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行業到底缺什麼?

教培行業到底缺什麼?

1

疫情蔓延勢頭強勁,給教育培訓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壓力。最近閉門在家,讀書思考,計劃下一步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一點點思考內容,分享如下:

教育培訓行業到底缺什麼?

我在教育行業價值鏈充當哪一環?

商業和教育之間如何平衡?


教育培訓行業現在各種江湖商學院遍地都是,可笑的是很多江湖講師自我包裝,有的在培訓機構連一天班都沒有上過,就上來講招生,管理。

以前搞企業管理諮詢的都跑來搞教育行業的校長培訓,股權、管理、運營、營銷……課程遍地開花,至於結不結果就不得而知了。


很多課程華而不實,洗腦成分頗多。

今天反思才意識到,

教育培訓行業缺系統的做落地的人, 缺真正能把自己分享的東西落地實操的人, 缺真正靜下心來做教育內容的人。


2

教育行業很多從業者擁有股市上短線突擊思維,喜歡快速裝滿校區,從來不思考校區的頂層設計,市場拓展計劃,搭建人才梯隊。


在這裡不得不向大家推薦一本對我思維觀念影響很大的一本書《巴菲特之道》(作者:羅伯特.哈格斯特朗 翻譯:楊天南),巴菲特的“長期價值投資”思想深深烙印在我的心扉。

巴菲特有三句話非常值得揣摩:

① 如果你不想持有一隻股票10年,那你就不要持有它一分鐘。

②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是劣質企業的敵人。

③投資者總是被明天發生什麼所吸引,而忽視企業今天的真實情況。


很多教育投資人應該稱之為“投機人”,我認識很多跨行加盟投資者,我問他你對教育行業瞭解過嗎?他告訴我自己家附近教育機構多,生源也多,貌似很賺錢。投資成功並不是靠你懂多少,而是認清自己不懂多少。巴菲特有一個理念“堅守能力圈”,他只投資那些在他智力範圍內能夠了解的企業&項目,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投資,這並不是圈子多大的問題,而是你如何定義圈子的問題。


很多教育投資人失敗於:

無法控制自己做事的慾望,閒不住,盲目跟風,僅僅為了填滿時間,通過新項目或併購消化手中的現金。

不斷與同業或者不同行業的公司比較銷售額、利潤、薪酬計劃 。

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能吃幾碗乾飯。


當你對一個行業缺乏認知的時候,你就沒有預判力&定力,類似賭博。有人會說創業投資麼,怎麼可能百分百,風險都是很難預測的。我想到了樊登《低分險創業》中有這麼一段描寫:

很多人覺得李嘉誠非常善於冒險。但有人不同意,那就是李嘉誠自己。恰恰相反,李嘉誠認為自己一輩子創業沒有冒過一點風險。李嘉誠一開始做塑料花,因為他在別人的工廠裡幹過,熟悉每個環節。塑料花怎麼生產的,怎麼賣掉的,能賺多少錢,他都清清楚楚。然後他自己創業做塑料花,他請的生產和銷售都比他過去工作的工廠裡要好。

原來的工廠都能賺錢,如今產品更好了,銷售更好了,怎麼可能不賺錢呢?

李嘉誠後來進軍房地產,經常有媒體用誇張的標題說李嘉誠豪賭某某區域的地產。但李嘉誠根本就沒有賭,也沒有冒險。李嘉誠早幾年就開始研究那些標的了。他心裡很清楚這些樓盤值多少錢。他只是等一個最好的價格而已,產業配置也是一樣,根本沒什麼風險。


3

手機上經常收到這樣的信息:你的招生方法過時了,重磅出擊,XX商學院最新實戰課程,足不出戶,引爆市場,每天能引流來XXX精準客戶。讓家長瘋狂報名,快速裝滿校區,千萬營收校區不是夢。


每次看到類似的消息,我第一時間不是刪了給我發消息的人就是屏蔽掉這樣的消息。我特別想知道,既然你那麼牛為什麼不去悶聲發大財,自己做啊!

教培行業到底缺什麼?

孟子有言: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大意是賢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後才去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則是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卻想去使別人明白。” 教育培訓行業現在某些江湖商學院,某些江湖導師作為外行人胡亂指揮內行人或者自己不懂卻想要使別人明白這個現象特別常見。


去年有個校長朋友聽了某江湖商學院課程回來,整個人頓時飄飄然,花了幾十萬成為了人家的VIP會員,學習人家如何裝滿校區,學習人家股權設計,學習人家運營戰略...... 一年之後再見其人的時候,學校剛剛關門。問其原由,三緘其口,神情黯然。一個好端端的校區學完之後卻搞黃了。


盡信書不如無書。知識的獲取是一個過程,需要內化,如果學習沒有自己的思維框架,永遠是白學。 讀書&聽課學習,兼聽、多思考,信也不要迷信,並與實踐相結合,這才是學習的意義。


大家認真仔細看看下面這張某商學院課程推廣海報

教培行業到底缺什麼?

