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确诊病例零新增”“方舱医院宣布休舱”“研发疫苗预计将于四月中旬进入临床试验”……一个个好消息传来,鼓舞人心、让人感动。这些抗疫成果的取得并不容易,背后是无数医务人员、警察、社会工作者以及志愿者们众志成城、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是他们在逆行的路上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这样的特殊时期、这样的一群逆行者和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使命担当、勇敢无畏的精神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岁月长河中绝非首次,中国人为防治传染病所做出的努力贡献,曾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联合摄制的五集纪录片《战“疫”》近期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首播,通过回顾鼠疫、天花、疟疾、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这五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中国的防治历程,充分展现以伍连德、齐长庆、苏德隆、顾方舟、屠呦呦等人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为人类健康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在传染病防控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在真实与生动中,记录抗疫“中国时刻”

两张泛黄的老照片,跨越20年进行对比,它记录的不仅是任屯村20年来人们身体素质、精神面貌、生产生活水平的变化,更折射出上海市郊区青浦县为防治血吸虫病所作出的艰辛努力。改良治疗方案、研发特效药物、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新沟填旧沟、修砌河岸……一项项防治血吸虫病的得力举措通过照片、影像资料向观众铺陈开来。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战“疫”》的出发点在于记录回顾历史上那些真实感人的“中国抗疫时刻”,于是观众在节目中就可以看到:在疫情可能蔓延扩散的紧要关头,面对法国医师梅尼的质疑和争权夺利,伍连德要求对哈尔滨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时的果敢和坚毅;为了彻底消灭天花病毒,齐长庆悉心钻研,经过十代减毒,研制出世界上免疫力最好,副作用最小的天花痘苗毒种“天坛株”,圆了“想要用中国的毒株生产中国的疫苗”的梦想;面对脊灰病毒的肆虐和国家贫穷的状况,顾方舟等人决定用仅剩的半年留学时间,学做活疫苗时的胆识和远见……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战“疫”》通过综合运用影像资料、史料回顾、亲历者讲述、专家解读等多种方式,以纪实的手法,平实生动的风格向观众展现出中国在防治传染病、抗击疫情过程中的高光时刻,将那些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镜头串联起来,向观众绘就出一副内容详实、细节生动、思想深刻的抗疫图鉴。此外,为了提高纪录片对于观众的吸引力,消除疫情题材所带来的严肃、枯燥之感,《战“疫”》在内容传播过程中还注重对观众“知识盲区”的不断触达,通过新鲜有趣的内容输出,让纪录片更加生动“有料”,吸引观众眼球,增强观看粘性。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鼠疫斗士伍连德》一集中就讲述了最早的口罩——伍式口罩诞生的过程,“用两层纱布,中间隔一些药棉,能够防止空气的传播”,目的是防止鼠疫扩散;同时号召民众于新年祈福之际,在室内,而非室外燃放鞭炮,因为“燃放鞭炮无异于一次广泛的硫磺消毒”。

在信念与选择中,展现人性微光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虽然纪录片《战“疫”》仅有5集,且每集仅有约半小时的故事体量,但是在片中出现的专家学者的人数却非常多,或许他们对于荧幕前的观众来说,有些许新鲜甚至陌生,但是他们却都是在各自领域拥有非常影响力的领军人物。而片中他们在面对疫情肆虐之时所做出的选择则让历史上这些抗疫故事都有了被铭记的理由,让历史长河中那些为了人类健康无私奉献乃至付出生命的个体都有了面孔。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在《抗疟疾》中,疟疾的发病集中在夏、秋季节,屠呦呦团队获得第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时已经错过当年临床观察的最佳时间,为了加快抗疟药物的研究进程,屠呦呦做出了一个大胆地决定,她和另外2名科研人员申请试药,住进了北京东直门中医院,进行为期一周的服药观察,后期还进一步调整药物剂量进行试药,以证明药物的安全性。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消灭脊髓灰质炎》中,1960年3月脊灰活疫苗试制成功,在完成动物实验后,三期的临床实验必须用人进行。作为科研带头人,顾方舟没有半分犹豫,自己首先喝下了活疫苗,对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检测。但是大人实验成功,并不代表着儿童服用就没有问题,在用“谁家的孩子做临床试验”这个问题上,顾方舟瞒着自己出差在外的妻子,带头让自己不到一岁的孩子试服疫苗,只因为“只有这样,谁都不敢吃,你不敢吃,你让别人去吃去?”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轰轰烈烈的抗疫行动,辅以平实且有血有肉的人物细节,让屠呦呦、顾方舟等人身上所具备的科研精神更具人性温度,充分勾画出一个苦心钻研、甘于奉献的科学家群像。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现实生活中,他们是妻子是儿女、是父亲是丈夫,但是在科研工作面前,他们将自己的安危、个人小家放在了身后,毅然扛起千千万万个家庭摆脱病痛的殷切期盼,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个体选择发出了中国的抗疫声音,挺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就像片中采访顾方舟时他说的那样“当然我们觉得我们很满足,就是你完成了你的使命,你可以给组织上说可以给老百姓说我尽力了,你们的孩子再也不得这个病了,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这样,没有别的所求了”。

在历史与现实联结中,传递抗疫信心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重新出发。纪录片《战“疫”》脱离了单纯回顾历史的局限,将中国当前实际情况与历史事件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对伍连德、齐长庆、苏德隆、顾方舟、屠呦呦等医学前辈在过去抗疫过程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回顾,以及对赵铠、李兰娟、张伯礼、王辰、杨宝峰等当代专家学者的采访,实现了时代的沟通与链接,让历史光亮照进现实,当两代“逆行者”的身影重叠,勇敢无畏、甘于奉献的科研精神和积极正向的价值理念得以在观众中传承传播,引领、影响观众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个人价值选择。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110年前,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一场鼠疫来势凶猛,沿着中东铁路一路南下,向着枢纽站哈尔滨甚至整个东三省蔓延,一时间,哀鸿遍地,恐慌的居民纷纷乘火车逃离这座城市。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1910年12月24日傍晚,一列火车徐徐驶入哈尔滨火车站,就在大家蜂拥着登上火车的时候,有两位年轻人却逆行而来,其中一个人手里拿着一台贝克显微镜,他就是以瘟疫调查员的身份,踏上这块陌生土地的伍连德,后被任命为东三省防疫总医官。因为他的勇敢“逆行”,蔓延六个月、波及多个省市、共吞噬六万多人生命的东三省鼠疫大流行宣告结束。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无数的医务工作者们主动请缨,离家别子,奔赴抗疫一线与病毒决战,承担起一名医者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逆行”,换来了更多人的新生、更多家庭的团圆。

真实记录疫情防治“中国时刻”,《战“疫”》用历史传递时代信心

对于这两代“逆行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片中采访曾说道:“伍连德是我们传染病界的老前辈,对老前辈的这些功绩,大家都要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次新冠肺炎,我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几万个医务人员,他们能勇敢地面对,积极地投身到这个战斗当中,这种精神将是我们国家的宝贵的财富。” 一部好的纪录片,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反思,映照当下。《战“疫”》不仅将视野放置到更广阔的历史长河中,展现面对疫情时中国人积极应对的态度能力和智慧胆识,更通过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结合,让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印记关照现实,为当前防疫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信心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