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讀懂了之後,福氣住你家!


俗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讀懂了之後,福氣住你家!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出自《孟子 離婁上》,含義是:事情做得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不好,就要自我反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孟子曰:“愛人不仁,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夠,管理別人卻不能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管理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貌,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禮貌是否做到位。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

俗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讀懂了之後,福氣住你家!

《詩》雲: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詩經》說:“常思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得美好的幸福生活。”

堯帝反躬自省

堯帝看到了他的兩個人民犯罪,瞭解到是因為上天久旱不雨,沒有東西吃,不得已偷了人家的東西,被發現了抓起來要押進監獄。堯帝誠懇地請求獄官把這兩個人放了,把自己抓起來,說自己沒有把百姓教導好,沒盡好君王的責任。說自己作為君主沒有德行,導致上天久旱不雨,結果堯帝話音剛落,本來萬里無雲的天空就下起了雨。

《說苑》稱讚堯帝:“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

堯帝就是用“先恕而後教”的方法治理百姓,凡事都反求諸己。

舜:“事天”

就是遵循自然之道,自然而然的規律和秩序去對待事物。

讓水自然流淌,自然是先流到低窪的地方;用火點燃材禾,先燃起的一定是比較乾燥的材;像堯帝那樣賢德的君主,感召的也一定都是賢良的,都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臣子;

夏桀王感召的都是德行缺失,奸詐狡猾的人。《易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俗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讀懂了之後,福氣住你家!

大禹

大禹出行,遇到一個犯罪的人,大聲哭泣,說堯舜時代的人都以堯舜的仁愛之心為己心,而我做了君王,我的百姓卻以自己的私心為己心,這說明我的德行不足啊!

湯王: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湯王為了提醒和督促自己不斷進步,在自己的臉盆上刻上銘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時時提醒自己,在德行上要不斷進步。

天氣大旱他祈雨時,祈禱文寫的是:“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如果我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百姓;如果百姓有罪,罪過都應歸結到我的身上。

我們日常生活工作當中都是如何做的呢?不是互相指責埋怨,就是怨天怨地怨時運。為什麼古聖先賢特別重視和講究“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呢?

俗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讀懂了之後,福氣住你家!

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

比如:有一對夫妻,感情不融洽,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家裡雞犬不寧。

他們對門也住著一對夫妻,感情非常融洽,結婚多年,不但不吵架,感情卻越來越深,這對經常吵架的夫妻看到了非常羨慕,於是登門求教。

女主人給她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天早上丈夫要出門上班,妻子給丈夫倒了一杯水,放到桌子上,丈夫穿衣服時不小心把水杯碰掉了地上,這時妻子說:都是我不好,沒把杯子放好,丈夫說:怎麼能怪你呢?是我穿衣服不小心才把水杯碰掉地上的,於是夫妻二人搶著拿抹布擦地。一件生活中的小事體現了反求諸己的重要性。

俗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讀懂了之後,福氣住你家!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我們的境緣是我們內心的體現。

蘇東坡和佛印禪師是好朋友,一次二人在一起打坐,蘇東坡問佛印禪師自己像什麼?佛印禪師看了看,說:我看你的樣子很莊嚴,像一尊佛,蘇東坡聽後很得意。過一會兒,禪師又問蘇東坡:你看我像什麼?蘇東坡看佛印禪師身上袈裟拖拉不整,說道:我看你像一堆牛糞,佛印禪師聽後也笑了,沒有作聲。蘇東坡迫不及待趕回家中和他的妹妹說起這件事,說自己贏了,但是妹妹告訴他說:這次你又輸了!禪師的心地是清淨無染的,所以他看誰都是佛,而你看別人是牛糞,正說明你的心不純淨,修養不夠。

俗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讀懂了之後,福氣住你家!

德未修,感未至

大舜之所以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是因為他遇到了那麼惡毒的後母,三番五次地要加害於他,他不但沒有懷恨,還不斷反省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最終感動了後母。

《禮記 中庸》:“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我們所作所為之所以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是因為我們做得不夠,不能感化別人。

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要“先恕而後教,”是讓我們有寬大的心量,遇到事情先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而不是先去埋怨。“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凡事找自己的原因,端正自己的身心,不怪罪別人,就會天下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