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重慶每個角落——古渡通津八省會館東水門


東水門,一座至今尚存的古老城門。

東水門為重慶老城正東的大門,自明清乃至民國,城裡城外的碼頭街道一直很繁華。商賈雲集,上上下下一片忙碌,是重慶府的古渡口、水陸碼頭和商業中心。人們到南岸,都是從東水門外的古渡口乘坐擺渡船過去。

走過重慶每個角落——古渡通津八省會館東水門

民國初時,政府拆除城垣,渡口改在瞭望龍門,繁榮了數百年的古渡要津這才漸漸沉寂了下來,少了很多人舟喧鬧聲。

過去人們行商販貨,訪親尋友,以及地方的奏章信函傳送,走的多是水路。重慶兩江交匯,在九開八閉十七門中,多數都是水門碼頭。在諸多水門碼頭中,東水門碼頭時貨物往來最多的。下行的稻米井鹽、藥材竹木、山貨土產,上行的洋油棉紗、京廣雜貨等多彙集於此。整個碼頭貨物堆積如山、人流交織,臨江沿岸堆房貨棧麟次相接,成為重慶著名的貨物集散地。

重慶著名的“八省會館”大部分在東水門。明末清初,大西王張獻忠焚剿四川,屠戮百姓,使得富饒的巴蜀大地盡然淪落到城郭荒蕪、人丁稀少、百里無煙。清朝時候,為了恢復四川人口,朝廷開始鼓勵外省人民進入四川,墾荒復耕。自康熙7年起,湖北、湖南、廣東等十餘省的百萬民眾相繼入川,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湖廣填四川”。從外省遷移來的人,自成村落,開荒種糧。直到雍正七年,荒田盡墾、米糧充裕,城郊賦閒的農民才逐漸湧入城中,或工或商,逐漸讓重慶又開始繁榮起來。乾隆年間,兩湖、兩廣、山陝、閩浙、江西、雲貴等省份的商人相繼在重慶集資修建同鄉會館,用來聯絡同鄉情誼,議事聚會,形成了著名的“八省會館”。其中湖廣會館、江西會館、廣東會館皆在東水門,並且規模最大,形成了一片龐大會館建築群。

走過重慶每個角落——古渡通津八省會館東水門


位於東水門的湖廣會館,由禹王宮、廣東公所、齊安公所三部分組成,大概有八千平方米,依山而建。抗戰期間,會館曾一度改作軍用倉庫,後又改為商業儲運倉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