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擔心學校問責強迫孩子,導致悲劇發生!家長的邊界感太重要

家長擔心學校問責強迫孩子,導致悲劇發生!家長的邊界感太重要

前幾天,一封致全體學生家長的信——《請看護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讓悲劇重演》,撕開了為人父母的傷口。

這封信是廈門外國語學校,一名初二學生家長寫的。

因為最近一直在家裡上網課,學校要求孩子寫保證書,雖然孩子非常反感極不願意,但因擔心學校問責,家長就不斷強迫孩子寫。

最後,孩子跳樓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事發之前,各科老師都會在群裡或私發家長,說孩子上課遲到曠課,作業不按時完成,要他們好好管教孩子。甚至有的老師在群裡說“有什麼臉面,滾出群去”的攻擊性語言。來著老師和家長的雙重壓力,讓孩子選擇了輕生……

教育部在疫情期間說“停課不停學”時,講到上網課不做硬性要求,由家長和學生自願選擇。同時也不得強行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上傳學習視頻等,不增加孩子不必要的負擔。

但是,國家的三番五令在貫徹中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是變本加厲。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有一個可怕的預言——假如我們的教育體系不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而是壓力繼續升級,那麼被當作工具的孩子們會以他們的生命抗爭。最後孩子們的自殺率會高到讓整個社會恐懼,那時的人們才不得不改變自己的邏輯。

一個又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在拷問父母們的靈魂:你傾其所有來培養的孩子,想清楚希望他將來成為怎樣的人了嗎?

家長擔心學校問責強迫孩子,導致悲劇發生!家長的邊界感太重要

01 如果可以再次選擇,我只要他健康就好

《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富有而優秀的家長,非常希望兒子爭氣,所以給孩子很大的壓力。

可是不久前,20多歲的孩子竟然查出患有癌症。她頓時崩潰掉,一下子覺得富有和優秀都沒有了任何意義,怪自己這麼多年給孩子太多壓力。

她說,如果一開始沒給孩子壓力多好,那樣他就不會那麼壓抑,也許就不會患上癌症。如果能再次選擇,哪怕孩子很平庸,但只要平平安安度過一生就好。

多麼痛地領悟!

當孩子呱呱墜地時,看著肉嘟嘟粉嫩嫩的嬰兒,我們無條件地愛他們,發自內心的覺得,孩子只要健康快樂地長大就好。

但隨著孩子上小學,我們的愛慢慢就有了條件。和孩子的溝通,沒有以前的溫柔耐心,更多的注意力都在學習、成績和各種課外班上,慢慢忽視孩子的內心。

我們拼盡全力,自己省吃儉用,給孩子我們認為最好的東西,就是希望孩子變得優秀,以後有出息。

然而,相對於生命,優秀變得一文不值。

家長擔心學校問責強迫孩子,導致悲劇發生!家長的邊界感太重要

在《請看護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讓悲劇重演》這封信中,這個家長做了深刻地3點反思。

1、 教育應該是先成人,再成才!人一旦沒了,我們還要教育有何意義?
所以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人格培養,加強意志和毅力鍛練,重視生命德育教育,愛惜生命。做堅強的人、做有強烈責任感的人是成才的前提。

2、一定要把未成年孩子看護在自己視線範圍內,包括心理視線,這是每個監護人應承擔的責任,我就疏忽了,沒有做到這點。

我兒子平時很乖,一切正常,就是學習差了些,所以我們不知道。但他這次的行為表明,他心理是掙扎的、承受巨大壓力的,但這些竟然都沒有看出倪端來。


所以多陪孩子、有效溝通非常重要。好的要鼓勵,不好的要引導,有情緒要讓其發洩,父母應該成為孩子們吐槽的那個“垃圾桶”,成為孩子們信任的良師與益友。

3、要理性判斷事物的界限,如果有可能越界,請馬上撤回甚至放棄。
兒子這次悲劇,本可以避免的,但我們失去應有的判斷力。孩子已經強烈抗拒寫保證書,必定是有原因的,

但我因為過度擔心學校問責失去了判斷,如果第三次催促時我及時放棄,兒子沒有寫成保證書,也就不會發生後面的悲劇。

正如武志紅說的:“當孩子生重病後,無論精神上還是身體上,父母的意願一下子又跌回原處——希望他健康快樂就好。”

可是,多麼希望這樣的領悟,父母們不要等到無法挽回的時候才有啊!

