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的情感共鳴:孫建民著作《仰望,鄉村的臉》讀後


千里之外的情感共鳴:孫建民著作《仰望,鄉村的臉》讀後

看完了建民兄新書《仰望,鄉村的臉》,樸實無華的筆法將那一番鄉村的自然景觀與人文生活展現的淋漓盡致,儘管我們相隔千里,但是同為北方人的我,同為農村長大的我,同為童年喪父的我,讀罷何止感同身受,那一段段艱難困苦,何嘗不是自己生活的倒影?

我猜建民兄在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免不了數次落淚吧。建民兄筆下的那些人和事,彷彿就生活在我的身邊,所以他的很多感觸我都能體會得到,更是勾起自己關於那段關於苦難的回憶。

建民兄筆下的"仰望",是一種帶著敬畏之心的回望。我們都是在農村長大的農二代,在整個求學生涯中始終抱著"知識改變命運"的人生信條,最終靠自己的努力成長起來的農村青年。在我們奮鬥拼搏的平行時空中,情感上產生了極其相似的共鳴。

一、"上了大學也不一定找到工作"--關於取捨

"兩個孩子只能上一個"真的不是說著玩,建民兄家面臨這樣的問題,我也一樣。

在農村,以一個農民的收入供養兩個大學生,這樣的負擔可不是鬧著玩。建民兄還有一個姐姐,因為家裡條件限制,早早輟學幫助母親照顧家裡,建民兄弟二人才得以順利讀到大學畢業參加工作。

農村人面朝黃土背朝天,因為知識的缺乏導致眼界往往侷限在地壟溝。開明的母親一再堅持,一定要把兩個孩子供養到讀大學。

"大學生一抓一大把,上不上沒啥區別"。說出這樣的話的人不一定是嘲諷,可能真的是從一種擔憂的角度為母親提供一種參考。

儘管如此,這樣的話聽起來依然會引人反感,建民兄對於農村人的樸實描寫的很委婉,其實小農思想支配下的自私自利之人也是普遍存在。並不是農村的標籤把這些人一棒子拍死,是基於人性考量,我從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我懂得即使是親戚,該落井下石的也絲毫不會手軟。

好人壞人都存在,始終還是好人多。在我家最困難的時候,很慶幸有那麼多幫助過我的人。

建民兄在書中把幫助過自己的大姨、大姨夫、三叔、三嬸等等都記錄了下來,就像我依然記得寒冬臘月老姑為我買的羽絨服和燒雞、牛奶,劉健哥為我買的牛仔褲,元元姐給我買的衛衣,還有鄰居們送來的柴火、秸稈等等很多事情都像流水帳一樣的記在我的日記本里。 我知道,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他們為我做的這麼多都是絲毫不圖回報的,因為他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那個"找不到工作的"貧困大學生。

尤其在自己孤獨無援的時候,我會更加記得這些人為我的付出,無論怎樣以後都要知恩圖報。

二、"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關於自卑

出身讓我們沒有任性的資本,低頭學習是我們唯一的出路,沒有精力去拓展自己的興趣,去完善自己的社交圈。 從前的我很懦弱,很愛哭。最初學英語的時候,英文單詞不會讀,著急直哭,後來父親找到鄰居家的袁姐,教我幾遍之後終於能完整的把句子讀出來。

父親去世之後我開始變的堅強,發誓自己以後永遠都不能懦弱的流眼淚,遇到什麼困難要先想辦法。但是堅強之下,自卑感依然如影隨形的跟著自己。

母親把脆弱一個人吞下,留給我和弟弟的始終都是樂觀與豁達,她對我們兄弟的未來信心滿滿,是我們倆前行路上的最強後盾。

我理解建民兄描寫姐姐那段"面對種種不如意,姐姐選擇用笑聲來對抗生活的艱辛。"我理解那種在最需要幫助時候的落魄與一笑而過的心酸。

我理解"姐姐參加義工,開始為公益盡一份力量",一旦自己好起來之後,就會想辦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哪怕是一點點,也值得去做。

