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死亡教育減少青少年面對死亡時的焦慮

讓死亡教育減少青少年面對死亡時的焦慮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對待死亡採取尊重的態度,秉持“死者為大”,並設置專門的節日祭奠逝者、表達哀思。如何正確認識死亡,從而擁有面對死亡的能力,便成為每個人一生中的重要課題。今天是舉國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哀悼的日子,也是家長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特別時刻。

中國家長忌諱對孩子談論死。而事實證明,青少年缺乏正確的生死觀往往是導致輕生的深層原因。死亡教育重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簡單的說教難以收到實效,只有引導孩子自我體驗,才能形成正確的生死觀。通過日常的一些活動,讓孩子認同“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水之靜美”,深感生命只有一次,它不僅屬於自己,也屬於別人。死亡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如何更好地生活,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才能做到笑對人生,死而無憾。

近年來,中小學生自殺、暴力傷人、弒殺親人等事件越來越暴露於人們的視野中,使我們不得不關注、重視起來。這些事件表面是一種行為上的問題,但更深處的是少年兒童們思想上的問題,出現這種思想上的問題在於少年兒童對於生命的理解不夠,這也說明在生活中各方面對於少年兒童的生命有關的教育仍然存在不足,作為家長不僅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問題,更要關注孩子的情緒、情感,教導孩子正確的對待生命這個主體。


讓死亡教育減少青少年面對死亡時的焦慮

讓死亡教育減少青少年面對死亡時的焦慮

歐文亞龍在《直視驕陽》中也說到 “年輕人的死亡焦慮程度比較高,進入青春期,死亡焦慮會大規模地爆發 ”。根據心理能量的平衡原則和心理防禦機制的作用原理,被壓抑的能量總要有其宣洩的途徑 ,宣洩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 :

一是外向型 ,即能量向外投放 ,具有破壞性、攻擊性、挑釁性、侵略性,可能引發大學生校園暴力及心理危機、自虐甚至自殺。部分青少年會通過在暴力的電子遊戲中體驗冒險來掌控或征服死亡;有的則做出叛逆行為來排遣死亡焦慮,如追捧死亡笑話、嘲弄死亡的歌曲或恐怖電影等。

另一種則是內向型,即能量向內投放 。如自責自罪、自殘自戕、自我懲罰、自我虐待、自我毀滅等。過度的避諱反倒使青少年對 “死亡”產生了神秘感和好奇心,讓人好奇又不敢發問;加上傳媒的錯誤信息誤導人們,部分青少年認為死是—件輕鬆、愉陝的事,會因為瑣碎誘因而傷人害己。

美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洛· 梅說:“焦慮本身並不是神經症的,只有逃避焦慮的企圖才是神經症的。”有人為逃避正常的死亡焦慮,放棄個人自由和成長來尋求安全,反而充滿心理壓抑和其他形式的內部心理衝突,導致了一種非正常的病態的焦慮,不利於他們很好地面對死亡,有人為此自疚,更加重心理創傷和死亡焦慮。這些都是都不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的。


1、用文學作品來進行死亡教育的意義

正確的引導能增強孩子對死亡的抵抗力。死亡是生命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環節,也是一件極平常的事情。讓孩子明白生命是短暫的,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生命是最好的。在面對自己病痛,親人離世等災難時,能勇於面對,正確處理,不留下遺憾。

比如: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讀讀《再塑生命》這樣的文章,介紹一下海倫資料,然後和孩子做一個遊戲。我們可以讓孩子閉上眼睛、閉嘴、捂住耳三分鐘,想像你在看不見、聽不著、說不出的狀況下早晨起床、穿衣等活動,三分鐘後讓孩子說說感受。在之前我在小學做團體的生命教育課時,有的孩子會說:“害怕”,“恐懼”,有的說“太憋得慌”,有的說“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的聲音”,“自己面對的是漆黑的世界”„„ 