家長擔心學校問責強迫孩子,導致悲劇發生!家長的邊界感太重要

02 3個層級的快樂,父母只給了孩子最低的等級

面對教育,父母和老師似乎都有一個成見:孩子要麼在巨大壓力下成為卓越人才,要麼終日無所事事成為庸才。

這種非此即彼的觀念,讓很多父母非常焦慮,深怕孩子落後他人,於是把所有焦慮和壓力都壓在孩子身上。

荷蘭心理學家羅伊.馬丁納在《改變,從心開始》一書中講到,快樂有三個層次,分別是競爭式的快樂、條件式的快樂和無條件的快樂。

武志紅說,我們社會體系的教育,無論是社會還是家庭教育,其實都停留在競爭式的快樂裡。也就是,一定是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

比如一個孩子覺得自己考上了他心目中不錯的重點大學,但他的同學有人考上了清華北大,他一下子就不快樂了。

這種競爭式的快樂,會讓我們陷入無窮無盡的痛苦當中。因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總有人比你強,如果一直活在比較裡,那麼你只會痛苦。

家長擔心學校問責強迫孩子,導致悲劇發生!家長的邊界感太重要

第二層是條件式的快樂,它除掉了競爭的成分,就是你有一個條件,只要滿足這個條件後就會快樂。

比如,只要明天不下雨,你就可以如約去踏青。明天果然不下雨,你就會很快樂。

又比如,你希望掙到多少錢就可以實現經濟上的自由,當你實現願望後你就很快樂,而不會沉浸在“比爾蓋茨比我有錢”的痛苦當中。

第三層是無條件的快樂,但它並不容易活出。

馬丁納說,處於這一層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條件,就能感覺到快樂與祥和。這是很美的狀態,但是很難有人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如此豐厚的饋贈。

想要獲得這種快樂,我們需要自己去學習。

在快樂的三個層級當中,比別人家的孩子強只是最低層次的快樂,而我們應試教育的核心邏輯就是在追求競爭式的快樂。

教育系統的官員如此,老師如此,家長也如此。孩子在這樣的層層壓力下,也以為本該如此!

面對這種競爭式的快樂,有的家長可能樂在其中,有的家長則可能說沒辦法,大家都這樣,我們也是身不由己。

父母們似乎忘記了,孩子首先應該成為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愛哭愛笑、可以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人,而非學習的機器。

家長擔心學校問責強迫孩子,導致悲劇發生!家長的邊界感太重要

03 “只要孩子活得快樂,比一切都重要”

李玫瑾教授說:“對於孩子的未來,就算考不上名牌大學也沒事,只要孩子活得快樂,比一切都重要。”

前面那個富而優秀的家長,因為孩子得了癌症才發現,之前努力追求的優秀都毫無意義,她寧願在健康和優秀之間讓孩子選擇健康。但其實,這並非是一個二選一的題目。

正如武志紅所說,當你一剛開始就是選擇保護孩子,免於目前教育體制的傷害,你就會發現,你收穫的並非是一個平庸的孩子,而是他的才能得以巨大釋放,並且孩子的生命一直處於快樂之中。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教授鄭日昌,就是這樣的家長。

他有兩個兒子,老大不愛學習,老二愛學習,但不管老大還是老二,都有老師時常找他,要他督促孩子學習。

他說:“我理解他們,因為他們有教學任務,所以我會對他們說,放心吧,我會督促孩子。但他們一走,我就把這事扔到腦後去了。幹什麼呀,孩子們夠累了,再說督促只能好心辦壞事,真要為孩子考慮,就要學會為孩子減壓,而不是加壓。”

後來,他的小兒子去了美國留學並留在美國工作,而大兒子只有高中文憑,但“他掙錢比我多多了,最重要的是,他活得很快樂,這比什麼都重要”。

家長擔心學校問責強迫孩子,導致悲劇發生!家長的邊界感太重要

身為父母,短期內我們不可能指望老師和教育體系發生改變。正如《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寫道,教育部門官員需要政績,而政績評判標準來自於升學率。

這樣,升學率直接就傳遞到校長身上,然後層層向下傳遞到各級組長、班主任和各科老師,最後傳遞到孩子這裡。

這樣的教育,絕非是為了孩子!

所以,家長要有勇氣和智慧保護好自己的孩子,打破這個絞殺孩子的鏈條。告訴孩子:孩子,從現在開始,請享受生命,而不必非得等考上大學才開始。

最後,借《用奇葩說》辯手陳銘的一段話來結尾:“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他一方花園,給他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end

慕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講師,育兒路上走過彎路的媽媽,深感“父母成長,孩子才能改變”。致力於家庭教育,希望在育兒育己的道路上,與您一同成長!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