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支姓來歷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堯、舜時期的隱士子州支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高士傳》記載:堯舜時有個叫支父的人。支父,全稱為子州支父,是傳說中的隱士,子姓,名州,字支父。是一個博學淵源的人。在子州支父的後世子孫中,便以其字為姓氏,稱支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支氏族人多尊奉子州支父為得姓始祖,正確讀音作shì(ㄕˋ),且不與大月氏國支氏、析支國(党項)支氏、黃支國支氏、條支國支氏族人合譜。

《百家姓》之——支姓來歷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姬姓後代姓支的氏族,屬於以先祖譜序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周代王公、諸侯後的支子,一部分後人有以支為氏。周朝時宗法制度下稱嫡長子,先祖嫡長子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為“支子”,他們在分封時,支子有的以支為姓,遂形成支氏。

另外,古代王公、諸侯的支子中,有的就用“支”字作姓氏。

源流三

源於媯姓,出自夏王朝時期大夫郭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姓氏大觀》中記載:“夏有郭支,見《抱朴子》。禹乘二龍,郭支之馭。”相傳,大禹有兩個護衛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們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為大禹駕御馬車之人。

在郭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支氏、郭氏,郭支還是郭氏的鼻祖。該支氏與媯姓郭氏同宗同源,氏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於國名,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析支國人的後代,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析支國,為古代國名,亦稱賜支國,實際上是一個古老的北方民族部落群體河湟羌,即古宓人。在典籍《書·禹貢》中記載:“有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卽敘。析支在河關西。”河關,是遠古羌族人及其分支党項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在今甘肅省南部和青海、四川的交界處,大體在甘肅省臨夏縣一帶(今甘肅臨夏積石山大河家),統稱為“析支之地”。

在析支國後代的党項民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古國名稱為姓氏者,稱析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支氏,大部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少部分融入蒙古族,成為後來的蒙古族席熱臣氏,今冠漢姓為席氏。

《百家姓》之——支姓來歷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晉朝時期度支尚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度支尚書,是三國時期魏國魏文帝所設置的官位,因掌管貢賦和稅租,量入為出,故名度支。南北朝時期,以度支尚書領度支、金部、倉部、起部四曹,其中北齊度支尚書兼轄左民、右民等曹,於度支之外,包括民政事務。隋朝時期制定六部制度,即沿北齊舊制,亦設度支尚書。隋開皇三年(公元582年)改度支為民部,主管官改為民部尚書。唐朝時期,唐高宗李治即位後,為避父親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改稱為戶部,其長官亦改為戶部尚書,在以後的《隋書》中以避諱之故,也均寫成“戶部”。以後歷朝歷代沿設,一直到清朝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滿清政府進行部院改革,又改戶部為度支部,其長官為度支大臣、副大臣。

在度支尚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度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支氏,度氏,世代相傳。

得姓始祖

子州支父、郭支、支讖(支婁迦讖)、支叔才。定州人,唐明時知名的文士,因孝被時人所頌揚。隋末荒饉,夜丐食於野中,其母為賊所執欲殺之,支叔才告以情,賊憫其孝心,放了他母親。母親得了癰疽,他吸瘡注藥。母親去世,他在墓旁築屋守孝,有白鶴在他身邊,人們以為是孝感所致,故支氏後人尊支叔才為支姓的始祖。

遷徙分佈

支姓的來源比較複雜,而且模糊。相傳堯舜二帝時有個名叫支父的人,他的後代就是支氏。亦有一說是源於周朝後代中一個姓支的氏族。西漢時中亞有一個月支國,是秦朝、漢朝時候,位於絲調之路上敦煌那一帶的一個小國,位於今甘肅省中西部和青海省東部。最初在陝西、山西等地落腳,後逐漸移遷分佈於全國各地。到晉代的時候,月支國人有的留在中原等地定居。到了唐王朝統一天下之後,受漢文化同化,變成完完全全的中國人。他們學習中原人使用姓名的習慣,有的從國名中取一個支字,作為姓。另外一個支姓,源於遠古,但古書記載很簡單,如《高士傳》裡說,堯帝時候有人名叫支父。又有本《路史》裡說,周朝後代有姓支的氏族。在古代,支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琅琊,今山東臨沂就有不少姓支的人家。支姓主要居住在河北,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山東,雲貴川等地。