我在去校園巡講的時候,時常會格外關注那些貧困生的心理疏導,我想通過講述自己的經歷讓他們自信起來,告訴他們知識改變命運,拼爹不如拼自己。

但是我也知道,這種自卑感的破除與自信的建立,只有自己家裡的日子好起來,才會有萌發的土壤。現在,還是要保持一路拼搏的姿勢,告訴他們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絲毫未曾懈怠的自己。

三、"別離君莫嘆"——那些逝去的靈魂

建民兄在書中把那些個在老百姓之間口口相傳的詭異事件也都寫了出來,就好像鄰居李奶奶坐在炕頭還在給我講故事一樣,嚇的自己縮在被窩裡。

小時候大家都害怕小鬼,看完殭屍系列電影回家嚇的睡不著覺。在大街上看到紙錢都會躲著走,看到墳墓的時候更是會閉上眼睛,似乎對死者稍有不尊重都會被鬼纏身。

直到至親去世後,我十分確認世界上真的有鬼神,"鬼"有好有壞,"神"優劣並存。我始終保持一種敬畏感,感覺這些至親至愛在另一個世界以另一種方式一直在我身邊,從未走遠。

老家的墳地修在半山腰,每年都和弟弟回老家上墳,一路上總能看到很多墓地,只是沒有絲毫恐懼,甚至還會想著這些風吹草動是不是老爺子知道我來看他。

沒有什麼可害怕的,當至親去世的時候,腦子裡想的都是讓我再看一眼他最後的容貌,再摸一下他冰冷的額頭。還沒來得及話別,就已經兩重天,終覺逝者的靈魂始終伴我成長。

二十幾年的時間裡,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都相繼離世,對母親來說,每一次別離都顯得格外痛。人生只剩歸途那種落寞難以體會,希望母親能夠健康長壽。

亦如建民兄所言:"有悲有喜,有起有伏,這就是人生。" 四、"走的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通往春天的高鐵 "到那邊好好學!"是建民兄母親對他上大學時的囑託,他在書中描述:"很多年後,我還記得那天母親期待的眼神。"

這讓我想起母親送我上學的情景。我和母親一起坐綠皮車到省城報道,站立在擁擠的車廂,只為省下11.5元的車費,汽車26元,火車14.5元。

因為母親暈車,所以我提議坐客車有座位,但是母親不聽,說自己吃暈車藥了。到學校辦理助學貸款,母親一直擔心貸款辦不下來,交不上學費,好在一切都很順利,終於露出笑臉。

想起小時候,為了省錢買最便宜的火車票去姥姥家,母親帶著我和弟弟站在異常擁擠的綠皮車裡,母親暈車很嚴重還要緊抓著我和弟弟,怕把我倆弄丟了。

越是擁擠,推車賣食品的小貨車還總是來來回回的穿梭,每次穿梭似乎都能發現自己喜歡的食物,母親的答案都是火車上的吃的貴,等下車了再買。我和弟弟也知道,下車了可能就沒有了這樣的美味。

前年,我和母親去看望大舅,我帶母親第一次坐高鐵,不僅不暈車,而且看到車上有人推小車賣小食品,竟然問我吃不吃。當年我和弟弟的願望,她一直都記得呢。

母親為人善良,總是叮囑我和弟弟要與人為善,無論走到哪裡都始終記得自己的出身,記得自己走過的路。就是這樣的信條指引著我和弟弟一直向前奔跑,我們始終相信所有的善意都會在人生的後半程以另一種方式與我們相遇。 感謝建民兄的文字,讓我想起了故鄉的那些人和事,祝福送給咱的爹孃,還有每一位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

鄉村有一張獨特的臉,鄉俗民情,風土風貌,人情冷暖,佈滿了滄桑和故事。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心中都無比懷念,留戀這張臉的溫度和笑魘,從年少至終年,始終如一。

千里之外的情感共鳴:孫建民著作《仰望,鄉村的臉》讀後

孫建民著作《仰望,鄉村的臉》

《仰望鄉村的臉》著作者孫建民,筆名青鋒暮寒,山東昌邑人,現為濰坊市濰城區人民檢察院新聞宣傳辦公室副主任。著有長篇小說《逆天血》,作品散見於《電影評介》、《檢察日報》、《水城文藝》等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