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出土一漢朝文物,改寫西方歷史:中國又一技術領先世界!

在中國5000年曆史長河中,先民創造了無數令人驚歎的文明,很多都顛覆了人們的認知,其中就有很多“黑科技”,比如埋藏地下2000年多依然寒光閃閃、鋒利如昔的勾踐寶劍、兵馬俑秦劍,就是因為使用了一種鉻鹽氧化的高科技防止生鏽,而這一技術直到上世紀50年代西方才成功發明。隨著地下文物的不斷“挺身而出”,諸如此類的“黑科技”文物也不斷層出不窮,在訴說一段輝煌歷史之餘,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

江蘇出土一漢朝文物,改寫西方歷史:中國又一技術領先世界!

1980年,江蘇揚州邗江縣甘泉鎮農民燒窯取土時,意外發現一座漢墓,考古專家通過挖掘考證之後發現,漢墓主人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九子——廣陵王劉荊,生母是陰麗華。

在歷史上,劉荊可謂是一個奇葩,一生孜孜不倦的造反,卻一次比一次搞笑。光武帝去世後,劉荊冒充大哥劉彊的舅舅,寫信劉彊鼓動造反,事敗,漢明帝沒有聲張,只是遣劉荊出止河南宮。隨後,劉荊又勾結星象術士,企圖乘西羌叛亂時謀反,事敗,漢明帝將他改封為廣陵王。公元67年,劉荊命令巫師下咒,事敗自殺,結束了奇葩的一生。

劉荊為人不靠譜,但他墓中卻出土了不少好東西,其中一件改寫西方歷史,讓中國在一個技術上領先世界1300餘年。

江蘇出土一漢朝文物,改寫西方歷史:中國又一技術領先世界!

古墓出土了一件圓柱形金器——“嵌水晶金圈”(見下圖),整體做工小巧精美,水晶純度極高,令人歎為觀止。但更為重要的是,水晶是經過打磨製成的凸透鏡,可以放大文字。簡單的說,這就是“單片老花鏡”,考古界稱之為史上最古老的眼鏡。

眾所周知,根據史書記載,1268年羅吉爾·培根最早記錄了用於光學目的的透鏡,1352年意大利人繪製了眼鏡圖片。明朝萬曆時期,眼鏡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不少士大夫開始佩戴眼鏡,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靉靆》中記載:“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餘。餘曰:此靉靆也。”這時的靉靆就是眼鏡的最初叫法。

劉荊死於公元67年,因此這個“單片老花鏡”距今至少接近2000年,領先世界1300餘年。

江蘇出土一漢朝文物,改寫西方歷史:中國又一技術領先世界!

有人覺得,中國人發明眼鏡這個結論過於突兀,其實這是因為不太瞭解中國歷史。

殷墟甲骨文顯示,早在武丁時代,甲骨文上就有眼疾的記載,如“貞王弗疾目”、“大目不喪明”等,說明眼鏡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春秋戰國時代,墨子和墨家提出了小孔成像原理,對光的折射原理也有一定的研究。與此同時,戰國水晶杯的出土(見下圖),證明中國古人磨製鏡片技術早已成熟。有理論基礎、有水晶磨製技術,那麼出現這種“單片眼鏡”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其實,中國眼鏡技術可能還要前推千餘年。考古發現的周朝甲骨文中,最小的文字僅有一毫米見方,令人驚歎之餘又令人不解,沒有放大鏡之類的眼鏡裝備,周朝人如何刻上這麼小的文字?僅僅只靠眼力嗎?估計不是,而很可能是工匠一邊拿著眼鏡一邊刻字。

江蘇出土一漢朝文物,改寫西方歷史:中國又一技術領先世界!

總得來說,隨著地下文物的不斷挺身而出,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人們了對中華文明輝煌的認知。可惜的是,古人很多驚人的成就,卻沒能傳承延續下來,頻繁的戰爭或主流社會的漠視.......讓無數古人智慧結晶的“黑科技”失傳,以至今天的我們只能通過考古才能認識到古人的偉大,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