《百家姓》之——支姓來歷

郡望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

定州:即今河北省保定市,是一座有三千餘年悠久歷史的古城。戰國時期始建城池。北宋太平興國六年(辛巳,公元981年)升為保州,為當時北方較大的城市,有“北控三關,南通九州”稱譽。

邰陽郡:即今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傳說為周族遠祖至公劉所居地。武功建縣始於秦孝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350年)。

中山郡: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鄱陽郡:本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期置番縣。西漢時期改名為番陽,三國時期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為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

堂號

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誌;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所以,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範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堂號,不僅僅是用在祠堂,還多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禮簿等處;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鬥、口袋、錢袋、燈籠等上面大書堂號,以標明姓氏及族別。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屬的人,都不會忘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不僅漢族,許多遷居內地的其它少數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紇族的愛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內堂”等少數民族,內遷後接受了漢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業績之典故作堂號的。這就是中國人的堂號,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實際意義。

歷來每個姓氏、每個宗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從功能上說,堂號的意義主要在於區別姓氏、區分宗派,勸善懲惡,教育族人。如果說,郡望是高一級別的宗族尋根標誌,那麼堂號就比郡望堂低一級的宗族標誌。郡望往往可以作為堂號,但堂號卻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個姓的堂號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數個多至數十個,但堂號往往有數百甚至上千個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後就開始走向統一和固定,但堂號卻隨著宗族的發展,一直在不斷的增加。

琅琊堂:以望立堂。

邰陽堂:以望立堂。

《百家姓》之——支姓來歷

字輩排行

重慶彭水(含墊江縣)支氏字輩::原來的字輩:承,家,述,祖,肇,啟,鴻,圖,克,昌,紀,緒,永,教,詩,書。如今的字輩改為:述,祖,肇,(紹)啟,鴻,西,維,東,紀,宗,鶴,旌,傳,孝,友,駿,澤,蔭,豐,隆。

貴州盤縣支氏字輩:治孟萬大紹,應國美秀宗,維興世昌隆,克明成太尹,天賜福祿重。{後世新譜}原本建華東,蘇南上槐籍,雄發俊開基,洪清共永立,祖德聲揚顯,耕呤富貴芳,

陝西富平支氏字輩:原來的字輩:承,家,述,祖,肇,啟,鴻,圖,克,昌,紀,緒,永,教,詩,書。如今的字輩改為:述,祖,肇,(紹)啟,鴻,西,維,東,紀,宗,鶴,旌,傳,孝,友,駿,澤,蔭,豐,隆。

歷史名人

支曜:著名漢朝大儒。靈帝末年,西域沙門支曜居洛陽譯佛經,先後譯成《成具光明經》等十一部,其中七部地靈帝中平二年(185)問世。

支婁迦讖:桓帝建和元年(147),月支國(今新疆伊犁地區及迤西一帶)沙門支婁迦讖至洛陽 。支氏少習華語,精勤持戒,志在弘揚佛法,因居洛陽譯經。自建和元年至獻帝中平三年(186)先後把《李闍佛圖經》、《般若道行品》、《般若三眛經》、《首楞嚴經》等二十一部佛經譯成漢語,其中大乘、小乘約各居其半。

支遁:他本姓關,陳留(今河南省開封)人,25歲出家,東晉佛教學者。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是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宣揚“即色是空”。

支鑑:(生卒年待考),字汝同;崑山人(今江蘇崑山)。著名明朝畫家。整潔自喜,都不與世作緣。小楷學夏昹。每晶起,作百十楷字,蠅頭蟬翼,具有尋丈勢。或請書宮、廟、墟墓碑版,莊體勻畫,無異小楷,人以為得書中三昧。

《百家姓》之——支姓來歷

支姓是中國的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3位(虞 萬 支 柯),2014最新百家姓排名支姓311位。2014年據支姓宗親網不完全統計:支姓一族如今已遍佈25省近400處集居地(除海南,福建外其餘省市自治區均有50人以上聚集地),國內總人口約17.3萬。官方統計江蘇省的支姓人數排名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