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家长溺爱孩子?

池璐


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如果是种庄稼,用一年的时间就有收获,种一颗树,十年也可成材,如果要想培养一个人,就要从他的一辈子去考虑。当今社会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是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对象。当然,孩子都是从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父母有权利去无比的疼爱他,可孩子却不是父母的宠物,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也是一个人,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独立的个体,将来终究要离开父母独自面对社会的。所以我们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一辈子去考虑,去给与孩子大爱而不是日常娇生惯养的溺爱。一颗树需要忍庝剪掉无用的旁枝才能长得直长得高,一根小草只有长在没有任何庇荫下的旷野独自迎接曰晒雨淋风吹雨打才会变得粗壮,而孩子只有从小去掉他不好的坏习惯,引导他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然后放手让他自已去品尝这条路上的各种酸甜苦辣,去迎接这条路上的无数艰难险阻,才会成为有用之材。


知足常乐1284922


首先,大家都知道溺爱孩子是不好的行为。随手一搜索,就能看到对溺爱的解释:“过于宠爱,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溺爱,让这个世界产生了熊孩子。而让现在的家长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的,是界限。就像“孩子可以吃糖,但是吃多少算多”一样,每个家里都有不同的规定。育儿,相对来说也是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特色和风格,是一件相对来说个性化的事,无法要求每个家里都一样,只要遵守一些育儿的大原则,孩子就能健康成长,至于细节,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针对“避免溺爱”要遵守的大原则或界限,可以说是这几个:让孩子独立做主、尊重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一,让孩子独立做主。被溺爱的孩子没有分寸感,觉得自己提的任何要求都要实现。对于一些过分的要求,如果实现不了,就撒泼打滚,导致孩子成为了“熊孩子”。帮助孩子实现愿望、避免孩子失望,是做家长的本能,因为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但要分清孩子的要求是欲望还是需要。如果是欲望,就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要求。

第二,尊重孩子。有的家长平时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填平对孩子的愧疚,就答应孩子的很多要求,尤其是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无限制的“虚假满足”。

谈到尊重孩子,就不得不谈尊重他人。有的家长只考虑到孩子的利益,而不去考虑他人的利益,因此纵容孩子,甚至让他人承担损失,比如允许孩子不经同意触碰他人物品、公共场合喧哗奔跑,这些经常被他人批判的行为,与家长本身的素质密切相关。

网络上有人说“保护自己,拒绝生孩子”或者拒绝婚姻之类的,在很多人眼里,孩子就等同于熊孩子,这个弱势群体没办法为自己发声,少数人的问题就变成整个阶层的问题。让坐飞机或者坐火车的年轻人,一看到旁边的座位有孩子就紧张:“天啊,我这趟旅途应该很不顺利”。

家长首先要遵守公众的基本要求,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而给孩子特殊的理由。这对孩子一点好处也没有。

另外,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对于陌生人,如果他教养好或者心情好,可以包容孩子的小问题,但陌生人也完全可以不包容,这是他的权利。

第三,允许孩子犯错。溺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长有时候不信任孩子,不相信孩子能够做好,所以包办代办。理由是:“他还是个孩子、那么小”。殊不知,信任的力量能帮助孩子成长,当孩子感受到信任,他就愿意去尝试,一次成功就能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孩子独立、自信的必不可少的经历。

减少溺爱,让世界少点熊孩子吧。


Annie妈妈育儿


武志红老师在《圆桌派》里的讨论:溺爱是中国父母发明的一个谎言。


确定,溺爱是个伪命题。

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溺爱是什么鬼?

溺爱其实披着爱的外衣,行纵容、是非不分、控制、自我满足之事。

比如,我哥嫂带6岁侄女的回来看父母,唯一的晚辈嘛,天真、活泼、趣致,大家都陪她玩得不亦乐乎。

吃饭了,外公给她开电视,外婆喂一口汤,妈妈喂一口饭……不亦乐乎。

开心大半天,天黑了,不管客厅铺了一地玩具,我哥嫂抱起她就出门回家。

嫂子说:麻烦你们给宝宝收一下玩具啊。

我父母直说,走吧走吧,没事,小姑会给你收拾。

侄女大声地:小姑,你给我收拾好点,别弄坏了!

