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丨鄧敏:要有遠見超越未見

自在丨鄧敏:要有遠見超越未見

*這是品觀APP《自在》欄目2020年第14周的推送

“人生高標境界其實難達到,但我們應心嚮往之,雖不能至,還是應懸在那裡,心嚮往之。自己做不到,可以告訴機緣更好、才力更高的下一代去努力。”

這是2006年77歲的許倬雲先生在臺灣大學演講中的一句話,演講題目是“歷史上的知識分子及未來世界的知識分子”,許先生依據北宋張載的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將知識分子分為四個類型:哲學家、實踐的服務者、知識的傳授者、理想境界的建構者。

這句話表達的是許先生作為知識傳授者對自己的期許與要求。許先生認為,中國文化優勢的地方就是讀書人都有個自我期許,中國長久以來有學者關懷社會的傳統,在過去的時代,學者們是士大夫,後來就成為知識分子。作為學貫中西的大學者,許先生擔心的是,現在知識愈來愈專業化,知識的主要目的轉化為權力甚至金錢,漸漸失去了獨立的立場,為政權、為企業服務,而不是為了社會。

自在丨邓敏:要有远见超越未见

許倬雲

知識分子是當代語境缺位很久的話題,許知遠做了4季《十三邀》,終於在採訪許倬雲先生和人類學者項飆的兩期訪談中,讓人感受到知識分子思想的力量和魅力。

許先生的採訪,最讓我感動的是談到對中國文化的自信。許先生講了影響他一生的抗戰時期的故事:7歲抗戰開始,13歲開始走路,跟著父母跑,父親是戰地文官。常常在老百姓那裡借個鋪,我和老百姓的日子很接近,農夫怎麼種地,七八歲小孩去地裡面抓蟲子。日本人把我們城市佔領了,我們到農村去。打了八年,我們是靠農村撐起來的。前線撤退到農村的,農村人一句閒話不說,接納難民,有多少糧食拿出來一起吃,沒有糧食就一起捱餓,滿路的人奔走,沒有人欺負人,上車上船都是讓老弱婦女先上,自己留在後面,大陸上奔走,多少老年人走不動了,給孩子們說:你們走,你們走……

88歲高齡的許先生講到這裡,忍不住痛哭了起來,稍平息後,他哽咽著說:“我知道,中國不會亡,中國不可能亡。”

自在丨邓敏:要有远见超越未见

許倬雲兒時照片

作為學貫中西的史學大家,許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竟然來自兒時感知到的老百姓身上最樸實的東西。這是令人意外的地方,細想一下,也不意外,突如其來的疫情之下,從自己真實的感知中,戰勝疫情的,正是一個又一個平凡個體釋放出的人性最本真的善意與勇氣。

兒時對身邊人與事的感性認知加上傾盡一生對歷史的理性研究,許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才是令人信服的。

在許先生面前,許知遠是學生與老師的對話,而許知遠與項飆的對話,則是同時代人酣暢淋漓的思想交鋒,聽得見刀劍相交清脆的聲音。

項飆現任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人類學有一種獨特的研究方法叫田野調查,而田野調查需要研究者生活在被調查的社區、族群裡,無差別地浸泡其中,用真實的體感,“在看到的東西里面看到東西”,這是項飆對人類學的描述。

自在丨邓敏:要有远见超越未见

由於學科的不同,項飆和許先生對知識分子使命的理解也有所差別,項飆說:“要很在地,然後要有非常強的敏感性,對古典的東西當然要熟悉,但是一定要劃到現在的實踐中去,你的神經一定要跟著現在的時代跳動的,你的出發點必須是現在的困惑,必須是大眾的困惑,必須是最新的變化,你的出發點不能是說孔子說了什麼,亞里士多德說了什麼,或者馬克思說了什麼,孔子當時說的話,對我們今天有什麼用,不能這麼問,但是你要問的說,如果孔子活在今天,掌握了所有這樣的信息,像他這樣的一個思考者,他問的問題是什麼?”

對現實的敏感性和從當下的困惑出發,項飆提出“正在消失的附近”。所謂“附近”,指的是以個人為圓心的周圍真實的生活範圍,你的鄰居,身邊的街道,熟悉的菜場……然而,導航、美團、微信等互聯網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人對於自己生活環境的認識,不再靠自己肉身真實地感知和探索,完全靠技術一步到位。

疫情期間充分證明,完全沒有人與人、人與環境的接觸,人是可以生活的,更可怕的是,當關在家裡無接觸生活2個多月後,竟然開始習慣這種生活。

人類學研究的“附近”並非一個簡單的空間概念,伴隨著附近的消失,我們加速逃離著周邊,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數字孤島,最終將是中國文化最獨特的倫理關係的瓦解。

許先生早在2006年的演講中提到“要培育養成一個人對自己四周事務的關懷、欣賞和批判”,現在看來,正是他用歷史的遠見超越著當初的未見。

自在丨邓敏:要有远见超越未见

正在消失的還有我們所處的信息環境,學者不說話,作家不說話,知識分子不說話,媒體說一樣的話,輿論環境乾淨得如零新增的城市。而習慣了零新增的人們,忙著賣貨買貨當網紅,少有人思考生活之外的問題,這種精神危機正如看不見的病毒,不知道哪天會爆發,也不知道以怎樣的級別爆發。

很久沒有看許知遠的《十三邀》,這兩期內容引發了不少人的深度思考,作為一名有情懷的知識分子,許知遠應該去鏈接學術領域的頂尖學者,從跨學科的角度引發大眾思考,正如許先生在節目中給許知遠的建議:“你在輸送知識、刺激知識之外,發現觀眾,大家討論,再交換意見,變成一種呼應,就會成為很強大的一個力量。”

“要有遠見超越未見”,許倬雲先生的這句話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聽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