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太平洋司令部改名一事?

虎賁軍huben


據網載,本月21日,美國五角大樓發言人稱,五角大樓可能很快會將其最大戰區“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以“更好地涵蓋該司令部目前的職責”。

此舉,意味著特朗普政府從美國整體國家安全、國防和核三個視角,確立了美國的戰略和政策,將加緊實施“印太戰略”,併為此戰略提供指導和支持,別看“太平洋司令部”前面,只是簡單地加了“印度”兩字,實際上預示著美國戰略的重大調整。

一旦“印度太平洋司令部”改名成功,“印太戰略”將成為特朗普政府的亞太戰略,將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採取諸如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手段來遏制國內的崛起,對此,國內應該有所警惕。

“印太戰略”,一言以蔽之,就是美維持並鞏固已有的霸權,預防新興大國與其並駕齊驅或對其實現反超的一種戰略手段。

毫無疑問,“印太戰略”的倡導者美國是龍頭老大,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是其核心力量,目前國內發展速度加快,對釣魚島、南海的掌控越來越有力,除了美國外,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也很焦慮和不適。

儘管“印太戰略”的國家和國內都有貿易往來,經濟關聯度極高,除了印度外,其他三國與國內的貿易都佔本國的大頭,但並不妨礙他們聯手,至少在名義上能合縱連橫。

但國內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與美國退出TPP、退出氣候協議、退出伊核協議,強調美國優先,高舉貿易戰大棒,也讓國外看到了新興大國與老牌帝國不同的舉事,是非曲直也大都心中有譜。

所以,即使美國將“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其“印太戰略”要實施起來,用來圍堵國內,也將困難重重,美國挑起的貿易戰,無疑將中日韓推到了一起,改善了三方的關係,未來自貿區談判必將水到渠成。

印度總理來了,澳大利亞部長來了,與國內搞好關係,彼此做生意,有錢大家賺,才是王道,跟了美國遏制國內,根本就沒肉吃,因此美國所謂的“印太戰略”,註定大概率失敗。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美國打算將“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當然是為了迎合特朗普提出的印太戰略。印太戰略提出已經大半年的時間,推行的並不順利,美國把太平洋司令部改名,也是想更好地為印太戰略站崗放哨,吸引盟友聚攏到印太戰略的大旗之下,為美國的利益服務。

太平洋司令部改名不換藥

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的負責的區域本來就包括,美國西海岸外到印度東海岸的廣大地區,將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也沒什麼不可以。但是五角大樓發言人說,“改名是為了更好地涵蓋該司令部的職責”,完全是畫蛇添足。

如果將來太平洋司令部的主要責任區域從太平洋遷移至印度地區,這個說法可以成立,但事實上無論改成什麼名字,太平洋司令部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在西太平洋地區圍堵其他國家,印度洋地區只是新增的一個圍堵方向而已。

美軍通過把“太平洋司令部”改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與特朗普的印太戰略一一對應起來,至少能夠達成兩大好處:

一是用一個更加忽悠人的名字取悅國會,今後可以更容易的爭取到更多的軍費。

二是調動印度這個潛在大國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到西太平洋地區的圍堵行動中來。在西太平洋地區日本過度發展軍力容易引起美國和亞洲鄰國的警覺,澳大利亞軍事潛力有限,如果能夠調動印度的積極性,印太戰略成功的機率會更大一些。

換個名字也難以吸引盟友效忠

在特朗普的“印太戰略”中,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是4個核心國家,美國是“盟主”,日、澳在美國亞太同盟體系中被稱作“北錨”和“南錨”,而印度則是美、日大力拉攏的對象。

但是拉攏是需要利益交換的,特朗普一邊拉攏印度及其他盟友為自己的印太戰略衝鋒陷陣,一邊又在貿易問題上錙銖必較,完全看不到特朗普的誠意。現在印度正在聯合日本、歐盟一起對美國對鋼鋁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問題提起訴訟,太平洋司令部改一個名字就能讓印度回心轉意嗎?搞不好“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將來就是一個專門對付印度的司令部。


衝擊時評


美國在伊朗局勢緊張的關鍵時刻突然宣佈了一個重磅消息,那就是要為其最大戰區改名,將“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按照美軍的解釋,改名是為了更好的涵蓋該司令部的職責。很明顯,美軍認為太平洋司令部僅僅覆蓋太平洋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把印度洋涵蓋進來。事實上近些年來,美國的太平洋司令部一直在插手、經營印度洋事務,只是名字上沒有體現而已。

