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國學?

在物質供給十分豐富的當今社會,現代人在忙碌、緊張的工作之餘也在尋找可供心靈寄託的信仰。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需求不在花費人們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後,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國學,這一中國獨有的文化又迴歸到人們的視線中來,各種各樣的國學教育、國學體驗班如雨後春筍湧現出來。其中不乏很多國學教育者的傾心投入,對於國學的普及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但是更多的是掛著羊頭賣狗肉的投機者,他們打著國學的幌子在圈錢。

當然,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內容。作者只是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把自己對於國學的瞭解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能知道什麼是國學。

何謂國學 ?我國的文史大家對於此也有不同的定義。

  • 我國著名史學家呂思勉這樣定義:國學者,吾國以往之一種學問。包含中國學術之性質與變遷。而並非為與外國絕對不同之學問也。

中國的國學是如何起源的?呂老認為國學的淵源是這樣的:

(1),古代的宗教哲學。

(2),政治機關經驗所得,所謂王官之學。

(3),在二者基礎之上,產生了先秦諸子之學,諸家並立。

(4),在之後,大家都知道的儒家之學開始獨盛。

(5),儒家中煩瑣之考證,激起空談原理之反動,於是產生了魏晉玄學。

以上為中國學術自己的發展。

(6),隨著歷史的發展,佛學輸入,為中國所接受。

(7),至宋明時期,理學漸盛。理學吸取了佛學的長處而拋棄了不適合中國的部分。

(8),隨著清朝的滅亡,歐洲學術漸漸輸入,對中國學術逐漸產生影響。

  • “國學”一詞,最流行並被廣泛接受的定義,當屬北大國學門成立之後,胡適為《國

學季刊》所寫的“發刊宣言”中的定義。胡適說:“國學”在我們的心眼裡,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我們現在要擴充國學的領域,包括上下三四千年的過去文化,打破一切的門戶成見:拿歷史的眼光來整統一切,認清了“國故學”的使命是整理中國一切文化歷史,便可以把一切狹陋的門戶之見都掃空了。

  • 錢穆先生在《國學概論》的開篇說道,“‘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

為一時代名詞。”

按照錢穆先生的理解,章太炎認為“國學”是指“經史子集”的四部之學;梁啟超認為“國學”是相對於西方學術的本國傳統學術;而錢穆自己認為,“國學”是一個尷尬而臨時的概念。對錢穆的說法略加推演,也許可以這樣說,以前的中國人自認為是世界的中心,泱泱大國,並不在意西方及其它學術,認為中國學說乃是“天下之學”;近代之後中西方文化得到充分融合,“學術本無國界”成為共識,“國學”與“西學”將合併為“真理之學”,無論姓東姓西,以是否能得到事實檢驗,因而無限趨近於真理作為衡量的標準。這一點呂思勉大師也在國學小史中有相同的描述。

因為國學離我們太久。在各種運動和工業化的共同衝擊下,我們對於國學已經極為陌生。雖然,現在所謂的國學的“大師”紛紛開壇講學;雖然,現在標榜國學的經典多如牛毛。如果我們透過現在火熱的國學浪潮,去探究今日國學的實質,我們會發現,今天的國學不過是孔子和儒家學說的一次“復辟”。不能否認,儒家典籍確是國學組成部分,孔子是華夏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但是,儒學不等同於國學.。

希望各位讀者在閱讀本文章後對於什麼是國學能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