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實體書店培養“直播帶貨”“私域流量”新技能

  新華社上海4月5日電(記者杜康 胡潔菲)進入4月,實體書店銷售逐漸回暖,人流逐漸恢復。但“直播帶貨”“私域流量”等新技能也保留了下來。

  疫情以來,“宅”字形容了多數人的生活狀態,不少實體商鋪經營困難,對於近幾年一直受電商影響的實體書店來說,更是雪上加霜。衝擊之下,一些書店面臨倒閉,一些仍在默默堅守。同時,也有越來越多書店人意識到,要“求變”。

  3月9日,單向街書店、南京先鋒書店、杭州曉風書屋等幾家書店,與直播帶貨網紅髮起“保衛獨立書店”直播計劃。事實上,“直播帶貨”已經成為很多書店的選擇。

  在電商直播區,可以看到眾多書店各類主題的書籍推介。如關於敦煌科普繪本的“帶孩子足不出戶遊敦煌”、迪士尼系列童話的“童趣經典 帶娃不愁”、科幻主題的“未來世界的人類危機”、聚焦理財的“做疫情期間的守財奴”等。以上海鍾書閣為例,據介紹,截至3月底,其各門店做了20多場直播,超過5萬人觀看。

  然而關於直播效果,評述不一。瀋陽“離河書店”老闆在豆瓣上稱“效果出奇的好!我的書店可以活下去了!”上海鍾書閣總經理朱兵則表示,直播的轉化率並不高。

  朱兵介紹,與電商相比,實體書店在價格上始終處於劣勢。“可以這麼講,我們即使再低的折扣,還是比線上貴。由於租金、人力等成本,我們做不到電商一樣的低價。書店買書更多是一種情懷。”朱兵說,“讀者到了店裡,覺得這兒不錯,願意買本書,是願意支持書店生存下去。可能讀者看中了三本書,只在店裡買一本書,這樣已經不錯了。”

  不能拼價格,而是要打情懷牌,因此除了“直播帶貨”之外,“私域流量”如今成為行業內探討的話題,如何建立與“一小撮人”的情感鏈接?“要維護好社群”“賣貨不能一排一排賣,每個產品都得飽含深情。雖然很麻煩,但是很有效。”有店主說。

  不同於一般的書店先開店再運營粉絲社群,“鯨字號”是先期積累了大量粉絲才決定開實體店。“我們既是插畫主題書店,也是雜貨鋪”,“鯨字號”負責人張曄介紹,此前“鯨字號”已有大量合作的插畫師,定期出版插畫類書籍、藝術類報紙,在店內展示、銷售,同時售賣相關文創產品。張曄認為,實體書店要有書籍售賣本身不掙錢的自覺,積極通過電商等其他渠道保持經營正常運轉。

  位於上海黃浦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書店“神獸之間”明確表示“不做童書”,且“不靠賣書掙錢”。“童書銷售對於很多書店來說,貢獻了重要利潤,但可能會讓我們的目標讀者覺得,書店不夠酷。”這家書店並不靠路邊,創始人蔣巍介紹,其主要為周邊兩三公里範圍內的白領提供服務。“我們針對經濟、歷史、生物、心理學等領域,開出‘進階書單’。希望通過好書單獲得口碑。”蔣巍介紹,書店提供借閱服務,且書籍售價與電商渠道等同。

  不同於專業特色書店,在朱兵看來,“圖書+”並不是實體書店經營的最好方式。朱兵介紹,目前與街道、學校、公司合作做文化配送,2019年共舉辦了150場線下活動。這些“場外銷售”在疫情期間,也支撐了書店的銷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