這樣的活動,從基礎層面來說是教孩子珍愛生命,更高的層次則在於教孩子體悟人生的意義,追求人生的理想,從而提升生命的價值和質量。這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層次。生命不僅僅意味著肉體的存在,而且是一種意識觀念的載體,其價值並不在於壽命的延長和外表的美麗,而在於心靈的善良、人格的健全。因此,生命教育的使命就在於使個體認識自我、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從而最終實現自我。通俗地說,就是要讓孩子感性地領略到"活著真好",應該"堅韌而快樂地活著",還要爭取"活出點意義來"。


讓死亡教育減少青少年面對死亡時的焦慮


《阿甘正傳》 中阿甘的媽媽臨死時跟阿甘說 “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盒子不打開你永遠不知道你要得到的是什麼”——也許正是由於這個永遠都不知道的味道的存在,才使得終有一死的生命呈現出意義和價值 。

母親的死亡經歷沒有擊倒將母親視為一切的阿甘,母親臨死前這一句話的教育更是激發他在脫離依賴後,積極尋找自己生存的意義。國內外不少文學作品對我國目前國民死生教育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

2、用適度的緊張和必要的壓力提高青少年對死亡的理解

青少年期他們具有半兒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點,充滿著獨立和依賴、衝動和冷靜、成熟和幼稚等錯綜複雜的矛盾。隨著生理的迅速成長,心理發展變化明顯,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全面提高,自我意識迅速加強,而思維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觀和片面。在他們眼裡,生命不值得敬畏,與自已所面臨的困境(學習、心理負擔)相比,生命顯得太渺小,生命意識淡漠。

今天的青少年多為獨生子女,生活備受呵護,耐挫力較弱。升入中學後,隨著人際交往的擴大和學業等壓力的加大,社會對其獨立性要求與日俱增,遇到挫折如果得不到及時幫助,部分孩子很容易煩惱,甚至方寸大亂、不知所措。所以,家庭教育要讓孩子從日常生活的小摩擦、小衝突、小委屈中認識到,挫折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隨時準備接受生活的鍛鍊和考驗。學會自我調節,以積極的心態擺脫困境。

曾經在新聞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條有黑緞般光亮皮毛的雄性狗,離開剛下狗娃的花狗準備到街對面不遠處的一家肉食小店去拾一些骨頭。大約是被愛情及愛情的結晶衝昏了頭腦,它從北向南穿過十字路口時,沒注意到一輛微型客車正從西向東風馳電掣般開來,“哐”的一聲,被車撞了個正著。車子幾乎連速度都未減一下,就開跑了。車子剛剛離開,狗就在車子噴出的廢煙中,一個鷂子翻身站起來,撒腿向肉食店跑去。在它被撞倒的路中間,有攤紅色的血慢慢向四周流動和凝固,像一個心的形狀。血中漂浮著幾根黑亮的毛。黑狗迅速地跑進小鋪子,用嘴拾起一根粗大的帶肉的骨頭,轉身又飛一樣奔向它的花狗和小狗娃們的身旁,並將拾來的食物餵給了它們。這一系列行為在不過1 0 分鐘內全部完成,而且,當它把撿到的骨頭轉給花狗的身旁。誰也不會想到,從路上站起來跑掉時,“身手敏捷”的黑狗怎麼會一瞬間死去。 

對於這樣的新聞,可以問問孩子如果你是那隻狗爸爸,你會怎麼樣?

死亡焦慮生而有之,如果壓抑則會無限膨脹,損害身心健康;完全忽略死亡焦慮的存在 ,一個人則很可能庸碌一生無所追求。用這樣的新聞教育孩子,是讓他們能夠切身的感受到緊張和壓力。在一定條件下適度的緊張和必要的壓力對提高機體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是有益的,挫折能促使個體分析挫折情境及造成挫折的內外因,正確認識、評價自己,在挫折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發展自己。死亡焦慮可以讓青少年切實地深入思考,認識到死亡是生命中無法逃脫的一部分,生命對死亡的關切會使生命更為豐富,而不是耗盡生命。良好的生死教育能產生適當的死亡焦慮,可以讓人得到領悟,過真誠的生活。


