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家長溺愛孩子?

池璐


管子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生之計,莫如樹人。如果是種莊稼,用一年的時間就有收穫,種一顆樹,十年也可成材,如果要想培養一個人,就要從他的一輩子去考慮。當今社會的孩子是每個家庭的掌上明珠,是萬般寵愛於一身的對象。當然,孩子都是從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父母有權利去無比的疼愛他,可孩子卻不是父母的寵物,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也是一個人,也是社會上的一個獨立的個體,將來終究要離開父母獨自面對社會的。所以我們愛孩子就要為孩子的一輩子去考慮,去給與孩子大愛而不是日常嬌生慣養的溺愛。一顆樹需要忍庝剪掉無用的旁枝才能長得直長得高,一根小草只有長在沒有任何庇廕下的曠野獨自迎接曰曬雨淋風吹雨打才會變得粗壯,而孩子只有從小去掉他不好的壞習慣,引導他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然後放手讓他自已去品嚐這條路上的各種酸甜苦辣,去迎接這條路上的無數艱難險阻,才會成為有用之材。


知足常樂1284922


首先,大家都知道溺愛孩子是不好的行為。隨手一搜索,就能看到對溺愛的解釋:“過於寵愛,由著孩子的性子,慣著孩子。當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瞭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溺愛,讓這個世界產生了熊孩子。而讓現在的家長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瞭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的,是界限。就像“孩子可以吃糖,但是吃多少算多”一樣,每個家裡都有不同的規定。育兒,相對來說也是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特色和風格,是一件相對來說個性化的事,無法要求每個家裡都一樣,只要遵守一些育兒的大原則,孩子就能健康成長,至於細節,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

針對“避免溺愛”要遵守的大原則或界限,可以說是這幾個:讓孩子獨立做主、尊重孩子、允許孩子犯錯(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

第一,讓孩子獨立做主。被溺愛的孩子沒有分寸感,覺得自己提的任何要求都要實現。對於一些過分的要求,如果實現不了,就撒潑打滾,導致孩子成為了“熊孩子”。幫助孩子實現願望、避免孩子失望,是做家長的本能,因為家長總是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但要分清孩子的要求是慾望還是需要。如果是慾望,就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要求。

第二,尊重孩子。有的家長平時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者填平對孩子的愧疚,就答應孩子的很多要求,尤其是在物質上,給予孩子無限制的“虛假滿足”。

談到尊重孩子,就不得不談尊重他人。有的家長只考慮到孩子的利益,而不去考慮他人的利益,因此縱容孩子,甚至讓他人承擔損失,比如允許孩子不經同意觸碰他人物品、公共場合喧譁奔跑,這些經常被他人批判的行為,與家長本身的素質密切相關。

網絡上有人說“保護自己,拒絕生孩子”或者拒絕婚姻之類的,在很多人眼裡,孩子就等同於熊孩子,這個弱勢群體沒辦法為自己發聲,少數人的問題就變成整個階層的問題。讓坐飛機或者坐火車的年輕人,一看到旁邊的座位有孩子就緊張:“天啊,我這趟旅途應該很不順利”。

家長首先要遵守公眾的基本要求,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而給孩子特殊的理由。這對孩子一點好處也沒有。

另外,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對於陌生人,如果他教養好或者心情好,可以包容孩子的小問題,但陌生人也完全可以不包容,這是他的權利。

第三,允許孩子犯錯。溺愛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家長有時候不信任孩子,不相信孩子能夠做好,所以包辦代辦。理由是:“他還是個孩子、那麼小”。殊不知,信任的力量能幫助孩子成長,當孩子感受到信任,他就願意去嘗試,一次成功就能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是孩子獨立、自信的必不可少的經歷。

減少溺愛,讓世界少點熊孩子吧。


Annie媽媽育兒


武志紅老師在《圓桌派》裡的討論:溺愛是中國父母發明的一個謊言。


確定,溺愛是個偽命題。

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溺愛是什麼鬼?

溺愛其實披著愛的外衣,行縱容、是非不分、控制、自我滿足之事。

比如,我哥嫂帶6歲侄女的回來看父母,唯一的晚輩嘛,天真、活潑、趣致,大家都陪她玩得不亦樂乎。

吃飯了,外公給她開電視,外婆喂一口湯,媽媽喂一口飯……不亦樂乎。

開心大半天,天黑了,不管客廳鋪了一地玩具,我哥嫂抱起她就出門回家。

嫂子說:麻煩你們給寶寶收一下玩具啊。

我父母直說,走吧走吧,沒事,小姑會給你收拾。

侄女大聲地:小姑,你給我收拾好點,別弄壞了!