我????

6岁的小朋友发现所有人转着自己转,饭来张口,玩好就走,那她还能做什么?

发号施令。

甚至她发现当自己发号施令大人们还很高兴,还会夸她,她的世界会怎样?

她的世界乱了,原来我什么都不做,只要说说话就可以了。

这是爱吗?

大人认为的罢了,其实是控制、纵容、大人们满足自我付出的载体。

他们剥夺了小侄女享受吃饭的过程,剥夺了她探索如何收整、分类、保存玩具,往更深一层来说,他们剥夺了小侄女与世界的深层连接,她的感受、感知并没有得到探索和开发,因此迟疑而呆滞。

当所有关系与她都只剩表层关系的时候,她的世界就是零乱的碎片。

她无法整合内在,也无法与外界建立良好的关系,只能渐渐变成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从别人的表情、言语、回应里找到自己的价值,与别人有一点点的连接。

悲剧的是,这样的连接多半短暂又片面。


如果一个人花了半生走出这个坑,回首来路,终必要找一个人为此负责——“溺爱”横空出世,并成了背锅侠。

父母不会承认自己不爱孩子和不懂得爱孩子,美化成“溺爱”,至少还有个“爱”。

我们需要的是勇敢地掀开溺“爱”的面纱,告诉他:
不,那不是爱。

父母们也醒一醒,不要说避免“溺爱”,你需要的是学会真正地去“爱”。

真正的爱,再多也不会爱坏孩子,只会营养、润泽孩子。

而非爱,像加水的饮料,喝了后患无穷。


善善的家


把孩子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她(或他)本身就具备了爱的能力。

父母需要做的是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爱,让爱的能量在亲子间流淌起来。

父母溺爱孩子并不是孩子缺爱,是父母缺爱。

因为自己缺爱以为孩子也匮乏,于是透支自己勉为其难。

殊不知,自己给予孩子的给孩子造成负担,而自己却越来越匮乏了。因此,陷入恶性循环中,导致孩子不堪压力,可能就引发亲子矛盾。

其实,只要家里每个人都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家庭的爱的氛围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大眼心语


那么我们如何爱孩子,才能避免产生溺爱呢?

1. 不要特殊待遇,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待遇,好东西都给孩子留着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家的的地位很高。现在很多孩子吃饭的时候,都是家长追着孩子喂饭。

2. 不要过分注意孩子,很多父母都习惯以孩子为中心,都围着孩子转。对孩子过分注意,会让孩子产生骄傲的心理。

3. 不要轻易满足孩子,也不要有求必应。对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虑,不能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哭闹所以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样的孩子必然不懂珍惜,不会体贴他人,并且豪无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4. 不包办代替,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都帮孩子做了,导致孩子三四岁还要父母喂饭,穿衣,五六岁还不会做简单的家务。这样的孩子不会勤劳善良,也缺少同情心。

5. 不要过分保护孩子,孩子不是天生胆小,往往是家长担忧,导致了孩子逐渐胆小。家长只要确保孩子安全和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就可以了,不必要过分担忧。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你孩子现在的样子就是你造成的。


语文阅读理解提分公式


如何爱孩子,才能避免 溺爱呢?以下行之有效的惩戒手段,你必须要知道

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将会成为一种顽固习惯,进而影响他看待世界的视角,以及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如果他在童年时期形成的错误看法没有得到矫正,那么他长大后的行为模式将很难改变,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应该及早进行。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

而如何用行之有效的惩戒手段,来调整孩子错误的行为模式呢?需要做到以下三大点:

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意味着让孩子体验事情的自然后果,让孩子做自己行为的主人。方法包括:


● 1.自然后果

利用自然结果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我们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孩子:挑战》

