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一部無數女性的血淚史

當我們講到分娩,就不能不說到分娩方式,基本上每個成年人都知道,生孩子這件事兒,目前有兩種方式:

順產的和剖宮產。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進步,剖宮產手術已經成為一項在產科普遍開展的手術,哪怕是在基礎的鄉鎮衛生院,很多也都具備有進行剖宮產手術的條件。


「不能生就剖」,也成為了很多人下意識裡,在生娃問題上提前做好的思想準備。

剖宮產看起來並不困難,一個所有條件都正常的初產婦,可能從手術開始到下手術檯,也就是三四十分鐘的時間,而對於產科醫生來說,做剖宮產可以說是產科醫生最為熟練的手術技巧。

可是你知道這個看起來輕鬆的,很多人都在做的手術,是怎麼發展而來的嗎?

早期的人類分娩史,我們無法去考證,但是從那些神話,雕塑,以及古文字等記錄,我們可以猜想到,對於古時期的人類,分娩應該就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人們可能也沒什麼干預的意識。


剖宮產:一部無數女性的血淚史


對於繁衍下一代的女性來說,「接生」可能是在產科初出現之時唯一的手段。

在部落中,有經驗的女性可以幫助生產的女性,用銳利的石頭來切割臍帶,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的消毒措施,也沒有其他可以使用的醫學手段,可以想象,那個時候的產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以及產科併發症,產褥期感染率會有多高。


這種朦朧的產科初級階段,一直到15世紀。

15世紀後,出現了兩個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那就是剖宮產術和產鉗的成功問世。

其實在公元前600餘年,古羅馬的凱撒法律就有規定,死亡孕婦埋葬之前,需要將嬰兒取出。這個時候實施剖宮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孕婦死亡後挽救胎兒,而對於活著的孕婦實施剖宮產,基本是存在於傳說。

直到1610年,威丁堡的學者Trautmann對一個未死的孕婦做了剖宮產,是可信資料中有記錄的第一例剖宮產術。


但是,那個時候的剖宮產,僅僅是剖宮取胎,而不會縫合子宮,子宮的切口不縫合,這樣的結果就是,大部分剖宮產病人,都死於出血和感染,死亡率可以達到50%以上。


剖宮產:一部無數女性的血淚史


其實,颯姐覺得,這個50%以上也許只是樂觀的估計,以我們現在的知識,都可以想象得出,人的肚子上開個大口子,剖開子宮後不縫合,那種情況有多麼危險,要有多幸運才能活下來。


有記錄顯示,1787~1876年,法國巴黎所有接受剖宮產的產婦,沒有一例能夠存活。

那個時候的剖宮產,基本上就等於拿產婦的命,來孤注一擲換孩子的命。

這種可怕但是又無奈的方式,在1769年的學者Lebas首次採取了子宮切口縫合後,又持續了一段時間,因為這種縫合方式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

直到1876年,醫生Porro提出了剖宮產後把子宮體切除,然後將宮頸的殘端縫合在腹壁下端,以便能夠控制出血和預防感染,這種縫合技術被普遍採用,也有的學者把腹膜和宮頸殘端縫合在一起,置於盆腔裡,萬一發現宮頸癌變,再切除宮頸。

這種剖宮產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產婦的生命,而實際上也意味著只要做剖宮產,就等於失去了再次生育的能力,但是好歹,死亡率下降了,能活命就不錯了。

轉機出現在1882年,這一年,Sanger醫生堅持剖宮產應該縫合子宮切口,並且介紹了正確的縫合技術,同年,Sanger發表了劃時代的文章,這種縫合子宮切口的方法開始被普遍採用,隨著剖宮產技術的不斷改進,病人的預後得到了不斷改善,也形成了一定的剖宮產指徵。


剖宮產:一部無數女性的血淚史


隨著時間的流淌,越來越多的傑出醫生和學者,為剖宮產術式和技巧進行了更多的改良。1907年,科隆的Frank醫生採用了新的手術方法,那就是腹膜外子宮下段橫切口,直到今天,這種切口方式仍然是我們絕大多數剖宮產採用的術式。

時至今日,麻醉技術的不斷提高,現代醫學的發展,為大家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便利。颯姐覺得,剖宮產術應該可以說是把生孩子就是一腳踏進棺材的女性們,從「鬼門關」的門前硬生生拉了回來。

如果沒有這項技術,胎位不正,胎兒過大等問題,普通的接生基本上是不可能解決,要麼胎兒死亡,要麼母子俱亡,幸運活下來了,經歷了難產或者粗暴的接生,胎兒和母體往往也會遭遇嚴重的後遺症。

古時候的女性,我們無法預知,那些因為產傷,產褥期感染而丟掉性命,甚至一輩子生活在痛苦之中的女人們,數量究竟有多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今天需要面臨的這些問題,會陰撕裂,大出血,子宮脫垂,盆底損傷,在那個年代只可能更嚴重。

如今,「剖宮產」已經成為了一個聽起來比較輕鬆的選擇。


有手術指徵的產婦們,可以在一開始就預約好自己的手術日期,跟自己的寶寶見面。而緊急情況之下,剖宮產也為爭取胎兒和母親的安全,提供了更多時間的保障,畢竟有時候,快一分鐘,就可能多活一條命。


剖宮產:一部無數女性的血淚史

今天,生孩子的確看起來簡單了一些,剖宮產也讓生孩子看起來不那麼可怕了一些。

可是,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之所以能夠如此幸運,得以享受這一切,是因為我們生在了醫學發達的今天。


今天的這一切,是無數女性用自己的命,用忍受劇痛的剖宮取胎,用自己身上血淋淋不能縫合的傷口,用無數的感染,苦痛,還有醫生和學者們不懈的努力換來的。

雖然已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改進,剖宮產也並非完美,它仍然是一項有創傷的手術,女性們在選擇它的時候,仍然需要面對風險和疼痛,剖宮產也不可能完全杜絕併發症的發生。

今天颯姐寫下這些歷史,並非是讓你們單純地感覺到害怕,而是希望你們明白兩件事情:

我們何其幸運,能夠生活在現代社會。


生育這件事兒,絕對不是沒有經歷過的人們,想當然的那種輕鬆。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哪怕已經享受現代醫學帶來的便利,也仍然應該對經歷這一切的女性們報以尊重,希望瞭解了這一切的人們,不會再有誰輕鬆說出「不就是生個孩子嘛」這句話。


醫學對於生命的救與生,很多時候是建立在「死」的基礎上。


尊重每一個「生」,是對成就了生之背後的那些死去的人們,最好的告慰。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