我????

6歲的小朋友發現所有人轉著自己轉,飯來張口,玩好就走,那她還能做什麼?

發號施令。

甚至她發現當自己發號施令大人們還很高興,還會誇她,她的世界會怎樣?

她的世界亂了,原來我什麼都不做,只要說說話就可以了。

這是愛嗎?

大人認為的罷了,其實是控制、縱容、大人們滿足自我付出的載體。

他們剝奪了小侄女享受吃飯的過程,剝奪了她探索如何收整、分類、保存玩具,往更深一層來說,他們剝奪了小侄女與世界的深層連接,她的感受、感知並沒有得到探索和開發,因此遲疑而呆滯。

當所有關係與她都只剩表層關係的時候,她的世界就是零亂的碎片。

她無法整合內在,也無法與外界建立良好的關係,只能漸漸變成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從別人的表情、言語、回應裡找到自己的價值,與別人有一點點的連接。

悲劇的是,這樣的連接多半短暫又片面。


如果一個人花了半生走出這個坑,回首來路,終必要找一個人為此負責——“溺愛”橫空出世,併成了背鍋俠。

父母不會承認自己不愛孩子和不懂得愛孩子,美化成“溺愛”,至少還有個“愛”。

我們需要的是勇敢地掀開溺“愛”的面紗,告訴他:
不,那不是愛。

父母們也醒一醒,不要說避免“溺愛”,你需要的是學會真正地去“愛”。

真正的愛,再多也不會愛壞孩子,只會營養、潤澤孩子。

而非愛,像加水的飲料,喝了後患無窮。


善善的家


把孩子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她(或他)本身就具備了愛的能力。

父母需要做的是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愛,讓愛的能量在親子間流淌起來。

父母溺愛孩子並不是孩子缺愛,是父母缺愛。

因為自己缺愛以為孩子也匱乏,於是透支自己勉為其難。

殊不知,自己給予孩子的給孩子造成負擔,而自己卻越來越匱乏了。因此,陷入惡性循環中,導致孩子不堪壓力,可能就引發親子矛盾。

其實,只要家裡每個人都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家庭的愛的氛圍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大眼心語


那麼我們如何愛孩子,才能避免產生溺愛呢?

1. 不要特殊待遇,不要給孩子特殊的待遇,好東西都給孩子留著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在家的的地位很高。現在很多孩子吃飯的時候,都是家長追著孩子餵飯。

2. 不要過分注意孩子,很多父母都習慣以孩子為中心,都圍著孩子轉。對孩子過分注意,會讓孩子產生驕傲的心理。

3. 不要輕易滿足孩子,也不要有求必應。對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慮,不能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總是害怕孩子哭鬧所以對孩子百依百順。這樣的孩子必然不懂珍惜,不會體貼他人,並且豪無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4. 不包辦代替,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做不好事情,都幫孩子做了,導致孩子三四歲還要父母餵飯,穿衣,五六歲還不會做簡單的家務。這樣的孩子不會勤勞善良,也缺少同情心。

5. 不要過分保護孩子,孩子不是天生膽小,往往是家長擔憂,導致了孩子逐漸膽小。家長只要確保孩子安全和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就可以了,不必要過分擔憂。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像一張白紙,你孩子現在的樣子就是你造成的。


語文閱讀理解提分公式


如何愛孩子,才能避免 溺愛呢?以下行之有效的懲戒手段,你必須要知道

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一旦形成,將會成為一種頑固習慣,進而影響他看待世界的視角,以及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如果他在童年時期形成的錯誤看法沒有得到矯正,那麼他長大後的行為模式將很難改變,所以對兒童的教育應該及早進行。

——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

而如何用行之有效的懲戒手段,來調整孩子錯誤的行為模式呢?需要做到以下三大點:

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意味著讓孩子體驗事情的自然後果,讓孩子做自己行為的主人。方法包括:


● 1.自然後果

利用自然結果讓孩子體驗自己行為的後果,我們就給孩子提供了一個真實和誠實的學習機會。——《孩子:挑戰》

所謂自然後果,就是你允許孩子去面對的結果。

讓孩子體驗自己行為的後果,併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才會管理好自己的行為。

比如說:

孩子發脾氣時,故意把杯子裡的水倒灑了。在疏導完孩子的情緒後,我們需要帶著孩子,一起完成清理積水的工作。

讓孩子為自己灑水的行為負責,這樣他才會知道——生氣時不能灑水,灑水後要自己清理。

聰明的父母會讓孩子經歷“安全的苦難”,就是讓孩子承受適合他年齡的後果。

——《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


● 2.二選一

可以給孩子在規則內提供可選擇的機會,會讓孩子認為,我也有話語權,我也可以自己做決定。

比如說:

孩子在家裡面玩投籃的遊戲,但這有可能會打碎家裡的物品,違反了家裡的規則。

可以攔下孩子並對孩子說:我們的規則是,在家不能玩投籃的遊戲,請問你選擇到公園投籃,還是玩其他的玩具,比如樂高?

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

a.我可以用合適的方式,來完成此刻我正在進行的活動。(到公園投籃)

b.我也可以選擇玩其他的玩具。(家裡的規則,大家一起遵守。)


● 3.放手讓孩子嘗試

放手讓孩子嘗試,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代替孩子完成孩子的事情,實際上是在滿足我們成人的價值感,通過孩子的“無能”襯托成人的“價值”。

比如說:

幼兒園裡,經常遇到孩子說:我還小,我不會做。更換衣服時說:我還小,我不會脫。剪紙時說:我還小,我不會剪。


這會剝奪孩子無限的可能性——孩子以自己“小”自居,他就會拒絕成長,而經常說:我不會做,則會讓孩子拒絕嘗試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會讓孩子不斷內化,“我很無能”這個標籤。


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而當我們嘗試放手讓孩子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時,可以嘗試把每一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比如說:

引導孩子自己脫衣服時,可以說:請把衣服往上拉,先抽出一個手,那抽出另外一個手,然後是頭,你看,你能自己脫衣服啦。

引導孩子每一步該怎麼做,孩子才更願意去做這件事情。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絕不能替他做。一個“事事依賴”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個性格專橫的孩子,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就會成為沒有責任心的人。

——《育兒術入門》

二、成為家庭中的一員

● 1.掌控環境。

我們無法控制孩子的行為,但我們可以控制孩子周圍的環境,也就是我們的家。讓孩子成為家庭中的一員,從準備環境開始。


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控制家庭環境:

  • a.通過更改家的佈局來讓孩子能自由的活動。

傢俱的高度以孩子的高度為主,方便孩子能自主使用家裡的設備,比如說:兒童書櫃,玩具箱(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調整衣櫃的高度(讓孩子能自主整理衣服)等。


  • b.通過設置某些障礙,來限制孩子接觸可能引起哭鬧的物品。

如果孩子一直都想要某樣物品,而我們又不想給的話,那就需要藏起來了。否則會引起孩子哭鬧的情緒。


● 2.培訓時間。

我們需要花點時間,來教導孩子如何做家務。可以設定某個專門的培訓時間,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這能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責任感和獨立意識。我們也能省心不少。


● 3.做家務。

允許孩子幫忙做家務,選擇一項與孩子的年齡相匹配的任務,然後制定一個計劃,讓孩子承擔家務的責任,成為家庭成員中的一員。

需要注意的是,切忌用金錢來換取孩子的勞動成果。當孩子做完本該自己完成的任務,就能得到一定數額的金錢,長此以往,孩子會逐漸認為,做家務不是我的責任,而是有附加條件的——想讓我做家務,必須付錢。這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 4.家庭會議。

當孩子滿4歲後,可以考慮設定某個專門的時間,一起召開家庭會議。

會議內容可以是制定或調整家裡的規則,家庭成員的家務分配,情緒調整方案,或是近期出遊計劃等。

這樣的方式能鍛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增強孩子的責任感。

總之,孩子善於做決定的能力,是從練習做決定中學會的,而不是從聽話中學會的,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承擔起創造更美好的世界的責任,那我們首先應該賦予他們責任。