所谓自然后果,就是你允许孩子去面对的结果。

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才会管理好自己的行为。

比如说:

孩子发脾气时,故意把杯子里的水倒洒了。在疏导完孩子的情绪后,我们需要带着孩子,一起完成清理积水的工作。

让孩子为自己洒水的行为负责,这样他才会知道——生气时不能洒水,洒水后要自己清理。

聪明的父母会让孩子经历“安全的苦难”,就是让孩子承受适合他年龄的后果。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


● 2.二选一

可以给孩子在规则内提供可选择的机会,会让孩子认为,我也有话语权,我也可以自己做决定。

比如说:

孩子在家里面玩投篮的游戏,但这有可能会打碎家里的物品,违反了家里的规则。

可以拦下孩子并对孩子说:我们的规则是,在家不能玩投篮的游戏,请问你选择到公园投篮,还是玩其他的玩具,比如乐高?

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感受到:

a.我可以用合适的方式,来完成此刻我正在进行的活动。(到公园投篮)

b.我也可以选择玩其他的玩具。(家里的规则,大家一起遵守。)


● 3.放手让孩子尝试

放手让孩子尝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代替孩子完成孩子的事情,实际上是在满足我们成人的价值感,通过孩子的“无能”衬托成人的“价值”。

比如说:

幼儿园里,经常遇到孩子说:我还小,我不会做。更换衣服时说:我还小,我不会脱。剪纸时说:我还小,我不会剪。


这会剥夺孩子无限的可能性——孩子以自己“小”自居,他就会拒绝成长,而经常说:我不会做,则会让孩子拒绝尝试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会让孩子不断内化,“我很无能”这个标签。


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当我们尝试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时,可以尝试把每一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比如说:

引导孩子自己脱衣服时,可以说:请把衣服往上拉,先抽出一个手,那抽出另外一个手,然后是头,你看,你能自己脱衣服啦。

引导孩子每一步该怎么做,孩子才更愿意去做这件事情。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绝不能替他做。一个“事事依赖”的孩子,往往也是一个性格专横的孩子,如果我们不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他就会成为没有责任心的人。

——《育儿术入门》

二、成为家庭中的一员

● 1.掌控环境。

我们无法控制孩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控制孩子周围的环境,也就是我们的家。让孩子成为家庭中的一员,从准备环境开始。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控制家庭环境:

  • a.通过更改家的布局来让孩子能自由的活动。

家具的高度以孩子的高度为主,方便孩子能自主使用家里的设备,比如说:儿童书柜,玩具箱(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调整衣柜的高度(让孩子能自主整理衣服)等。


  • b.通过设置某些障碍,来限制孩子接触可能引起哭闹的物品。

如果孩子一直都想要某样物品,而我们又不想给的话,那就需要藏起来了。否则会引起孩子哭闹的情绪。


● 2.培训时间。

我们需要花点时间,来教导孩子如何做家务。可以设定某个专门的培训时间,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

这能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责任感和独立意识。我们也能省心不少。


● 3.做家务。

允许孩子帮忙做家务,选择一项与孩子的年龄相匹配的任务,然后制定一个计划,让孩子承担家务的责任,成为家庭成员中的一员。

需要注意的是,切忌用金钱来换取孩子的劳动成果。当孩子做完本该自己完成的任务,就能得到一定数额的金钱,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认为,做家务不是我的责任,而是有附加条件的——想让我做家务,必须付钱。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 4.家庭会议。

当孩子满4岁后,可以考虑设定某个专门的时间,一起召开家庭会议。

会议内容可以是制定或调整家里的规则,家庭成员的家务分配,情绪调整方案,或是近期出游计划等。

这样的方式能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总之,孩子善于做决定的能力,是从练习做决定中学会的,而不是从听话中学会的,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承担起创造更美好的世界的责任,那我们首先应该赋予他们责任。

