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傳說】桓臺於崇敕軼事幾則

於崇敕,字丹符,號滄巖,於覺世曾孫,桓臺於堤於氏。乾隆十二年(1747)舉人,十三年(1748)中明通榜。先後任江西餘干、豐城、龍泉、樂平知縣,政聲卓著。自豐城解任回籍,當地民眾有“宦囊不減來時重,添得江西數卷詩”贈句。喜鍾、王書法,尤喜談詩,著《世雅堂詩集》二卷。

【故事傳說】桓臺於崇敕軼事幾則

配圖不代表為故事主角本人

賭牛

於崇敕出身書香門第,他不但讀書課文出類拔萃,也崇尚習武,練就了一身氣力與武藝。

一日閒來無事,於公信步索鎮大集。在大牲畜市,見許多人圍著一頭壯牛觀看,賣牛人正在向眾人誇耀這頭牛的力氣是如何之大。

於公正值年輕氣盛,不由地過去湊熱鬧。他問賣牛人:“這牛真的力氣很大?”賣牛人說:“這還有假,不信你試試。”一句話蹭出了火星。於公就說:“試試就試試。咋著試?”賣牛人說:“你說。”於公說:“這頭牛如果拉得動我,我輸你一百個銅元。”賣牛人說:“如果拉不動你,這牛就歸你。”

有好事的趕緊從鄰家借來了大繩,幫著拴到牛角上,於公雙手攥住大繩的另一頭,蹲好馬步,渾身發力。賣牛人揚鞭抽牛,一場角力在眾人助威聲中開始了。然而不管賣牛人怎麼趕,無論牛怎麼奮蹄咆哮,於公雙腳如同生根,紋絲不動。眾人不禁拍手叫好。賣牛人見輸了,既惱火,又無可奈何。就把韁繩一扔,扭頭就要走。

於公趕忙喊道:“不要走啊!”賣牛人沒好氣地說:“牛已經歸你了,還咋辦?”於公說:“這牛還是你的,我不要。你幫幫忙,去給我買雙鞋就行了。”

說罷,動腳讓眾人一看:鞋底已經碾成碎片,腳上只剩下兩個鞋幫子了。

滄州索馬

於府一匹良馬被人偷去,並寫下“滄州某某”之留言。滄州這個賊,是一個大盜,武藝高強,要想追回失馬談何容易!

於公說:“要回馬的事小,但滅一滅賊人氣焰為大。”毅然與武友劉楷扮成主僕赴滄州要馬。

不日就到達了滄州,賊首把於公二人迎進院內,於公言明前來要馬。賊首恃強不諱說:“馬在後院,可自去牽。”來到後院,但見高低不等、密密麻麻深埋的棗木樁圍成一圈,馬就在中間不能出來。

於公見狀大聲喊道:“劉楷何在?”劉楷朗聲一應,躍然躥出。隨著一陣拳打腳踢,木樁非斷即飛,蕩然無存。劉楷牽馬就走,眾賊驚詫不已。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這賊頭設宴款待於公二人。席間,賊首用匕首插一塊牛肉向於公敬獻,於崇敕不假思索張口便接。賊人猛力用匕首扎去,只聽“咯嘣”一聲,賊人感到手上一震,匕首應聲落地,刀尖已不見蹤影,賊頭也險些後仰跌倒。

再看於公正津津有味地吃著香肉,賊人們看得呆若木雞。過了一會,於公悠然說道:“這牛肉中怎麼還有一塊骨頭?”言罷,噗地一聲吐向屋頂。賊人仰頭一看,匕首斷掉的刀尖插在了大梁之上,賊人齊呼:“好功夫!”。

宴罷,於公告退。劉楷牽馬走到大門口的迎壁牆時,自言自語後背庠庠,就順勢往迎壁牆上一蹭,只聽喀嚓一聲,迎壁牆中間裂開了一道一指寬的縫。公曰:“不得無理。”隨手一推,裂縫合二為一。眾賊人見狀無不驚歎,紛紛為於公、劉楷兩人相揖送行。

神力戲僧

於崇敕在江西做官時,因案微服私訪,來到一處寺廟。時值進香淡季,少有香客遊人。一個小和尚坐在大殿前用火爐燒水。小和尚拿一截實心竹子,用手輕輕一捻,竹子就成了碎片,隨手扔進爐中。於公見此僧功夫不錯,遂上前討火點菸,欲攀談幾句。誰料想小和尚旁若無人,甚是無禮。

於公不快,心想:應該讓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日後方成正果。借進殿之際,單手抱柱,神力一提,柱子便離了柱墩。瞬間便用腳尖把小和尚的袈裟後襟撩到了柱子與石墩之間,然後神力一收,小和尚的衣襟便神不知鬼不覺地壓在了大殿柱子底下。過了一會兒,水開了,小和尚起身時發現衣襟壓在了柱子下,自知剛才怠慢了高人。

這時,於公從殿內走了出來,小和尚笑臉合掌道:“小可有眼不識泰山,適才多有冒犯,勞駕施主再現神力。”