——奧菲·康恩《“小皇帝”的神話》

三、設立界限

● 1.身心靈時間

在設立界限之前,我們首先要保證與孩子的身心靈時間。

這與書籍《愛的五種語言》中“精心的時刻”本質一樣。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黃維仁博士曾說:只有我們學會理解對方愛的語言,我們才能智慧的往對方的情感賬戶裡存款,對方才會有“被愛”的感受。

查普曼博士發現,人們基本上有五種愛的語言 :肯定的言辭,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


而“精心的時刻”指的是:
兩人同心一起做些什麼,並且並且給予對方全部的注意力,所參與的那項活動其實也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花時間關注對方的情感,而活動只是創造那種同在一起的感覺的載體。


也就是說,父母安排一段只屬於自己與孩子之間的單獨相處時間,全身心的投入與孩子的活動中,做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同時保證這個時間段不受任何外界干擾。


這樣的方式能增強孩子的歸屬感和地位感,而也只有我們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專注的陪伴和關注以後,拒絕孩子無理要求時,才更有底氣。


● 2.避免過度關注

孩子從小就必須能夠尊重父母、手足,朋友的界限。

原因在於:

學習尊重界限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為自己負責;

注意別人的界限,可以幫助孩子去愛別人。

——《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

孩子有時候會尋求大人的過度關注。


比如說孩子在公園裡玩盪鞦韆玩得好好的,當看到媽媽跟別人聊天時,馬上走到媽媽跟前,一會說要喝水,一會說要擦汗,一會說要回家,就是要不斷打擾媽媽跟朋友的聊天。


這時候與孩子設立界限頗為重要。孩子需要學會接納別人的拒絕,學會獨自玩耍。如果想要父母全身心的陪伴,可以選擇在身心靈的時間來完成,但此刻父母需要獨立的空間與朋友交談,避免給予孩子過多關注。

總結


由於父母溺愛的教養方式,無法持續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這讓孩子把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產生唯我獨尊的心理。


而《正面管教魔法書》從孩子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心理出發,分析孩子被寵壞的原因,並從中得出32條簡單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能很好地引導孩子的自私心理。


在孩子的自私心理慢慢消失的同時,他也將理所當然的獲得生命所能給予他的最美好的事物,即有機會成為最好的自己。

——《正面管教魔法書》

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通過正面管教的方式,持續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引導孩子成為他自己。

一點願景

你還有哪些育兒困惑呢?

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願每個孩子都擁有五彩繽紛的童年,

願每個生命都能被愛所照亮。

我是資深幼教,育兒問答達人,正面管教,愛和自由追隨者,關注@謎婷幼教小課堂,一起用愛感化熊孩子

參考書籍:

《正面管教魔法書》;艾米·麥克瑞迪


謎婷幼教小課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旦父母對孩子採取溺愛、遷就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放到比父母還高的位置上,包辦孩子的一切,孩子就會變得依賴且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孩子往往軟弱,也不會過多地考慮別人的感受,這不得不說真是父母的教育失當呀!

  1、不要特殊待遇

  如果什麼時候都給孩子特殊照顧,有什麼好東西都給孩子留著,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在家地位高人一等,這樣孩子就會自感特殊,習慣於高高在上,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關心他人。

  2、不過分注意孩子

  很多家庭都習慣以孩子為中心,家裡的事物安排都圍繞著孩子,當親戚好友來訪,也常常圍著孩子逗他玩。對孩子過於注意,孩子便會容易驕傲。因此,他會覺得自己是家裡的中心,而且人人都喜歡自己。


  3、不要輕易滿足孩子,更不要有求必應

  對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慮,不能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總是害怕孩子哭鬧,因此就對孩子百依百順。容易被滿足的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生活、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新聞裡面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4、不包辦代替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做不好事情,於是任何事情都代替孩子做,結果導致孩子三四歲了還要父母餵飯、穿衣,五六歲了還不會做簡單的家務。這樣孩子就不會變得勤勞、善良,也缺少同情心和上進心。

  5、不要過分保護孩子

  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就膽小的,往往是父母對孩子過分地擔憂而導致孩子膽子越來越小。如果父母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少一些擔憂,多一些鼓勵,在摔跤後不大驚小怪,而是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孩子就不會變得懦弱膽怯。

  6、不剝奪獨立

  沒有父母的陪伴,就不讓孩子走出家門和別的小朋友玩,孩子一脫離自己的視線父母就變得十分緊張,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孩子無異於被剝奪了獨立性,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擔心無能、喪失自信。