——奥菲·康恩《“小皇帝”的神话》

三、设立界限

● 1.身心灵时间

在设立界限之前,我们首先要保证与孩子的身心灵时间。

这与书籍《爱的五种语言》中“精心的时刻”本质一样。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黄维仁博士曾说:只有我们学会理解对方爱的语言,我们才能智慧的往对方的情感账户里存款,对方才会有“被爱”的感受。

查普曼博士发现,人们基本上有五种爱的语言 :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而“精心的时刻”指的是:
两人同心一起做些什么,并且并且给予对方全部的注意力,所参与的那项活动其实也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花时间关注对方的情感,而活动只是创造那种同在一起的感觉的载体。


也就是说,父母安排一段只属于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单独相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与孩子的活动中,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同时保证这个时间段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这样的方式能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和地位感,而也只有我们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专注的陪伴和关注以后,拒绝孩子无理要求时,才更有底气。


● 2.避免过度关注

孩子从小就必须能够尊重父母、手足,朋友的界限。

原因在于:

学习尊重界限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为自己负责;

注意别人的界限,可以帮助孩子去爱别人。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

孩子有时候会寻求大人的过度关注。


比如说孩子在公园里玩荡秋千玩得好好的,当看到妈妈跟别人聊天时,马上走到妈妈跟前,一会说要喝水,一会说要擦汗,一会说要回家,就是要不断打扰妈妈跟朋友的聊天。


这时候与孩子设立界限颇为重要。孩子需要学会接纳别人的拒绝,学会独自玩耍。如果想要父母全身心的陪伴,可以选择在身心灵的时间来完成,但此刻父母需要独立的空间与朋友交谈,避免给予孩子过多关注。

总结


由于父母溺爱的教养方式,无法持续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这让孩子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


而《正面管教魔法书》从孩子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的心理出发,分析孩子被宠坏的原因,并从中得出32条简单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能很好地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


在孩子的自私心理慢慢消失的同时,他也将理所当然的获得生命所能给予他的最美好的事物,即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正面管教魔法书》

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通过正面管教的方式,持续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引导孩子成为他自己。

一点愿景

你还有哪些育儿困惑呢?

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五彩缤纷的童年,

愿每个生命都能被爱所照亮。

我是资深幼教,育儿问答达人,正面管教,爱和自由追随者,关注@谜婷幼教小课堂,一起用爱感化熊孩子

参考书籍:

《正面管教魔法书》;艾米·麦克瑞迪


谜婷幼教小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旦父母对孩子采取溺爱、迁就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放到比父母还高的位置上,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就会变得依赖且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往往软弱,也不会过多地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不得不说真是父母的教育失当呀!

  1、不要特殊待遇

  如果什么时候都给孩子特殊照顾,有什么好东西都给孩子留着,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家地位高人一等,这样孩子就会自感特殊,习惯于高高在上,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关心他人。

  2、不过分注意孩子

  很多家庭都习惯以孩子为中心,家里的事物安排都围绕着孩子,当亲戚好友来访,也常常围着孩子逗他玩。对孩子过于注意,孩子便会容易骄傲。因此,他会觉得自己是家里的中心,而且人人都喜欢自己。


  3、不要轻易满足孩子,更不要有求必应

  对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虑,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哭闹,因此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容易被满足的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生活、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新闻里面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4、不包办代替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于是任何事情都代替孩子做,结果导致孩子三四岁了还要父母喂饭、穿衣,五六岁了还不会做简单的家务。这样孩子就不会变得勤劳、善良,也缺少同情心和上进心。

  5、不要过分保护孩子

  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胆小的,往往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地担忧而导致孩子胆子越来越小。如果父母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少一些担忧,多一些鼓励,在摔跤后不大惊小怪,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就不会变得懦弱胆怯。

  6、不剥夺独立

  没有父母的陪伴,就不让孩子走出家门和别的小朋友玩,孩子一脱离自己的视线父母就变得十分紧张,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无异于被剥夺了独立性,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担心无能、丧失自信。

