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國際化的路在何方


把昨天的見聞寫成了一篇文章,結果被推薦4萬多次,閱讀量達5千多次,達到發文以來的歷史之最。熱心網友的觀點五花八門,對於如何對待“不守規矩”的外國人,褒貶不一,遙想陽明先生弟子徐汝佩因會試中發現詆譭老師而棄考,大家的反應應該也是這樣褒貶不一。

中醫藥國際化的路在何方


對於外籍人士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任重道遠,只有來的人多了,我們的文化才有機會對他們進行薰陶。就如陽明先生聽到有詆譭自己的事情時感嘆“吾學將大明於世矣”,只有先有人來批判,才能給大家去思辨的機會,最終自然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在諸多傳統文化的推廣中形式中,個人認為:王財貴教授的“老實、大量、純讀經”能從幼兒階段續中華之道統;道中書院則培養一起經典傳承的師資力量;而致良知研究院推廣陽明心學,則是教所有人運用傳統文化的思想,畢竟王陽明先生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百顆心文化傳播則以孝道為切入點,以生活中常見問題和弊端為案例,再解決婆媳不和、鄰里糾紛的同時,上升到個人修為的高度。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機構也在承擔傳統文化傳道授業解惑的社會擔當!

中醫藥國際化的路在何方


相比思想領域,醫學方便最能與海外契合銜接的是傳統中醫藥。首先、中草藥大多數為植物型,都是可再生資源,只要生態保護好,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符合全球生態系統保護的背景;其次、中藥的副作用少,不像部分西藥療病過程其實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代價;第三、成本低,中藥從採集、炮製到成藥不用特別複雜,望聞問切四診、八綱辨症還能省去不少檢查環節和費用;第四、有世界範圍推廣成功的先例,日本的“漢方”中成藥只是在中國傳統中醫方劑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實行標準化製作的結果,目前已經得到西方國家的廣泛認可。特別是特殊時期中藥的明顯療效已經深入人心。

每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都有它們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的載體出現。“茶馬古道”連接遙遠紅海沿岸和中國內陸的是邊遠居民每日的酥油茶和南船北馬的剛性需求;“絲綢之路”綿延中國江浙沿海和歐洲大陸的是太平盛世中上層社會對奢侈品的貪婪;就連大家都熟悉的近代史中打破中中美冷戰的契機,也是以民間組織的“乒乓外交”開啟的;而“地球村”的今天,“孔子思想”可以拯救世界的思想,而中國傳統中醫學,可以拯救全人類肉體的上古醫學。

中醫藥國際化的路在何方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中國的萬里長城也是幾代人的心血。在宏偉藍圖指導下,只有各行各業心誠求之,才能雖不中不遠矣。而中醫傳統中醫學將是最能承載中國傳統文化和醫藥科技實力的最佳載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