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創新僵局,需“邏輯思考”打破

前幾日遇到一個小案例:

“工作不就是這麼做嘛,新來領導也不能亂來呀,一直都這麼做,怎麼偏偏現在還不對了。”朋友小王發牢騷。

原來,小王的上司提升了,中間空降了一個上司。小王自以為是老員工,按部就班的工作,結果領導對於他的工作方法提出了一點建議,小王就炸毛了,認為領導故意擠兌她。

事實上,小王做目前的工作也有兩年多的時間了,熟練肯定熟練,但卻毫無亮點進展,新領導對此提出改進建議,小王仗著自己是老員工不樂意被質疑,導致新領導與小王間產生摩擦。

很多職場人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們之間的癥結在於一個遵循沿襲所有已有內容,不辨不識,想當然的直接用,一個希望自己提高個人效率,能夠在舊習性中有所新突破。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傳統與創新僵局,需“邏輯思考”打破

到底是遵循“一直都這麼做,我這麼做沒錯”的傳統,還是走向“原來還能夠這樣做”的創新?

這就如同一個工作多年的人,完全的被當前的舒適安逸所“迷惑”,不肯挪動一點點,突然有一天裁員裁到了自己頭上,才發現自己思想固化嚴重,找工作成為一個難點。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中提到:從思考的角度來看,世間的人大概可以分為兩種,就是“想得淺的人”和“想得深的人”。

想的淺的人,只關注於眼前的情況,不思進取,安於現狀,舒適為第一要素,就像小王;想得深的人,通過眼前預測未來,積極打破目前局面獲取更多新的內容,就如同小王的領導。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傳統與創新僵局,需“邏輯思考”打破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1.個人經歷不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成長環境和成長軌跡,這些也註定了每個人在社會中的行為偏差。有的人貪圖享受當下,忘記了初心,有的人帶著最初的夢想,通過對自己經歷的一點點覆盤,走向更好的層次。

2.思考偏差

還記得盲人摸象的成語故事嗎,因為盲人站的位置不同,他們得出的結論也不同,互相之前並不知道其實自己只是窺探到了大象的一小部分而已。

我們在職場中也是一樣,如果僅僅看到眼前的光亮,卻沒有發現遠處的招手,就不知道該如何走向遠方,更不知道其實遠處更適合自己。

3.認知有限

看到並不等同於知道,並不等同於瞭解,更不等同於熟識,每個人的認知在職場中都存在侷限性。但互相之間的侷限性又存在千差萬別,有的人在侷限中等待,有的人卻打破侷限破繭成蝶。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傳統與創新僵局,需“邏輯思考”打破

怎麼樣才能走出更好的未來?

一、學會邏輯思考

職場中,都在講悟性,講成長,但真正的悟性與成長都在在思考之下完善的。想要走出更好的未來,需要先回答什麼樣的思考最有效?

《論語》中的《學而篇》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之句,說的是: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三省吾身”是很關鍵的思考,這是本著一種批評與自我批評展開,是一種批判式的思考,這與麥肯錫的邏輯思考吻合。《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中指出,真正的邏輯思考是“批判性思考(通過深刻洞察得出自己的想法),邏輯性展開(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

職場中很常見的一個例子:

“跟你講過多少次了,你怎麼又錯了,就不能在行動前動一下腦子嗎?”一位領導又在訓斥犯錯的秘書,秘書內心也很鬱悶,明明是領導確定的拍板的,怎麼出了錯就是自己。

很多職場人的做法就是下次提交提報的時候,再三確認,既浪費時間與精力,也搞的精神疲憊。到底該怎麼做才合適呢?

按照《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中提供的方式,只需要

三步走

【前提條件】

工作出錯,領導拍板依然錯,該怎麼避免錯誤並且不用浪費時間與精力?

【調研觀察】

工作內容中存在不注意細節,需要換種方式提醒領導看一下。

【結論行動】

注意每次領導提到的細節,並進行相關記錄,根據這些細節規律,每一次提報時候,提出一些自己對於細節的處理,主動性引導領導朝著細節處思考,減少多次確認。

這是職場中的一個典型例子,其他的問題也是如此思考,在出現問題以後,主動性的提出好的更切合的方案,引導對方為此點贊並實施。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傳統與創新僵局,需“邏輯思考”打破

二、有持久的耐力

工作不是隻靠一腔熱情,當隨著時間推移,公司出現的各種突發事件,就會變成員工個人身上負能量的來源,熱情慢慢的減淡,甚至開始出現懶散與蠢蠢欲動,認為公司不再適合自己,想要選擇新的機會。

事實上,任何一家公司都要經歷創建過程的成長,員工與公司之間的磨合,甚至還有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默契關係,這些都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如果公司是一個成熟公司,可能只剩下人的關係,如果公司處於成長期,可能問題會更多,在這種時候,你是離開還是繼續埋頭工作呢?

有人選擇離開,因為自己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在哪裡,但有些人卻堅持了下來,而這些人不僅成為了公司的元老,還擁有了不一樣的成長,因為這些經歷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經歷,也只有經歷過才能知道什麼才是最可貴。

想要發展的更好,持久的耐力必不可少。公司看重忠誠度,這也是持久耐力的一種外在表現。

三、理論聯繫實際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的關於職場的書籍,什麼溝通技巧,什麼團隊管理,什麼情商培養等等,很多人看過以後說感覺沒什麼用,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書籍提供的方式方法大家只是看了,而沒有運用。

王陽明提到“知行合一”,但真正能夠做到的卻很少。這就是為什麼方式方法不起作用,那是因為只是做到了“知”,卻沒有運用到“行”中,自然個人的真正潛力發揮不出來,也得不到很好地職場提升。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傳統與創新僵局,需“邏輯思考”打破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為了思考而思考,而是需要在職場中分辨性的運用這種能力。職場如戰場,每一個職場人想得到很大的提升,就要學會這種邏輯思考的方式。

【文/職場衚衕】源於大學路,八方延伸,專注職場溝通、案例分析、職業規劃等,為小萌新老油條提供職場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