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清明節的詩句,要論悲涼不是杜牧的《清明》,而是高啟這首

清明節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最早是以二十四節氣之一存在。《淮南子·天文》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天空中北斗星的斗柄指著“子”的位置,也就是正北方向的時候是“冬至”時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乙”的時候,“則清明風至”。

隨著時代的發展,清明節又糅合了古代上巳節和寒食節兩個節日的文化,逐漸從一個農耕節氣,演變成今天兼具了農耕節氣以及祭祀和踏青的節日習俗。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要論悲涼不是杜牧的《清明》,而是高啟這首

唐詩宋詞元曲中提到“清明”的詩詞有很多,如白居易的《清明夜》“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柳永的《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陸游《臨安春雨初霽》“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歐陽修《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等等,說的都是清明前後的情景。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要論悲涼不是杜牧的《清明》,而是高啟這首

而在這些詩詞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杜牧的那首《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人清明這一天出門,恰巧細雨綿綿,這種細雨是春雨的主要特徵,雨很小,毛毛雨,卻連綿不絕,還伴隨著陰冷陰冷的天氣,因此,使得路上沒有幾個行人在走。不過,詩人的“欲斷魂”絕不止這個涵義,因為在詩歌裡,“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形容非常強烈而又一下子不能言明的感情。因為這一天是憑弔先人、祭祀祖先的日子,這樣的陰雨綿綿加之孤身一人,因此觸景生情,心頭更添愁緒和淒涼。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要論悲涼不是杜牧的《清明》,而是高啟這首

在這樣的情況下,詩人就想著有沒有地方可以歇歇腳、避避雨,又可以借酒消愁的地方,他看到有一牧童在路邊,於是就上前問他哪裡有酒家,牧童手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全詩嘎然而止,但未盡之意,我們讀詩便能想象:詩人發定興致勃勃地前往杏花村找酒喝去了。

全詩雖然語言通俗易懂,但是畫面豐富,情感哀傷,給人一種動人心魄的感覺。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要論悲涼不是杜牧的《清明》,而是高啟這首

雖然杜牧此詩是描寫清明的經典佳作,但是論哀傷、悲涼之感,還有一首詩比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首詩就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高啟的《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要論悲涼不是杜牧的《清明》,而是高啟這首

高啟(1336-1373),漢族,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高啟才華高逸,學問淵博,能文,尤精於詩,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初明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要論悲涼不是杜牧的《清明》,而是高啟這首

此詩大意是說,全身上下衣服都沾滿了血淚和塵埃,儘管現在戰亂已經結束了,但是回到故鄉也會感到悲哀。一般來說,遊子回到故鄉應該高興才對的,怎麼會感到悲哀?詩人在後兩句回答了。

他說,風雨中,梨花落盡了,寒食節也過去了,清明掃墓的時候,有幾戶人家的墳墓還會有後人來祭拜呢。原來詩人悲哀的是無人來掃墓,為何會無人掃墓?詩人沒有說出來,但是詩人寫此詩的時間是在元末明初,可以猜想得到,當時的戰亂、災難等原因造成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當戰亂結束後,歸來的人也沒有幾個了,因為很多人都在戰亂、災難中死去了。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要論悲涼不是杜牧的《清明》,而是高啟這首

詩人一句“幾家墳上子孫來”令人倍感淒涼,可見戰亂對百姓的傷害是多麼的大。詩人借詩控訴戰爭無情,為政者為了爭權你來我往,發動戰爭,但最終受害的卻是平民百姓。

生活在當下,希望不要再發生“幾家墳上子孫來”這樣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