讓死亡教育減少青少年面對死亡時的焦慮

3、給增加苦難挫折教育,但是不人為製造困難和障礙

現在的青少年養成了依賴心理和養尊處優的壞習慣,遇到挫折便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痛不欲生。為此,我們可以適當地設置一些挫折情境磨練孩子。心理學書上說,挫折是一種負性的情緒體驗,在人們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的時候發生。通俗地說,是我們前進中遇到的失敗和不順利而引起的感覺。

事實上,“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孩子每天都有這樣的體驗,比如考試不如意,遭到批評和嘲笑,和同學鬧矛盾,不小心丟了東西等等,都算是挫折。從這個定義中便可看出,挫折無處不在。而所謂的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在他自然而然遇到的挫折中,獲得教益,而不是累計挫敗。

美國的職業培訓師保羅·斯托茲提出了“挫商”(簡稱AQ)的概念,從四個方面考察人的挫折商:控制、歸因、延伸、忍耐。簡單地說,挫折商高的人,會覺得自己對局面有掌控能力;遇到挫折,主動承擔責任,並相信自己可以設法化解挫折;將挫折的後果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會無限蔓延;並懂得在逆境中堅持。

孩子的抗挫折力與家長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導向相關。我記得小女兒在參加一次鋼琴音樂晚會的時候,曾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陸續上場的孩子們,一個比一個彈的優秀,小女兒因為看到了別人的表演特別完美而倍覺壓力,坐在椅子上小手冰涼。我發現了這樣的情況後,適時的安撫她:“親愛噠,你前面還有好幾個人上場,媽媽帶你到外面去走一圈吧,我覺得這裡太悶了。”帶著孩子到外面呼吸了新鮮的空氣,又給她買了一塊巧克力糖,她狀態變得好多了。

我們回到晚會現場的時候,剛好快到她了,臺上有一個小哥哥正在彈奏一首難度比較高的8級曲目,行雲流水一樣的音符迴盪在現場,突然彈到中間的地方,小哥哥應該是緊張彈錯了停了一下,又繼續連上彈奏了。小哥哥下場後,我拍拍小女兒的後背說:“這就像在家裡給媽媽彈奏一樣,我會好好欣賞的,媽媽相信你會順利完成。”孩子很快走上臺,順利的把兩首鋼琴曲彈奏完了。

孩子走下臺,我擁著她到外面的場地去休息,正好經過走廊,發現剛才臺上的小哥哥正低頭哭泣,旁邊是他的爸爸正怒氣衝衝對著孩子不停的推搡,說著:“你必須上臺,在演奏一遍。”然後帶著孩子去找主持老師了。小女兒看到後問我:“小哥哥彈的那麼好了,為什麼他的爸爸還要這樣的批評他?真是太可怕了。”

告訴大家這件日常當中的小事,也是想告訴家長們,不同的人,面對挫折的方式也不一樣。積極的方式包括繼續堅持或尋找其他策略;消極的方式則表現為攻擊或退縮。所以我們能看到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引導孩子用積極的策略解決問題,並不是人為增加挫折的分量,而是教會孩子積極地面對挫折、化解挫折。在孩子遇到困難而退縮時,我們給予鼓勵,在孩子陷入挫折情境而不能自拔時,我們給予信心和幫助。受挫的經歷會讓孩子更加成熟,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會走得更自信、更穩健、更長遠。


泰戈爾曾說:“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既包括內體生命,也包括精神生命”。對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精神生命方面的培養目的,是讓孩子對於生命產生尊重和敬畏,是對於生命應該是什麼樣的,以及應該如何對待生命的正確認知,同時,它也是對於生命的一種約束。目前疫情時期,抗擊疫情一線的工作者們的事蹟就是對孩子們很好的精神生命教育,希望在這樣的一個特使的時期,家長們把生命對於生命的敬畏感,正確的傳遞給孩子們,讓他們獲得自己的生命信仰!

今天是4月4日,我把深切的懷念放在心中,再次為我們逝去的英雄和同胞們哀悼!

讓死亡教育減少青少年面對死亡時的焦慮

--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