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留下一首诗,晋文公惭愧不已,从此有了清明节

古史新谈/文

众所周知,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其实在清明节之前还有一个节日叫寒食节,两个节日时间相近,相差只有一两天,而且寒食节一般要禁火三天,延续到了清明节,因此在古代时两个节日是一块过的。而且唐宋时期,寒食节放假七天,把清明包含进去了,导致到了后来,人们都不加区分,认为两个节日是一个节。

比如白居易的《寒食野忘吟》有一句:“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提到了寒食节祭奠亲人,这显然是把寒食节和清明节混为一谈了,寒食节仅仅是禁火,清明节才是祭奠亲人。


介之推留下一首诗,晋文公惭愧不已,从此有了清明节


关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来历相传都和一个人介之推有关。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晋献公有一个宠妃骊姬,晋献公被他迷得五迷三道,言听计从。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成为晋国之主,心生毒计,逼死了晋国的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就成为了奚齐的最大威胁。

重耳为求自保,逃出了晋国。他的追随者们陪着重耳四处流浪,辗转求生,最后看着渺无希望,追随者慢慢的离开,最后就只剩下几个铁杆的追随者。

有一天重耳饥饿难耐,几乎晕厥,大家找不来吃的,束手无策,最后介之推走了出去,从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块肉混合着野菜给重耳煮了吃了,救了重耳一命。


介之推留下一首诗,晋文公惭愧不已,从此有了清明节


过了很多年,重耳重返晋国,继承大统,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重耳新君上任,大肆封赏群臣,但是却忘了介之推,后来有人提醒他还有介之推美誉封赏。晋文公猛然想起了自己竟然忘了有功之臣,再去封赏介之推的时候,介之推却避而不见,背着母亲去了绵山隐居。

晋文公命令手下,在绵山寻找介之推母子,但是莽莽群山,深林茂密,如大海捞针。后来有人想出一个策略,不如放火烧山,逼介之推出来,结果火势很大,介之推还是没有出来。最后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势熄灭,大家上山寻找,发现介之推和母亲抱着一颗大柳树,双双被烧死了,晋文公看到自己竟然烧死了介之推,放声大哭。收敛的时候,发现介之推后面的柳树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写了一介之推的一首遗作: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劝晋文公勤政清明,晋文公惭愧不已。


介之推留下一首诗,晋文公惭愧不已,从此有了清明节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之推,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这天定为了寒食节,举国在此日不得举火,只吃寒食。临走时还从介之推死时抱着的柳树上,砍了两块木头,做了双木屐,在宫里整天穿着,每天看着木屐说“悲哉足下”,这也是睹物思人了。

第二年,晋文公去祭奠介之推的时候,发现他抱柳而死的那棵被烧死的柳树竟然又发出了新芽。晋文公若有所思,最后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这清明二字就是从介之推的诗中来的。

晋文公一直把介之推留下的那片衣襟带在身边,以此自勉,他紧守“清明”二字,把进过治理的井井有条,成为当世第一强国。


介之推留下一首诗,晋文公惭愧不已,从此有了清明节


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传闻,根据《左传》记载介之推只是隐居起来,从此不见踪迹,晋文公求之不得,把绵山封赏给他,并未被烧死在绵山。(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这个故事只是人们对介之推高洁品性的一个褒奖和演绎罢了。但有意思的是,竟然因假成真,诞生了两个节日,实在是难以预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