  7、不當面袒護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在外面和別的小朋友有了爭執,總是有父母偏向、保護自己的孩子,而不管孩子是否有錯誤。有的家庭裡,孩子受懲罰時總有爺爺奶奶出來替孩子說好話,時間長了,孩子就把家裡管教較松的那個人當做自己的“保護傘”,結果不僅使孩子性格扭曲,是非觀點混淆,甚至還影響到家庭的和睦。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以上七點,那麼對孩子的愛就能遠離溺愛,讓孩子健康成長。


小太陽兒童健康


就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吧,我表弟從小被家人寵愛她父母以及爺爺奶奶,過度的寵愛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的不知道滿足。明年六月份參加高考,前段時間突然說不上學了,家人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已經奔潰了。過度的寵愛讓孩子和同齡的人相比太過於幼稚天真,他父母找老師和同學勸說最終還是不聽,現在後悔的說千萬不能溺愛孩子,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孩子從小模仿能力很強,家長一定要親自帶孩子,該寵的時候要寵,該管的時候要管。一定要有一個限度,不要讓孩子騎在你頭上。孩子小的時候你覺得沒什麼等他大了所有被溺愛的後果都表現出來了,你到時候哭都來不及。學壞容易學好難,父母管教孩子一定要有自己堅定的立場。不知道這一現象是不是社會風氣,有時候溺愛孩子在有些家長眼裡還要攀比,真的是不能理解


安得偉


關於怎樣愛孩子才能避免溺愛?這個問題前蘇聯作家高爾基這樣說過“愛孩子那是連母雞都能做的事情!”但是“真愛”“愛的恰當”卻不是這麼容易的事。 現在太多的家庭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萬般寵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由於父母溺愛反而養成了不孝子的事件!那麼怎樣愛孩子才是真正的愛? 首先,我們從小培養孩子懂感恩!在生活中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參與父母工作,教育他在勞動中找到樂趣的同時也讓他體會父母的艱辛、生活的不易,從而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其次,教孩子學會分享!有些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喜歡,全部給他好了!比如這個菜孩子喜歡吃就讓他一個人吃好了!久而久之他習以為常,這樣的話很容易養成自私的性格!家長要想辦法讓他將喜歡的東西分享出去,並且要他有成就感----因為他的分享讓更多的人快樂!孩子會樂意的! 所謂“做事先做人”,家長應先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了!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就看家長怎樣在上面塗塗畫畫!最後祝福全天下的孩子都健康成長!


金海1788


作為兩大孩子父親,再從教育學角度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更簡單易懂些。

孩子作為父母愛的結晶,作為家族基因和生命傳遞的因子,父母及親友長輩都會注入很多的感情因素在其身上,產生溺愛也就難免了。

究其原因無非是把孩子當成了私有財產來對待,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社會屬性:他要獨立成長,靠自己生存,進而為人類社會作出貢獻。因為出發點不一樣,愛的路徑和教育的方式就不同。

大家可以仔細琢磨下,一件公用的東西和一家自己私有的物品,你會更愛惜哪個?私有寶貝,有點磕磕碰碰都會百倍心疼,公共物品有個損傷磕碰,恐怕沒幾個人會著急上心。放到孩子身上就是這樣。現在明白為何會有那麼多孩子會被親生父母,爺爺奶奶溺愛了吧😊

怎麼避免?找到根源,對症下藥,就很簡單!

首先,樹立社會化的教育觀。想要孩子成為偉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最次成為無害社會的人,各位父母必須明白,孩子是社會的一部分,他們必將主導社會,創造社會,你越強調孩子的社會屬性和社會任務,你的教育觀就越實用,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會更有益於社會,越有作為!看看偉人的父母從小叫孩子什麼?孫中山治病救人,革命救國,周總理,為國家崛起!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給孩子與其年齡適當的愛。襁褓中,溫暖安全。兒童要安全呵護,規則引導,習慣養成,少年要努力嘗試,不怕挫敗,朝氣向上心態意志等,總之,切忌越俎代庖,萬事無私奉獻!

最後,父母家長們必須明白真愛和寵愛。真愛可以讓孩子接受風吹雨打,寵愛是天天躲在溫室天堂,你愛的越糊塗,孩子就長的越糊塗!

時間有限不展開說了,謝謝大家閱讀,願與大家共勉,歡迎私信或評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