雨綢繆

在《斷癮》一書中,作者在前言裡寫:

我們很多時候會忽略孩子作為一種自然的生命存在,和任何生命一樣,天生具備自然的意志和目的。

你去看窗外的樹,生長就是樹所做的事!即使一顆最普通的樹,無論處於什麼氣候,他都要去不斷生長,生長,再生長。一棵樹絕不會去“啃老”,也不會去自殘……

對孩子過度的溺愛和嚴苛,都反映出作為監護者的成人對自身生活狀態的不滿足和對生命的焦慮情緒。他們沒有了解和尊重生命本身的自然規律,反而扼殺了活潑、自然的生機。對於自然賦予的最原始的生命尊嚴,我們應該抱有更多的信心和尊重。

網癮是培養孩子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冰山一角,要預防孩子成為“網癮少年”,對生命抱有信心和尊重,又不處於焦慮不安、操心過度的狀態,主要方法是做好教養孩子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主要包括:價值觀塑造,時間管理,閱讀和運動。


原來,我們對“網癮少年”的誤會如此深


價值觀關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很多孩子依賴網絡,沉溺遊戲的根本原因是在真實世界裡找不到人生意義和價值認同,只能到虛擬世界中刷存在感和成就感。

管理好時間,才不至於將很多時間投入到毫無意義又傷害身體的事情上,能規劃好時間,自然能夠規劃好人生其他方面的事,至少不會玩也玩不好,學也學不好,生活弄得一團糟。

閱讀,是學習他人經驗的有效途徑,是增加生活趣味和拓展精神世界疆域的有效方式,是遇到問題自行尋找解決方案的途徑,也是塑造價值觀念的重要手段。當孩子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就會減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畢竟被知識武裝的大腦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控力的概率更大一些。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是強身健體的最佳手段,是保持精力充沛,培養堅韌品質的方法,身心健康是實現其他目標的保障,也是減少軟弱和沉墮的捷徑。


允許犯錯

由於現在的父母很注重孩子的教育,總是把孩子是否聽話,學習好不好等指標作為衡量孩子的指標,常常不能容忍孩子犯小錯。

殊不知,不允許孩子犯錯會將家長的焦慮傳達給孩子,導致孩子不敢犯錯,並在潛意識中認為犯錯一次就會一輩子沒出息,逐漸養成一顆易碎玻璃心和輸不起的性格,將來遇到挫折想要迅速重振旗鼓就非常困難,因為Ta未曾有過跌倒後爬起來的經驗。家長要想孩子跌倒後有爬起來的勇氣,必須要允許孩子犯小錯,才能避免犯大錯。

假如孩子弄砸一次考試只知道抱怨和責罵,而不是瞭解他們的感受並幫助他們找到失敗的原因,突破困難,等到他們躲到虛擬世界稱王稱霸刷到成就感,或者找到志同道合組織後,要想拉回來就難了。

亡羊補牢

等到家長意識到孩子已經成為“網絡少年”時,孩子的情況已經相當嚴重,此時早期預防階段被忽視的問題積累太多,補課需要時間和耐心,只能逐步攻破。

如果孩子是因為無聊、孤獨,只能到網上尋找樂趣和存在感,父母應該改變以往的相處模式,花點時間去了解孩子真實的需求,在交流溝通中改善孩子的行為模式,逐漸幫助孩子找到現實中的價值。

如果孩子在現實中學業和人際交往受挫,只能躲到虛擬世界尋找自信和友誼,父母儘量不要指責和苛責,而是耐心與Ta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重建自信。如果比較嚴重,該看醫生就去看醫生。

改變觀念

父母排斥的應該是“網癮”,而不是網絡娛樂,遊戲成癮和適度遊戲放鬆自己是有區別的。就算家長深惡痛絕的網絡遊戲也並非一無是處,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發現,玩遊戲會使得大腦的內嗅皮層、海馬、枕葉和頂葉面積增大,可以強化人的行為記憶和空間感,這是好事。

目前,國內著名的矯正網癮機構一般是通過心理輔導來解決問題,但是常用的是偏弗洛伊德學派的理論來戒除網癮。這對尋找孩子上癮的原因有一定的作用,但副作用是孩子會把問題甩鍋給父母、原生環境等客觀條件,繼續以受害者的姿態生活。

舉例來說,有人認為自己網絡成癮,是因為父母的漠視、責備、打擊等導致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備受挫敗,只能躲到虛擬世界尋找認同感,才成為“網癮少年”的,這是弗洛伊德式的歸因。這意思是,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只能任由外界的影響決定。

阿德勒反對這種歸因方式。他認為這不過是“網癮少年”為了達到不想承擔網絡成癮的後果的目的,主動選擇這種說法而已。


原來,我們對“網癮少年”的誤會如此深


事實上,父母的養育出了問題,也不完全是他們的錯,他們的行為模式也受他們的原生環境影響,用這樣的邏輯思考問題,問題只能像愚公移山,世世代代無窮盡也。

前文提到過,戒掉網癮是一個艱鉅的系統工程,“網癮少年”本身因缺乏自律陷入困境,逃離網癮更加需要自律,所以他們不但要用弗洛伊德式的歸因方式來逃避自身的責任,還要通過它來控制父母,達到繼續上網的目的。

因此,父母和心理醫生要將孩子的療愈方法論從弗洛伊德轉向阿德勒。阿德勒認為,人的生活模式,完全是自己選擇的結果,與其他人、與以前發生過什麼,都沒關係,只與自己是否有決心和勇氣脫離困境、成就自己有關。

願每個家長和孩子面對“網癮”時,在盡人事之前,切勿聽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