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年级现象(17) 中年级孩子行为出现分化

关注三年级现象(17) 中年级孩子行为出现分化

有些孩子进入三年级后,行为表现的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认知也日趋朝健康方向发展。但有些孩子却呈现对什么都无所谓,尤其对不良行为,根本不再乎别人怎么看,怎么批评。

家庭是健康认知的基础

孩子行为表现源自日常的家庭生活。如果孩子连好坏都分不清楚,美丑善恶也弄不明白,那肯定对什么也无所谓了。

大凡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孩子,归因去查找家庭教育现状,基本都属于缺失状态,要么是父亲教育缺失,要么是母亲不懂教育,要么是隔代教育占据家庭教育主体。

因此,家长必须加强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从感恩、爱心、孝心、同情心、宽容之心、承受挫折、助人为乐等方面着手,给孩子灌输好孩子意识,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是将来孩子立身处世的根本。

另一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兴趣。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让孩子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丰富的知识。课外阅读领域是很宽广的,家长不要拘泥于经典本身,像科学、自然、社会等孩子书刊杂志等都适合。

家长保持良好的情绪

三四年级的孩子正处在玩伴儿期,对玩的渴望更为强烈。当大人看到孩子做事或者学习不认真时,会不厌其烦地督促孩子要认真,但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却不被大人所理解于是,孩子学习与玩耍的矛盾问题就出现了。

有些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会把握不住自己的情绪,忍不住发火,甚至于大动干戈。

因此,我们建议家长朋友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成为情绪的积极管理者,不能拿成人的心态去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否则,你心态不好,情绪管理能力又很弱,必然导致你每天重复发脾气。很多家长不清楚一种现象,就是情绪的相互影响与强化作用,凡是经常爱和孩子发火的家长,你去认真观察,你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肯定也会不好。

其实答案很简单,你在给孩子树立一个负面的榜样,孩子不知不觉间便模仿了你的言行,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家长不管孩子表现如何,你必须要管理好情绪,不被孩子行为牵动着。

理性的家长都会充分重视处于玩伴期的孩子,合理安排孩子玩儿和学习的时间,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玩儿的时间,同时给孩子意识的灌输——玩儿要专注,学习更要专注。有些家长还真不知怎么关注孩子玩,不清楚玩的内容。

玩是有讲究的,像亲子游戏,玩伴儿游戏,单人游戏等,都要动动脑筋鼓励孩子去专注玩儿。孩子玩的专注了,自然学习也就更专注了,这样一来,学习效率提高了,用在课外学习的时间就相应少了,反而又进一步增加了孩子玩儿的时间。

帮助孩子融入小团伙

7-9岁的阶段还被称为"小团伙时代"。相互投机的孩子们组成"党徒"在一起疯来吵去,或跑到老远的地方去玩耍。这是孩子确立自我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对孩子心理了解的话,就很容易去片面地限制孩子的自由。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自由时,第一反应就是反抗,表现出来的行为,诸如顶嘴,父母让这样,孩子偏不,并且会说出一大堆理由。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但是还不能共患难。他们对友谊的认识有了提高,但还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而对他们的照料和关注则比以前要减少许多,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矛盾与代沟开始出现。

尽管三、四年级孩子的结交范围扩大了,但由于孩子还无法正确、全面地评判他人的优缺点,所以在交朋友的过程中缺乏分辨是非好坏的判断力,有的孩子可能会在他人的不良影响下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如逃学、泡网吧等。

三年级孩子认知能力已经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又处于一个愿意受约束的行动习惯阶段,很多家长常会感觉孩子进入二年级后,明显有教育吃力的现象。这说明,你的家庭教育知识储备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需要你系统化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才能拥有育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优秀的家长,至少要有前瞻性的目光,对于眼前孩子成长教育不仅思路清晰,还要清楚今后至少三年之内孩子应该处于何种成长状态,这样你才能耳聪目明,不管孩子现在产生哪些问题,都可以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