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佳人》中,被忽略的一個邊緣人物,卻至關重要

獻給那個不可複製、也無法還原的經典時代。

說起《亂世佳人》:

  • 這部電影有多經典?光是公開重映,就有4次,累計票房算上通貨膨脹,超過13億美元,堪稱影史巔峰;
  • 這部電影有多美麗?將一半靈魂留在這部電影裡、英國綠眸美女費雯麗,披著一身窗簾都能美出天際;
  • 這部電影有多偉大?只能說,幸虧它只是一部4個小時的電影,幸虧原著只是作者打發時間寫出來的作品,不然它裡面充斥的殖民文化、南北戰爭、奴隸制度、女權主義等,會逐一被解讀、被研究,形成一種文化現象。


《亂世佳人》中,被忽略的一個邊緣人物,卻至關重要


《亂世佳人》大概也是大片廠制度的最後見證者——先後換了5個導演、10個以上編劇、外加2個攝影師,最後還是塞爾茲尼克和美指威廉卡梅倫孟席斯出手,才得以成功掌控全局。

雖然克拉克蓋博因"內幕操作"而痛失"奧斯卡最佳男演員",但也許他做夢也沒想到,這個當初他一度拒絕的角色,居然是他所有角色中最成功、也被最多人銘記的。

不管電影中瀰漫著多少美國人"對土地的濃烈熱愛",也不管男女主角的"方法派"和"性格派"影響了後世多少電影和演員,《亂世佳人》在電影殿堂不可撼動的地位,足以說明這部電影的偉大。


然而奇怪的是,這樣的經典之作中,有一位出場很少,卻起到至關重要的社會邊緣人——妓女貝兒。在後世的眾多解讀中,這個人物彷彿被刻意隱形,甚至連幕後花絮都很少提及。


《亂世佳人》中,被忽略的一個邊緣人物,卻至關重要


可論起具有時代性的人物特質,她才是《亂世佳人》中,最能和斯嘉麗分庭抗禮的那個。至於"偉大的閨蜜"梅蘭妮,其身上所展現的時代特質固然明顯,但她只不過是"類女性"的代表,卻不是"另一個斯嘉麗"。

接下來就從妓女貝兒這個人物的3個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其在作品中的獨特意義。


被所有"正統"社會人士孤立,卻在"亂世"中游刃有餘


這個人物,在電影中的形象和書中,有很多不同之處。但今天的解讀,僅從電影角度出發。試想一下,如果這個人物可有可無,經手十多個編劇後變得五顏六色的劇本中,應該早就沒有"貝兒"這號人物才對。

如果你也喜歡用宏觀的視角去看電影,也許會發現:貝兒,就是"生不逢時"的斯嘉麗


電影中的斯嘉麗,一句話就可以讓兩個男人瞬間產生爭執;提出一個要求後,立刻有十幾個公子哥爭相滿足她。

雖然她一直"得不到"艾希禮的心,和白瑞德的結合也是兜兜轉轉到磨人耐性,但在她生命中的每個關鍵環節,幾乎都有一個男性挺身而出——連趕馬車差點被搶劫,都能遇到從前的黑僕人。


《亂世佳人》中,被忽略的一個邊緣人物,卻至關重要


反觀貝兒,這個人物出場次數和時間都不多,但幾乎每次都是以"斯嘉麗對立面"的形式出現。連去捐錢,都被人三番五次地拒絕,只因為赤裸裸的嫌棄。

和"處處逢緣"的斯嘉麗截然相反,貝兒永遠都是伸出援手的那一個。


首先是梅蘭妮生孩子那天晚上,白瑞德從貝兒所在處的窗戶探出腦袋,聽完小女僕一番話後樂不可支。不久後,他卻帶著一整套馬車出現在斯嘉麗門口。

這段戲透露出2個關鍵性信息——在所有人都忙於逃命的時候,因何貝兒如此淡定?再一點,白瑞德的馬車,從何而來?

也許佐證第二點,需要大量的"想當然"。可單看第一點,也可以理解到"這個女人不簡單"這一層面。那可是戰火紛飛的關鍵時刻,貝兒卻有著不同常人的泰然處之的底氣。

貝兒的淡定和斯嘉麗的慌亂、貝兒的手朝下和斯嘉麗的手朝上,都形成了鮮明對比。


《亂世佳人》中,被忽略的一個邊緣人物,卻至關重要


再就是艾希禮夜襲村莊後,佯裝醉酒被白瑞德攙扶進屋。這一段情節中,不管大家的"戲中戲"演技多麼精湛,也只是高潮部分的鋪墊——高潮就是白瑞德對警長說:

"不信你可以去問貝兒。"

只消這一句,就讓整件事有了轉機。在後來的馬車會面中,貝兒的話語也透露出,她對這一切是知情的,也是和白瑞德"串通"好的。

那為什麼白瑞德沒有選擇在一開始就"攤牌"?誰鬥地主也不會上來就扔"王炸"——貝兒,就是白瑞德手裡的王炸。

回到事情一開始,大家夜襲村莊的動機是什麼?是斯嘉麗。要不是斯嘉麗在那一帶險些遭遇不測,這些人也不會興師動眾地去處理這個村子。

依舊是"斯嘉麗惹事,貝兒善後"的橋段。


《亂世佳人》中,被忽略的一個邊緣人物,卻至關重要


貝兒這種人的存在,除了起到斯嘉麗的"哈哈鏡"效果外,也從側面反映出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如魚得水的"邊緣人"是如何"苟且偷生"。然而看上去,他們顯然比戰爭爆發前的正派人士、貴族子弟活得更得心應手。

