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系第四期“皇茶”

這是小編寫的第四期,介紹的是黃茶的加工工藝,黃茶加工製作流程是一個極為講究的過程,黃茶的製作工序與綠茶有相似之處,只是比綠茶多了一道悶黃的工序而形成了“黃湯黃葉”的品質特點,又名“皇茶”。黃茶加工主要分為殺青、揉捻、悶黃、乾燥等四個基本工序。

六大茶系第四期“皇茶”

黃茶

黃茶是通過高溫殺青,以破壞酶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同時蒸發部分水分,散發青草氣,對香氣滋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與綠茶一樣,黃茶殺青也遵循“高溫殺青、先高後低”的原則,以徹底破壞酶活性,防止產生紅梗紅葉,並要殺勻殺透。時但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因此殺青溫度與技術有其特殊之處。與同等嫩度的綠茶相比,黃茶殺青的投葉量偏多,鍋溫偏低,時間偏長。這就需要殺青時適當多悶少拋,以迅速提高葉溫,達到破壞酶活性的要求,同時通過溼熱作用,促進內含物向有利於黃茶品質形成的方向發展。

黃茶的揉捻可以趁熱揉捻,在溼熱作用下既有利於揉捻成條,也起到到悶黃作用。同時,熱揉後葉溫較高,有利於加速悶黃過程的進行。因此,黃茶在殺青後期或殺青後,優質茶葉加工新技術與手エ炒邊炒邊揉,即加熱揉捻做條。黃茶揉捻用力要輕,防止茶汁擠出,色澤變黑。

六大茶系第四期“皇茶”

黃茶

悶黃是黃茶加工的獨特工藝,也是黃茶品質形成的關鍵工序,更是黃茶所獨有的。黃茶悶黃有在殺青或揉捻後的溼坯悶黃,也有在初烘後的幹坯悶黃。影響悶黃的主要因素有茶葉含水量和葉溫。悶黃的初始葉溫,悶黃葉的保溫條件,對悶黃的影響較大,為了控制黃變的進程,通常要採用趁熱悶黃,有時候還要用烘、炒來提高葉溫,促進黃變變;但必要時也可通過翻堆來降低葉溫。

悶黃過程中要控制茶坯的含水量變化防止水分的大量散失,尤其是溼坯堆悶要注意環境的相對溼度和通風狀況,必要時應蓋上溼布以提高局部溼度和控制空氣流通。悶黃時間長短與黃變要求、茶坯含水量、葉溫密切相相關。一般殺青或揉捻後的溼坯悶黃,由於葉子的含水量較高,變化較快,悶黃時間較短,不同茶類悶黃時間數十分鐘到數小時不等;而初烘後的幹坯悶黃,由於葉子的含水量少,變化較慢,悶黃時間較長.

六大茶系第四期“皇茶”

黃茶

乾燥黃茶乾燥一般採用分次乾燥。乾燥的方法有烘乾和炒幹兩種。乾燥的溫度比其他茶類偏低,且遵循“先低後高”的原則。先低溫烘炒,實際上是減慢水分的蒸發速度,創造溼熱條件,使茶葉在緩慢地乾燥失水的同時,在溼熱作用下,內含物進一步緩慢地轉化,有進一步悶黃的作用。即邊乾燥、邊悶黃,使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更加完善。後期採用較高溫度的烘炒,固定已經形成的黃茶品質,同時在乾熱條件下,進一步發展香味。

黃茶之所以有不同品質,除了鮮葉原料要求不同外,製法也各不相同。例如有的黃茶不需要揉捻,有的黃茶則需要揉捻,但不管是何種黃茶都要經過悶黃的過程。悶黃工序有的在殺青之後,有的在揉捻之後,也有的在初烘(或初炒)之後。悶黃工序是形成黃茶“黃湯黃葉”品質特徵的關鍵所在。在悶黃的過程中,不但可以促進茶葉中某些成分的變化與轉化,而且還可以減少茶的苦澀味,增加甜醇味等。

六大茶系第四期“皇茶”

成茶

以上就是小編的相關介紹,關注小編,大家可以瞭解更多茶知識,歡迎評論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