於公含笑不語,雙手輕輕提柱,小和尚的衣襟飄然而出。

山東人參與成僕人

於崇敕在江西樂平當縣令時,有地方紳士攜禮品到縣衙拜訪。於公說:“本衙素不收禮,提什麼東西,壞我名聲。”紳士回話:“我又不是有事相求,算不上送禮,只是讓大人見識見識山東人參。”說罷,打開禮品盒。於公上前一看,不禁笑出聲來:“這不是那杷子蘿蔔嗎!俺家鄉多的是,比這個又大又滑順,味道甜,冬春兩季家家戶戶都吃。”紳士詫異,訥訥而語:“大人家鄉真富。”於府的一個成姓僕人目睹了這一過場。

數年後,於公卸任還鄉。啟程時,成僕人執意隨行相送。來到新城,成僕人問於公:“老爺,你家的山東人參在哪裡?俺看看。”於公一聽,把他領到後院地窖:“下面有的是,你去看吧。”成僕人看到這麼多的山東人參連聲讚歎。於公說:“家家戶戶都有,不稀罕。”成僕人一為主僕情意,二戀桓臺富庶,意欲留居桓臺。於公就給他安置了住處和田地。

從此,江西成姓就在桓臺紮根落戶,繁衍生息,並有了自己的墳塋——成家墳。據老者講,成家墳塋有三個墓穴和幾棵高大的柏樹,六十年代還有成姓後裔常到此祭祖。

打棗樹

棗樹耐旱,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地都有栽種。每年九月收棗,用竹竿、木杆朝棗樹枝一頓猛打,枝、葉與棗紛紛落地。

話說一江西富戶,聽說北方的棗子非常好吃,便在院內栽了兩棵棗樹。江西多雨,本來就不很適合棗樹的生長,而富戶對棗樹倍加愛護,還經常施肥澆水,棗樹瘋長得枝繁葉茂。到了結果實的時候,樹上只有孤零零的五六個棗子。

物以稀為貴,富戶選了兩隻棗子,專程到縣衙拜見於縣令。於公聽說明細後笑道:“我去看看棗樹。”來到富戶家,見樹冠長得挺大,樹枝呈下垂狀,和北方的柳枝一樣。便生氣地說:“沒見過這麼懶的棗樹,長這麼幾個棗,給我打。”衙役們舉棍便打,劈哩啪啦,只打得枝子斷,葉子落,富戶心痛得要命,但礙於情面,又不好阻攔。待棗樹打得遍體鱗傷,於公才說:“饒了它吧。”轉身臨走告訴富戶“從今往後不給它水喝。”送走縣令,富戶心裡很是不痛快。

次年,富戶棗樹上結了不少果子。又一年,棗子掛滿枝頭。富戶不解,請教於公,於公說:“棗樹耐旱,不用澆水。收棗時用杆子打,等於剪枝。”富戶聽罷,連連稱奇。

捐建爐姑廟

於公從江西樂平縣任上告老還鄉時,山東大旱,新城尤甚。老百姓焦急萬分,紛紛推薦於公組織眾鄉親到商山爐姑廟祈雨。於公許願,天若降大雨,定在索鎮為爐姑興建廟宇。果然天降甘霖,解一方危難。

於公踐行承諾,立即著手修廟。動工前先請爐姑選擇廟址,於氏爐姑法身被八抬大轎抬著,當來到索鎮大街的圩頭頂子時,爐姑傳話:“這地方就行。”於公連忙跑到法身前說:“姑家容秉,這裡俺說了不算,再往西走才是於家的地方。”大轎繼續西行到了西城門附近,爐姑看到路北一片空場,傳話“就在這裡”。於公稱是,確定了爐姑廟的地址。這裡位於索鎮老城西,往東數百米即為烏河,西面近靠索鎮圩子牆,牆外是南北走向的官道,南面是一片窪地,俗稱“珍珠灣”。北面幾十米處聳起一塊高地。正符合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白虎的風水觀點,無疑是一處風水寶地。

廟址確定後,於府出資,聘請了幾十名工匠施工。不久,一處方圓百里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爐姑廟終於建成。據說,當時知縣劉大紳親臨祝賀,書匾額“商山孝女祠”。

關於這個傳說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民國某年夏天大旱,新城鄉官於崇敕帶村民抬著爐姑神像步行到商山祈雨。一路上烈日炎炎,眾人被曬得大汗淋漓、頭昏眼花。於崇敕因年齡大、體力不支,昏倒在地。他被救醒後,痛哭流涕地對天禱告:“爐神娘娘您顯顯靈啊,快給我們下點雨吧?莊稼快乾死了,這可讓老百姓們怎麼活啊?”話音剛落,就見天上飄來一片雨雲,大家明白,這是神姑顯靈了。這時,於崇敕聽到一個女子滿含悲憫的聲音:“再給我建座廟吧,不用每次都跑這麼遠了。”

村民把爐神轎抬到了新民村附近,忽然變重了,十幾個人也抬不動,大家只得放下。於崇敕四面一看,發現所在地是索鎮的最高點,俗稱魚頭頂子。他明白了:爐姑是想在這裡建廟。和周圍的老人們一商量,大家一致認為:最好能再往西一點。於崇敕點上幾炷香,再次對天禱告:“爐神娘娘啊,能不能把廟再往西靠靠呢?那樣,我們供養您方便啊。”禱告完畢,就見平地起了一陣旋風,呼呼颳著往西而去,神轎這回一抬就起了。到了西鎮,轎子第二次變重。大家放下轎子,召集村民,說明建廟的前因後果,村民無不歡欣鼓舞。這就是桓臺現在的爐姑園。

(整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