其實大家都清楚,美國此舉就是為了更好的推進其印太戰略。美國國防部網站指出,美國國會正在推動美軍對中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活動增加更多關注。與此同時,美國2019年國防法案將有更多的法案限制中國在印太地區不斷增長的影響力。美國參議會軍事委員會直言不諱的指出,將會為美軍在亞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提供建設資金。說白了美軍這次太平洋司令部改名,有著更為深刻的內部含義。

當然,這只是改一個名字而已,就算不改名字,美國太平洋司令部也早就把印太戰略當作了最為重要的戰略。美國這次改名更多的只是一種象徵意義,就是要藉此告訴外界,美國要大張旗鼓的推行印太戰略了。當然美國改名字,也就標誌著,美國對於其構建印太盟友體系,強化印太控制能力的戰略已經沒有任何隱晦。

美軍發言人稱,如果決定要修改“太平洋司令部”名稱的話,將會第一時間向外界通報。也就是說,目前美軍只是把這個消息透露出去,試探下盟友及相關國家的反應,然後下一步會根據需要適時公佈,並大力推行這個戰略。


深度軍備


“印太”這個戰略術語最早是印度國家海事基金會戰略學者普雷特•庫拉納最早提出來的,而美國的“印太戰略”概念是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在2010年10月28日發表的“美國對亞太的介入”演講中首次提出的。可以看出,印太主要是美印兩國圍繞著共同制衡東亞大國而提出的一種全新地緣戰略概念。美國準備將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說明美國的戰略決心更加堅定,就是對東亞大國進行遏制,而且包圍圈劃得很大,已經不再是從一個方向對東亞大國進行遏制,而是從兩翼進行包抄,同時這也意味著太平洋司令部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加。

之前太平洋司令部的轄區就包括印度洋在內,更名後這個任務範圍就更加明晰,那麼向國會伸手要錢要裝備要人就變得更加名正言順:範圍那麼大,不給我可顧不過來。未來,美國的艦機會越來越多地部署到印太方向。

這個更名,還意味著印度在美國戰略棋盤上的重要性飆升。近年來,美印關係不斷加深,美國向印度出口的武器裝備無論是敏感程度還是先進程度都比以往大幅提升,現在甚至提出可以將F-16戰鬥機的生產線搬到印度。美國很清楚,印度在印度洋的位置得天獨厚,而且印度這些年的經濟發展不錯,軍事實力提升也比較快,拉過來是個十分有用的幫手,可以顯著減輕自己的負擔。所以,在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之後,美印在軍事合作方面將可能朝著縱深發展。(S)


聯合防務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5月30日出席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交接儀式,同時宣佈“太平洋司令部”正式更名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海軍上將菲利普·戴維森出任這一新機構的司令。成立後的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將強化日美同盟等方面的關係。其統管的範圍不但包括駐日美軍、駐韓美軍,更包括印度以東至美國西海岸以外的太平洋地區。

美國的太平洋司令部是美軍全球六大戰區中最大的一個,下屬兵力近40萬人,包括5個航母戰鬥群在內的約200艘艦船和1000多架飛機。

據瞭解,此次更名是按照特朗普政府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構想而採取的舉措。“印太”是指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整個區域。“印太”地區人口占世界近一半,並且還包含許多重要的咽喉要道。“印太戰略”就是將“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視為一個戰略弧”的完整體系。在之前的傳統觀念中,太平洋和印度洋是各自獨立的。

雖然名字已經更換過來,但是目前的美軍印太司令部內部還有不少棘手事情需要處理,包括軍事人員日常訓練不足、管理人員指揮不力、軍隊腐敗等。尤其是2017年太平洋艦隊發生的兩起軍艦撞船事故,不但造成戰艦受損,還造成了多達17名的船員死亡。當時主持這兩期事故調查的正是現任司令戴維森。

另外,在“美國優先”的單邊政策下,美國的政策更趨飄忽不定。美國總是強調受損太久,損失太多,進而要求盟友付出更多。這無疑會傷及盟友,增加與盟友的裂痕。

從長遠看,“印度太平洋司令部”的存在將會損害印太區域內國家間的關係,並且是製造印太海域不安定亂局的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