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被人罵“大學生連這個都不懂”?最重要的是明白這種思維方式

如果你們大學在讀或者已經畢業,應該都會聽過一句話:“你都已經是個大學生了,怎麼連這都不懂?”

究竟作為一個“大學生”應該“懂”些什麼呢?我認為,最基礎的愛國觀,道德觀,文化常識等等基本素質,大學生確實是要具備的。

但如果作為一個有追求有抱負的大學生,學會一種思維方式,眼界就會高出同學一個層次,更容易獲得成功,至少,可以活得更明白。

那就是:看清社會運作的原理。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但我舉兩個最接地氣的例子就應該能啟發大家了。


總被人罵“大學生連這個都不懂”?最重要的是明白這種思維方式

一、什麼時候開學?


疫情期間,開學遙遙無期,同學們是不是在家快憋瘋了?

因為我運營著一個非官方但具有一定粉絲數量的自媒體,二三月的時候,經常會有同學問我們:“什麼時候開學?”“為什麼還不開學?”“學校這方面怎麼又比別人落後?”

對於這種問題,我是感到詫異的。

這就好像一個幼兒園的小孩,他不知道大人世界發生什麼事,得不到一個準確的答覆不罷休。實際上,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應該知道國家面對這次疫情的重視,知道我們在用舉國之力去度過這次難關。


總被人罵“大學生連這個都不懂”?最重要的是明白這種思維方式

我們不用上前線拼命,但不要在後方催命。全國的大學一旦開學,就有全國的大學生從四面八方形成龐大的人流,不利於防控疫情。

而且只要關注地方新聞的同學就知道,目前是以省為單位,各地教育廳根據自身情況確定、公佈開學時間,如果連省的時間都還沒公佈,就問“我們學校怎麼還不開學”,這是要逼自家學校造反?

大學生肯定也應該知道,國家的部門是有分工的,教育部可以自行判斷疫情進展嗎?當然不能。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現在對疫情專業技術上的把控,是衛健委負責。如果衛健委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國家會同意人流量大規模運行的決定麼?

所以,向老師打聽“小道消息”的,甚至在明知道我們公眾號是非官方自媒體的情況下向我們打聽消息的,恐怕以為我們跟鍾南山院士有什麼關係,或是以為我們會是在中央“有背景”的高人吧?

二、考試的目的?


在疫情期間,大家都喜(習)歡(慣)網上學習了,近日,B站一位名為羅翔的刑法老師因為講課出色成功“出圈”,不管是不是學法的,都對他通俗易懂的講課內容讚不絕口,讓人直誇“三觀正”。

他說的一句話讓我很受啟發:

“在複習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是通過考試,不是學術研究,不是得滿分,不是高分,只要通過,低分飛過也是精彩……任何標準化的測試,考來考去考察的永遠是基礎知識……”

我想起了在我身上發生過的一件事:某年四六級考試前,我得到了一些優質的備考資料,我就在一個網友群問有沒有想要的。

加我的人很多,我乾脆建了一個微信群,但又不想後面每進來一個就再發一次,我就叫第一批進群的人多拉些人進來,把好的資料分享給更多的人。

這時,有個學弟就不滿了:“考試就是競爭,為什麼要把學習資料分享給別人???”

我覺得這個學弟就沒懂四六級考試的意義:“英語四六級過線就行了,跟別人比高低沒有意義。”

然而這個愣頭青還是跟我頂撞,然後退出了群聊……

“讀死書”的人往往容易碰壁,於是就會嫉妒混得好的人,諷刺他們“狡猾”、“拍馬屁”,抨擊社會充滿“黑幕”和“潛規則”,覺得世界對自己不公。就像那個學弟,只關注知識和考試本身,他們脫離了對現實社會的認知,缺乏對應用知識的靈活。

社會設立英語四六級的意義只是提供一種“保底”的證明,讓別人知道你起碼是具有一定功底的。其實很多同學心裡都清楚:四六級的分數高,只能體現考試能力,不一定就真的能和英語使用者無障礙溝通。

總被人罵“大學生連這個都不懂”?最重要的是明白這種思維方式


通過這種考試就像一種能過跨入門檻的“通行證”,獲得一種“從業資格”。這就好比一條考生隊伍裡,考官走到後頭,找到一條最低標準的線,告訴大家:“線前面的就是及格,線後面的就繼續努力!”

而高考、企事業單位的招聘等考試測試,就是擇優錄取,考官走到最前頭,按需從前往後錄取夠一定量人數就告訴大家:“招夠了,散夥!”

我強調這些考試的區別,是希望大家不要逢考必慌。只要知道考試的目的,就能調節自己的情緒。有些同學可能對高考有陰影,到了大學依舊懼怕每一次考試,擔心自己努力複習也考不上。如果是對自己和考試標準真的有客觀認識,那可能是正確的認知;如果連真題都沒做一套,連考試的目的都不清楚,就盲目擔心,造成心理壓力,真的只能怪自己Too young too simple。


總被人罵“大學生連這個都不懂”?最重要的是明白這種思維方式

當然,不管你再怎麼努力讀書,努力去鍛鍊自己思維,總會遇到有人濫用“大學生連這都不懂”這種話。學海無涯,每個人都有知識盲區,會遇到“超綱”的知識,都會有經驗不足的情況。不管怎樣,反省和提升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如果對方是老師,批評完之後會教我們,那是為了我們好;如果別人不懷好意地進行嘲笑,純屬是一種奚落,其實是想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虛榮,達到炫耀的幼稚心理,如果我們因此失落,就輸了。

這時候就可以回覆他:“‘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越有本事的人越謙虛,你這麼大個人了,連這都不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