教培行業到底缺什麼?

請問看完這張海報你有什麼感覺?我看完第一遍的時候都快笑出了腹肌。


很多江湖培訓師不懂教育行業戰略,即使懂戰略,也不會去講。因為很多教育行業人也不愛聽戰略,覺得那玩意虛頭巴腦。而戰術聽起來很有效,似乎可以馬上見效。


人性喜歡那些簡單、直接、快速的東西,講市場招生推廣活動、吸粉引流方法技巧、銷售關單技巧話術、家長疑問處理話術技巧……就迎合了這種心態。

講戰略,則需要分析行業趨勢、調研潛在消費者群體瞭解用戶心智、分析競爭對手的產品&定價&市場、梳理公司資源,分析盈利模式、商業模式,探討公司頂層設計……這些全都是又累又苦燒腦的事兒,吃力不一定能討好。對比下來,很多人覺得前者招生戰術務實,後者學校發展戰略務虛。【論戰術,地推+會銷,人海戰術,團隊招聘管理……教育培訓行業曾經的王者階梯英語 要比新東方&好未來 NB的厲害】


戰略:做什麼

戰術:怎麼做

沒有戰略的戰術沒有實際意義,

沒有戰術的戰略沒有實操意義。


而講戰術技巧則討巧得多,一方面教育行業人喜歡聽,另一方面自己聽了有時也不會用,這個時候就得找培訓方做全案諮詢了,對培訓方來說豈不兩全其美。


舉個例子: 定位安全出行的神州專車在滴滴、快的和優步的圍剿下突圍,靠的並不是優秀的戰術執行能力,而是找到了相對競爭對手的戰略優勢。在這個戰略的護航下,即使營銷費用、終端執行比滴滴、快的和優步差一點,也能活下來。這個優勢是安全。競爭對手都是平臺型出行軟件,優勢是門檻低、司機多、車型多,等於是出行品類的淘寶。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有假貨、不安全。神州專車和京東商城是一個路線:真貨更安全。滴滴們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優勢――平臺型、範圍廣、門檻低――去搶佔神州專車的市場,就像淘寶不可能放棄平臺上的商家去跟京東商城競爭。而如果沒有戰略護航,採用比滴滴們更多廣告、更大投入的方式,則不可能贏得競爭。

戰略的成功並不是戰術的勝利決定的。方向錯了,越努力錯的越嚴重。勤奮的腳步只有踏在正確方向的道路上才能有所收穫。


有道無術,術可求也。 有術無道,止於術。

有戰略而無戰術,戰術是可以創造的。有戰術而無戰略,就只能止步於戰術。不要用戰術的勤奮代替戰略的懶惰,把試卷抄寫一百遍也不如思考為什麼會做錯重要,多多花時間思考底層本質的東西,萬變不離其宗。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這是我很喜歡的《教父》中的一句話。


總結

巴菲特說他最簡單的投資智慧是:一個偉大企業的定義至少是25—30年。

巴菲特做投資看重一家企業的護城河,長期競爭優勢,以及能否長期創造價值。我希望自己在教育行業可以做時間的朋友,擁有一顆匠心,以長期價值投資的思維去看待自己當下所做的一切。


教育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過程,教育就是慢的藝術。什麼是教育?教育就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所以這個特點決定了教育行業的競爭壁壘比其它行業高,因為這個競爭壁壘是口口相傳的口碑,一個個學員的成長改變。


人的發展:

短期——機遇 中期——能力 長期——人品

公司的發展:

短期——營銷 中期——模式 長期——產品

人類的競爭,歸根結底來看就是人品和產品的競爭。


最後奉上一段比較喜歡的北宋大儒張載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雖不能至,然吾心往矣!

教培行業到底缺什麼?

如果你想快速裝滿校區,索取神奇招生方案,快速教育致富請取關我,繞道別處。

如果你想探尋教育行業的本質,瞭解其內在規律,做一名長期價值投資者,打造個人品牌,持續賺錢盈利,歡迎關注我。

讓我們一起做時間的朋友,踏踏實實,安安穩穩走好每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