這無疑,也是對戰爭帶來的弊端,和盛世太平下制度背後的假象的一種諷刺。


懂得分寸、瞭解男人,但卻不配擁有愛情


有多少女孩兒夢想成為斯嘉麗?不單單是因為她那股子"打不死的小強"一樣的精神,也不僅僅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的樂觀,更是羨慕她輕而易舉就可以集萬般寵愛於一身。

可在"受歡迎"的表象之下,不能否認斯嘉麗的自私、神經質、傲慢與偏見等特質。而這些,在貝兒身上卻一點也看不見。

通過她和梅蘭妮在馬車上的對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通情達理的女人,也是一個為了孩子在亂世中竭盡所能謀生存的母親。

而且她知道自己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困擾":

"和我打招呼,對您影響不太好。相信我,夫人,下次遇見我,權當不認識。"


《亂世佳人》中,被忽略的一個邊緣人物,卻至關重要


第一次看《亂世佳人》的時候,貝兒這個人物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既然知道別人不歡迎她,為什麼一次又一次來替白瑞德送錢?

直到今天才懂得:她有著和別人不一樣的堅持。也許發乎愛情,但也關乎尊嚴。只是這"尊嚴",別人看不懂,懂也不買賬。

要知道,每一次白瑞德直接或間接幫助斯嘉麗,其中都不乏貝兒顯性或隱性的援手。但她沒有在一件事或一段對話中,居功自傲,甚至以此提醒、要挾白瑞德。


最直觀的莫過於貝兒這個人物的最後一次出場。面對快被斯嘉麗搞瘋的白瑞德,貝兒提醒著他對妻子的愛,也看似無意地揭露了女人的那點小心思。

可是,當白瑞德興致沖沖地離開房間時,貝兒愈發明亮的雙眼,成了畫面中最亮的焦點

——那雙看透紅塵的眼睛,居然噙滿淚水,卻倔強到不曾留下一滴。

對於一個男人來說,通情達理又手眼通天的貝兒,無疑是"紅顏知己"的最佳人選。而貝兒被白瑞德的愛,直到電影最後才被揭開神秘的一角——徒留飄散在風中的往事,供觀眾去揣測。


《亂世佳人》中,被忽略的一個邊緣人物,卻至關重要


如此看來,除了職業和長相,其餘都趨於完美的貝兒,卻在愛情上徹底輸給了斯嘉麗。而斯嘉麗依靠對土地的熱愛就可以支撐下去,貝兒呢?無人問津。


如果她沒出現在白瑞德生命裡,他不會娶、更不會離開斯嘉麗


是誰提醒白瑞德要正視自己的心?是貝兒。於是白瑞德在三番五次拒絕斯嘉麗的吻和"愛"之後,還是將"和自己很像"的斯嘉麗娶進門。

是誰親手將白瑞德推回斯佳麗身邊?還是貝兒。然而帶著重新生活的希望的白瑞德,卻一再遭受致命的打擊——孩子離去後,看起來斯嘉麗還是念念不忘艾希禮。

而且,白瑞德第一次要對斯嘉麗大打出手,也是因為她對貝兒出言不遜——足以見得貝兒在白瑞德心中的分量,也暗示了斯嘉麗"傷人傷到底,絲毫不留情"之後,所要面對的命運。

這是一場不算經典的情節,但卻暗示了故事的走向,也為這段愛情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亂世佳人》中,被忽略的一個邊緣人物,卻至關重要


說到底,他倆終究不是一路人。曾被群星環繞的斯嘉麗,面對著有一位"鐵桿紅顏"的白瑞德,再加上兩個人深入骨髓的性格,註定誰也不會先低頭,或是向對方的生命靠近。

兩條平行線,何來交匯點?


白瑞德最後離開的時候,說了一句載入史冊的經典臺詞:

"Frankly my dear,I don't give a dam."

這種強調就暗示了,白瑞德更想回到那個自己熟悉的世界,遠離這個神經質的斯嘉麗。也是白瑞德代替大男子主義時代的所有信徒們,給斯嘉麗這種蔑視男權的女權主義者,以致命的一擊。

貝兒再獨立,也依附於男人;斯嘉麗再懂得示弱,骨子裡也是女權主義。


《亂世佳人》中,被忽略的一個邊緣人物,卻至關重要


神奇的是,翻拍盛行的年代,《亂世佳人》仍是無人敢"染指"的存在。

也許是"世間再無費雯麗",也許是蓋博的"本色出演"難以複製。但不得不承認,《亂世佳人》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光彩。

81年後的今天,再看《亂世佳人》,我刻意忽略了裡面的愛情,反觀那一個個被時代和戰爭放大的人性後,終於承認: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自有她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