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哀三分钟,从心理学上看,不仅是给死者的仪式…

4月4日,清明节,纪念死者,一切都像老天设计好的。

10点,我们一家三口站在阳台上,看到我和他爸爸的静默,七岁的儿子问:“怎么了?”

我让他听,他听到了汽车的哀鸣声…

我让他看,他看见了:路上的行人停下了脚步,像雕塑一样静默着…

我跟他解释:这个春天因为新冠病毒,大家的生活变得很不一样,无数人在这场战役中,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财富~生命。

小家伙也开始变得安静下来,虽然他没有亲历这场战役,但他也知道对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哀悼。

人民日报今天的文章中,提到了一连串值得缅怀的名字: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很多人以非凡的勇毅,为生命“拼了命”。梁武东、李文亮、刘智明、彭银华、夏思思、尹祖川、黄汉明、马承武、郑勇……他们中有医务人员、基层干部、退役军人、民警辅警、志愿者。

默哀三分钟,从心理学上看,不仅是给死者的仪式…

除了这些远方的英雄,也许还有你内心牵挂的那个人:他可能是你的父母、朋友、恋人……而这些令人缅怀的生命背后,也许都曾有一个生死相关的故事。

故事一、六岁女孩的妈妈得了癌症

6岁的小林,妈妈得了癌症,医生说只剩几个月了,这件事要不要告诉小林?妈妈很纠结,每次打定主意要告诉女儿,等女儿来看她时,看着女儿阳光一样的笑脸,闪烁着光彩的双眼,她一句关于死亡的话也说不出来,她希望女儿永远这么开心,她怎么忍心让女儿悲伤?

默哀三分钟,从心理学上看,不仅是给死者的仪式…

故事二、陪五岁男孩踢球的爷爷突然离开了

石头的爷爷心脏病突然倒在了地上,五岁的石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看着自己的爸爸按压爷爷的胸部,妈妈着急地打120,奶奶在旁边急呼爷爷的名字…

他不知道接着会发生什么,只是感觉被恐惧笼罩。

后来,120来了,他们拿来了一个大大的袋子,把倒在地上的爷爷装了进去,奶奶和爸爸在哭喊,那一刻,石头隐隐的有一个担忧:今天下午还陪自己踢球的爷爷,可能以后都不会再陪自己了…

死亡,有时有备而来,但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应对它。有时来的猝不及防,让我们如此慌乱迷茫。

默哀三分钟,从心理学上看,不仅是给死者的仪式…

既然死亡随时而来,每个人都不可避免,

为什么没有为死亡做一些准备呢?

我们可能都要承认,提到死,我们会感觉不舒服。面对死,我们会有很多的恐惧哀伤。但是,对于死亡,我们不得不承认:

第一、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焦虑。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想起死亡,但是死亡焦虑,却很容易透过现实生活弥漫开来。比如,女人25岁后,面对第一根白发,或者脸上的第一道皱纹,那份伤感就是死亡焦虑的一种变形。或者35岁的男人,面对失业的危险,面对经济没有着落的惴惴不安,也是深层的死亡焦虑在作怪。

这种焦虑让我们避讳谈论生死,我们害怕这种情绪相互传染。但不谈论,并不代表不存在,这股暗流涌动在每个人心中。

有时我们笑着,心里却是在哭。

默哀三分钟,从心理学上看,不仅是给死者的仪式…

第二、每个人都要孤独的走进死亡。

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孤独的走进死亡。我们不断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与更多的人建立关系,说到底就是希望不再孤单。可事实是,别的事儿你都可以找人陪,这件事儿却要独自上路。

无论贫穷富有、美貌丑陋,最终我们只能一个人上路,面对它。而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很像薛定谔的猫,不到那一刻,你不知道,等你知道,已经不重要。

第三、死亡,到底是什么样子?未知,让我们胆战心惊…

想象未知,很多人想到是黑洞,黑色一片……而黑色就带给人们恐惧。未知,意味着我们没法做准备,也代表我们要放弃掌控。

人一辈子不断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存更多的钱,让我们对经济危机有掌控;建立更多人脉,让我们对事业危机有掌控;健身、减肥、跳舞……让我们对身体有掌控;为子女安排好一切,让我们对未来有掌控。

可最后,死亡来了,我们却不得不放下所有的掌控,听从未知的安排,这是命运和我们开的天大的玩笑。

默哀三分钟,从心理学上看,不仅是给死者的仪式…

不过,关于死亡,如果你这样看,也许会感激它:

  • 死亡充实了活着的意义。

没有死亡,活着没有价值。日子不断重复,你会抓狂。电影《土拔鼠之日》中,男主无数次自杀,第二天依旧被2月2日闹铃叫醒,他知道自己逃不出这一天,就算死也没有用,他开始思考如果人生只剩下一天,该如何度过?

而我们多数人,因为知道自己有一天终会死去,才去思考如何活着更有价值。不同的思考带来不同的选择,最后成就不同的人生。

我们忙着孕育孩子,忙着书写著作,忙着建立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在努力留下生活过的痕迹,即便有一天,这些痕迹会被历史的风尘吹逝,但我们活着时的感觉却定格在历史的某个时刻,永不磨灭。

  • 允许面对死亡的哀伤,是对死亡的敬意。

当亲人离世、朋友逝去……哀伤是安抚我们内心的良药。而压制哀伤,是你对死亡的抗拒。被压制的哀伤并不会消失,它会偷偷躲在你的潜意识中,时不时刺痛你的内心。

对死亡最好的敬意,是允许哀伤,哪怕悲伤逆流成河,时间也会疗愈它。最后,哀伤之处结了痂甚至开出花,这是死亡给你的礼物。

默哀三分钟,从心理学上看,不仅是给死者的仪式…

故事一中,小林的妈妈和女儿一起在家附近种了一棵树,然后她告诉女儿:“妈妈会变成树精灵,以后想妈妈时,就来看看树,妈妈的温暖你就能感受到了。”

故事二中,石头的担忧成真了,爷爷再也没有回来陪他踢球。但他并不寂寞,他知道爷爷就像阳光,想爷爷时,照照阳光就感受到了。

默哀或其他哀悼的方式,就是通过一个仪式,让我们对死者致敬,更对活着感恩。感恩,此刻,我们还美好的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