  7、不当面袒护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有了争执,总是有父母偏向、保护自己的孩子,而不管孩子是否有错误。有的家庭里,孩子受惩罚时总有爷爷奶奶出来替孩子说好话,时间长了,孩子就把家里管教较松的那个人当做自己的“保护伞”,结果不仅使孩子性格扭曲,是非观点混淆,甚至还影响到家庭的和睦。

  如果父母能够做到以上七点,那么对孩子的爱就能远离溺爱,让孩子健康成长。


小太阳儿童健康


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吧,我表弟从小被家人宠爱她父母以及爷爷奶奶,过度的宠爱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的不知道满足。明年六月份参加高考,前段时间突然说不上学了,家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已经奔溃了。过度的宠爱让孩子和同龄的人相比太过于幼稚天真,他父母找老师和同学劝说最终还是不听,现在后悔的说千万不能溺爱孩子,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孩子从小模仿能力很强,家长一定要亲自带孩子,该宠的时候要宠,该管的时候要管。一定要有一个限度,不要让孩子骑在你头上。孩子小的时候你觉得没什么等他大了所有被溺爱的后果都表现出来了,你到时候哭都来不及。学坏容易学好难,父母管教孩子一定要有自己坚定的立场。不知道这一现象是不是社会风气,有时候溺爱孩子在有些家长眼里还要攀比,真的是不能理解


安得伟


关于怎样爱孩子才能避免溺爱?这个问题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这样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能做的事情!”但是“真爱”“爱的恰当”却不是这么容易的事。 现在太多的家庭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万般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也不知道看了多少由于父母溺爱反而养成了不孝子的事件!那么怎样爱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首先,我们从小培养孩子懂感恩!在生活中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参与父母工作,教育他在劳动中找到乐趣的同时也让他体会父母的艰辛、生活的不易,从而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其次,教孩子学会分享!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喜欢,全部给他好了!比如这个菜孩子喜欢吃就让他一个人吃好了!久而久之他习以为常,这样的话很容易养成自私的性格!家长要想办法让他将喜欢的东西分享出去,并且要他有成就感----因为他的分享让更多的人快乐!孩子会乐意的! 所谓“做事先做人”,家长应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了!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就看家长怎样在上面涂涂画画!最后祝福全天下的孩子都健康成长!


金海1788


作为两大孩子父亲,再从教育学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更简单易懂些。

孩子作为父母爱的结晶,作为家族基因和生命传递的因子,父母及亲友长辈都会注入很多的感情因素在其身上,产生溺爱也就难免了。

究其原因无非是把孩子当成了私有财产来对待,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社会属性:他要独立成长,靠自己生存,进而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因为出发点不一样,爱的路径和教育的方式就不同。

大家可以仔细琢磨下,一件公用的东西和一家自己私有的物品,你会更爱惜哪个?私有宝贝,有点磕磕碰碰都会百倍心疼,公共物品有个损伤磕碰,恐怕没几个人会着急上心。放到孩子身上就是这样。现在明白为何会有那么多孩子会被亲生父母,爷爷奶奶溺爱了吧😊

怎么避免?找到根源,对症下药,就很简单!

首先,树立社会化的教育观。想要孩子成为伟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最次成为无害社会的人,各位父母必须明白,孩子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必将主导社会,创造社会,你越强调孩子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任务,你的教育观就越实用,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会更有益于社会,越有作为!看看伟人的父母从小叫孩子什么?孙中山治病救人,革命救国,周总理,为国家崛起!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给孩子与其年龄适当的爱。襁褓中,温暖安全。儿童要安全呵护,规则引导,习惯养成,少年要努力尝试,不怕挫败,朝气向上心态意志等,总之,切忌越俎代庖,万事无私奉献!

最后,父母家长们必须明白真爱和宠爱。真爱可以让孩子接受风吹雨打,宠爱是天天躲在温室天堂,你爱的越糊涂,孩子就长的越糊涂!

时间有限不展开说了,谢谢大家阅读,愿与大家共勉,欢迎私信或评论!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