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星鏈”,成就誰又將淘汰誰?丨億歐問答

中國版“星鏈”,成就誰又將淘汰誰?丨億歐問答

隨著SpaceX和OneWeb逐步實現衛星的批量式發射,“天基互聯網”,或稱之為“低軌通信衛星星座”這一賽道,變得愈發“性感”起來。

SpaceX的星鏈計劃,是當前天基互聯網建設中的“最強王者”,規劃衛星數量達4.2萬顆。僅在2020年,星鏈星座便已實現五批共240顆衛星的發射入軌。按照SpaceX的發射節奏,星鏈或許在今年便可滿足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天基互聯網需求。

除了SpaceX,OneWeb和亞馬遜也向FCC申請了4000多顆衛星,這使得申請總數已逼近5萬顆。根據測算,在保障衛星正常運行的前提下,地球300km-1000km的軌道高度上,大概可容納的衛星數量也為5萬顆。如此一來,留給後發國家的機會越來越少,中國版“星鏈”建設迫在眉睫。

中國版“星鏈”的建設,必定離不開國家隊的引領和民營企業的積極參與。在這一過程中,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參與角度是什麼?哪類企業將脫穎而出並享受紅利?

中國版“星鏈”為何重要?

SpaceX星鏈計劃的願景,是通過一個由太空中能夠相互鏈接的衛星組成的星座,為全球提供5G級別的高速寬帶互聯網服務。

一定會有人對此發出疑問:用低軌衛星組成星座來提供互聯網服務,意義何在?寬帶不“香”嗎?5G不是都要來了嗎?

首先要聲明的是,WiFi、5G等通信方式,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被取代。但地面組網的侷限性,使其無法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通過衛星星座實現的天基互聯網,會是地面通信網的“最強助攻”。

地面網是蜂窩組網法,就是用一個基站對區域性客戶進行覆蓋。以5G建設為例,一個5G宏基站的覆蓋半徑約為500米,小微基站的覆蓋僅為15米,傳輸距離有限。(以中國電信獲得的3.5Hz為例,其宏基站信號覆蓋半徑約250米—500米,室分覆蓋半徑約15米—50米)這種說法更為精準。

除了地面運營商部署之外,海底光纜也是地面組網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海底光纜只是實現了遠距離傳輸,無法滿足“最後一公里”的無線通信需求。從目前來看,全球只有20%的地表有地面網,剩下80%都沒有網絡覆蓋,即有30億人口尚未接入互聯網服務。由此可見,地面網覆蓋有無法填補的空白。

而通信衛星最核心的特點就是“廣域”,覆蓋面積大。從前的主流方式是應用高軌衛星,它們在距離地球36000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上運行。2019年底,隨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升入太空的“實踐二十號”衛星便是高軌衛星。縱然高軌衛星具有高承載、高功率、高熱耗、高控制精度的特點,整個服務週期在10-15年之間,但無法覆蓋南北極地區。

低軌衛星星座,融合了高軌衛星和地面網的優點,是非常高效的全球實時覆蓋、雙向寬帶通信的組網模式,也成為了目前的最優解決方案。且低軌衛星的單星成本低,又可以逐步投入建設,有很大機會替代高軌衛星。

低軌衛星運行在300-1000公里的LEO軌道上,軌道和頻段均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則。上文曾提到,目前已獲批准的通信星座若建設完畢,地球低軌的有效資源將所剩無幾。在處於發展初期的當下階段,加快“搶佔”太空資源,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此外,2019年,美國空軍向SpaceX贊助了2870萬美元,扶持該公司把星鏈計劃的應用場景拓展到軍用,由此成為了星鏈計劃的早期啟動用戶。馬斯克也曾公開表示,哪怕星鏈計劃今後僅佔到全球互聯網運營商市場3%的份額,也將給SpaceX帶來每年300億美元的收益,可見其市場潛力大,營收想象力充足。

無論從商業還是軍事層面,加快建設中國版“星鏈”的意義已不言而喻。

“務實”才能更長久

短短几年,中國商業航天已逐漸脫離“航天夢”的情懷,開始以技術實力和實際效益論英雄。

中国版“星链”,成就谁又将淘汰谁?丨亿欧问答

據億歐科創的不完全統計,2019年,中國商業航天企業披露了23筆融資,總金額在19億元左右。一部分優質標得以展現,少數企業更在一年內獲得2-3輪融資,頭部企業獲得了更高溢價。

由上表可以看出,2019年內融資次數最多的企業為星際榮耀,單筆融資金額最大的企業為藍箭航天,它們均屬於火箭製造領域,也是目前中國商業航天行業最受關注的領域。

以獵鷹9號火箭作為對比,其火箭第一級實現了可重複使用,這使得獵鷹9號的發射報價降低到5000萬美元,發射成本大大降低,商業訂單也來得“輕鬆”許多。

這一現象給國內資本和企業的最大提醒便是:誰先推出大推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誰就將在之後的市場競爭中佔據先發機會。尤其是在衛星發射需求日益增長的前提下,快舟、捷龍火箭或許無法配合發射節奏,民營火箭,尤其是可靠性高、成本低的液體火箭將更受青睞。

億歐科創曾對國內民營火箭公司技術路徑及進展情況進行過梳理。目前,星際榮耀、藍箭航天、零壹空間、九州雲箭均在研發液氧甲烷發動機,星河動力和深藍航天則在進行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研發試驗。儘管在去年,星際榮耀的固體火箭“雙曲線一號”首發成功,但在液體火箭的發射上,仍然處於緊張的準備階段,還未能分出一二。

但是可以預見的是,只有少數企業才能成為真正的民營火箭第一梯隊,行業的洗牌風暴會來得更猛烈一些。

對於衛星產業,這一趨勢帶來的影響將更為“殘酷”:一是百公斤級以下的衛星,大概率將會淘汰;二是同質化產品將被國家隊替代,差異化競爭尤為重要。

九天微星便是選擇了低軌星座應用中“物聯網”這條差異化路線。既避免了與國家隊的正面競爭,也更有利於開展B端市場。九天微星也曾提出“全球共建共享星座”的建設模式,計劃建設72顆衛星,儘快促進人與物的網絡連接,迅速完成信息化佈局。若一切進展順利,2022年,九天微星將建成中國第一個正式商用的物聯網星座。

商業航天,久久為功。中國版“星鏈”的建設勢必要進行。隨著中國版“星鏈”的建設,我們見證了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快速增長,也將看到一大批新興的關聯業態。誰能做到“小眾市場裡的大玩家”,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